京剧张派青衣名家(他是张派创始人)(1)

张君秋挑班谦和社之后,艺术之路渐于成熟,他每天在陶然亭练功喊嗓,虽然他已成名,但依然练功不辍。

今年适值京剧艺术大师张君秋先生诞辰100周年。张君秋先生是京剧旦角艺术最后一个主要流派——张派的创始人,也是继民国京剧旦角艺术四大流派梅、尚、程、荀之后的一位集大成者。

张君秋先生生于1920年,因家境贫困,在13岁时被“写给”京剧旦角演员李凌枫。这是过去艺人师带徒的一种契约形式,即徒弟学戏时无力支付师父教戏的学费,但徒弟学戏登台演出后若干年内的收入要按一定比例奉还师父。

张君秋13岁学戏,15岁登台演出,16岁便跻身“四小名旦”。一方面由于其刻苦努力,另一方面因为他天赋极佳。他曾回忆少年时的学戏经历,每天天不亮就要去陶然亭喊嗓,然后去师父家练功,午饭后开始教戏,一直到吃晚饭,吃过晚饭,还要温习一天所学的功课。为了唱、念不影响他人休息,他找来一个大陶瓷罐子装上水,对着罐口大声唱念。无冬历夏,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刻苦学戏。

京剧张派青衣名家(他是张派创始人)(2)

张君秋和母亲张秀琴的合影。

京剧张派青衣名家(他是张派创始人)(3)

张君秋在后台化装

京剧张派青衣名家(他是张派创始人)(4)

年轻时的张君秋便装照

京剧张派青衣名家(他是张派创始人)(5)

1937年前后,年轻的张君秋与萧长华老先生合演《女起解》。

15岁那年的年末,张君秋首次“借台演戏”,演出了京剧《苏三起解》(又名《女起解》)。他扮相俊美,天生一副好嗓子,音色清脆嘹亮,高音、低音都能收放自如,这是许多京剧演员甚至名角儿所不具备的,所以一经登台便一炮走红,成为当时人人看好的京剧新秀。

虽然年纪轻轻便一举成名,但张君秋并未因此而骄傲自满,像有些演员那样昙花一现,而是虚心向前辈艺术家求教。由于师父李凌枫曾拜在京剧旦角的“通天教主”王瑶卿门下,已有名气的张君秋很快引起了王瑶卿的关注,得到了王瑶卿的隔辈传艺,并由此结识了“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由于他性格温良、为人谦逊,梅、尚、程、荀四位先生都主动无私地向他传授自己的拿手好戏。如梅兰芳先生向他传授了《凤还巢》和《霸王别姬》;尚小云先生传授了《祭塔》《汉明妃》;程砚秋先生教授了《朱痕记》《红拂传》和《窦娥冤》等。这使得张君秋的演唱得以取诸家之所长,将梅兰芳的雍容华美、尚小云的高亢刚劲、程砚秋的深沉婉转、荀慧生的娇媚清新融为一体,也为他日后创立张派京剧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京剧张派青衣名家(他是张派创始人)(6)

京剧张派青衣名家(他是张派创始人)(7)

马连良、张君秋(左前)、马富禄合演《审人头》。

京剧张派青衣名家(他是张派创始人)(8)

京剧《樊江关》剧照,张君秋(右)饰樊梨花,李世芳饰薛金莲。

京剧张派青衣名家(他是张派创始人)(9)

十七八岁的张君秋(右)与谭富英合演《游龙戏凤》。

张君秋演艺事业的黄金时期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后,他加入了北京京剧团,成为主演,满怀热情地投入到传统戏曲改革的实践中。他不仅对京剧传统剧目的唱腔进行大胆革新,并且创排了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剧目,由此形成了旦角张派艺术和一批代表剧目。他所创编的新腔、新戏风靡全国,张派的爱好者和学习者众多,一度形成了“十旦九张”的局面。

一直以来,经常有人提到中国戏曲的缺点是节奏太慢,与时代脱节。实际上,张君秋先生在创立张派时就已注意到这个问题。他在重新设计唱腔时,便大幅度删减冗长、重复板式,增加新颖、悦耳、节奏明快的板腔,令张派唱腔成为了当时颇为流行的时尚新腔。

京剧张派青衣名家(他是张派创始人)(10)

1950年冬天,马连良(饰项羽)与张君秋(饰虞姬)合演《霸王别姬》。

京剧张派青衣名家(他是张派创始人)(11)

新中国成立初期,京胡演奏艺术家何顺信(右)在后台为张君秋(左)吊嗓。

京剧张派青衣名家(他是张派创始人)(12)

上世纪50年代,张君秋(右侧穿戏服者)在拍摄戏曲电影《望江亭》。

《望江亭》《秦香莲》《诗文会》《状元媒》《西厢记》等是张君秋先生编演的张派代表作,这些剧目有的由古典的元杂剧、昆曲改编而来,有的则移植于其他剧种。剧目的题材多为表现女性反抗封建家庭和恶势力,追求婚姻自主与个性解放,这与当时提倡的社会新风相应,成为新时代的优秀文艺作品。以《望江亭》为例,这部剧源自元代关汉卿的杂剧《望江亭中秋切鲙旦》,编演时张君秋先生又参考了川剧《谭记儿》,讲的是一位青年寡妇谭记儿智斗一直垂涎于她的纨绔子弟、恶霸杨衙内,最终获得美满婚姻的故事。此剧剧情跌宕、矛盾突出,加以多段脍炙人口的唱腔,展示了张派艺术的独特魅力。此外,在1964年全国京剧现代戏汇演之后,为了跟上时代步伐,张君秋先生还编演了《芦荡火种》《连年有余》《雪花飘》等京剧现代戏。

京剧张派青衣名家(他是张派创始人)(13)

张君秋饰秋瑾

京剧张派青衣名家(他是张派创始人)(14)

晚年的张君秋

晚年的张君秋先生致力于京剧教育事业,担任了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培养了大批京剧艺术人才。1994年,他受李瑞环同志委托,开始主持为抢救京剧经典剧目而启动的“京剧音配像”工程。所谓“京剧音配像”,就是根据老一辈京剧表演名家留下的声音资料,请年轻的传承人配合声音进行表演,最终形成完整的影音资料。这是一项浩繁的文化工程,张君秋先生不顾年事已高,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这项工程。他亲自指导和审核了100多部戏,直到1997年逝世前还在准备听录音资料。

张君秋先生一辈子都在探索如何继承和发展京剧艺术,他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京剧艺术财富。今天,让我们再通过张君秋先生之子、张君秋京剧艺术研究会会长张学浩的视角,了解这位独树一帜的京剧艺术大师。

京剧张派青衣名家(他是张派创始人)(15)

周恩来总理接见张君秋。

独树一帜的京剧艺术大师张君秋

2020年10月,我的父亲、京剧艺术大师、张派艺术创始人张君秋先生百年诞辰。

张君秋先生在他的艺术人生中创立了独树一帜、深受观众欢迎并广泛传唱的张派艺术。张派艺术拥有极大数量的观众,并且是唯一一支在新中国成立后创立的京剧大流派,在京剧艺术的百花园中独领风骚。父亲为京剧艺术的成长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创造了京剧艺术新的辉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国的文化艺术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父亲在早年经历了学艺、创业、成名的奋斗历程,他以优于一般人的天资,认真刻苦地继承传统、博采众长,得王瑶卿、尚小云、梅兰芳真传实授,吸收程砚秋、荀慧生之优长。他细思精研,得其精髓,日积月累,达到化用随心。他大胆创新发展、奋进超越,新创的诸多艺术作品,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开辟了自己的一片天空。

新中国的成立,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年富力强的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到了演戏和艺术创作上。上世纪50年代在创新剧目《望江亭》一剧中,他以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和妙曼声韵,征服了观众,在全国产生了火山爆发一般的轰动效应。张派被叫响!张君秋形成了令人耳目一新、美轮美奂的张派艺术,成为继承创新的典范,特别是在京剧艺术四大功法中居首要地位的各种板式调式、旋律唱法方面作出了重大突破,唱腔新颖别致、清心悦耳、刚柔相济、委婉动人。十年之内,新剧一部一部接踵出台,皆是精品;新的艺术形象谭记儿、秦香莲、崔莺莺、柴郡主、秋瑾、珍妃、庄姬、车静芳一个一个走上舞台;一曲一曲华美流畅、委婉动听的新唱腔深入人心。在剧场舞台,在民间乡里,团团有张派,处处有张声。在他的影响下,整个京剧艺术掀起了新潮流,各流派也得到发展。

他的艺术思想和创作理念启发和影响着新剧目的创作,他的声腔演唱艺术也被广泛应用借鉴到新剧目的创作中去,在海内外产生巨大影响。这是他与时俱进、大胆创新的结果,是党的文艺政策的成功实践,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文艺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满怀热情地投身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为党和国家的文化事业尽心竭力,多演戏,演好戏。寒冬酷暑,他走遍全国大地,到工厂、矿山、农村和部队慰问演出,他也常常走进中南海,受到毛泽东主席、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为中央首长们演出。

抗美援朝时期,父亲独自带团奔赴朝鲜战场,慰问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冰天雪地、战火纷飞的前线,指战员们想看什么戏,他就演什么戏。

社会的前行鼓舞着他在艺术上不断追求,不断出新。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张派形成的奠基剧目《望江亭》问世并拍成电影;人到中年的他与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合作,组成了阵容最强的北京京剧团,使京剧艺术走向鼎盛。“文革”之前的10年,是他事业的黄金时期,如日中天,他连续推出新作《秦香莲》《秋瑾》《西厢记》《状元媒》《楚宫恨》《赵氏孤儿》《诗文会》等一批极具张派风格的传统剧目,并且全都成为张派经典代表作,这是多么巨大的成功!众所周知,早在上世纪20年代梅尚程荀四大名旦创立四大流派之后,30余年里虽有不少优秀艺术人才出现,却未见有能以独树一帜的新风格而开宗立派且流传如此之广者。

1962年,我父亲率北京京剧团演出小组与武汉京剧团的武生大家高盛麟先生演出小组,走马换将对调演出,取得巨大成功。武汉万人争看张君秋,非常之轰动。毛主席予以肯定:走马换将,这个办法好!

“文革”期间,父亲被打倒,事业被中断,家财被抄没,他的母亲、妻子在迫害中先后离世,父亲身心饱受摧残。数年后,春回大地,拨乱反正。当他走出牛棚重返舞台,立即振奋精神,全身心投入艺术创作,抢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重披战袍,高擎大旗,再度掀起张派艺术热潮。

之后,父亲加入党组织,成为中共党员,连任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为了更好地发挥政协的统战作用,更多地团结各界人士、结交海内外朋友,在他的倡议下,政协京昆室成立,京剧艺术在统战工作中大放光彩。1990年,他访日访美,受到国际友人和海外侨胞的热烈欢迎。美国林肯大学授予他“人文学荣誉博士”学位,林肯艺术中心和美华艺术协会授予他“终身艺术成就奖”。

他晚年退而不休,为培养新一代京剧艺术接班人呕心沥血。为完成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京剧音配像制作工程,他不顾年高,带病工作,鞠躬尽瘁,1997年在工作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数千群众闻讯悲恸不已,冒着酷暑,自发赶赴八宝山公墓泣别,中央领导同志也敬献了花圈,这是对张君秋艺术人生的最高褒奖和肯定。

大师已逝二十三载。他的艺术精神、他创造的艺术财富永载史册,永留人间。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来源 北京日报·旧京图说

文 | 陈飞(北京戏曲评论学会副会长)、张学浩(张君秋京剧艺术研究会会长)

供图 | 张学浩、马龙、秦风老照片馆、高一丁

编辑 | 杨丽娟

流程编辑 吴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