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

君子役物不役于物(君子不恤年之将衰)(1)

本文共2308读大约8分钟

【故君子不恤年之将衰,而忧志之有倦。不寑道焉,不宿义焉,言而不行,斯寑道矣。行而不时,斯宿义矣。是故君子之务,以行前言也。】

君子役物不役于物(君子不恤年之将衰)(2)

出自《群书治要》卷四十六《中论》。“恤”,忧虑。“君子不恤年之将衰,而忧志之有倦。”君子不忧虑自己年老力衰,而是担忧自己的志向退怠、志向动摇。由此可知,圣贤君子与世间普通人担忧不同。

古人云:“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一个人没有志向,没有使命感、责任感,就不能够改变他家里的贫穷,贫穷不仅指经济贫穷、物质匮乏,也指思想、精神的贫穷。特别是要明理方能改变贫穷的命运。学习圣贤教诲,方知贫穷的因在吝啬。因此,要布施,愈施愈多,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贫穷的命运。

君子役物不役于物(君子不恤年之将衰)(3)

“贱不足恶,可恶是贱而无能”,身分地位低,不是值得人厌恶的事。可厌恶的是自己瞧不起自己,又不去提升自己的道德和才能,自暴自弃。“老不足叹,可叹是老而无成”,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所以老了不值得叹息。可值得叹息的是到老一无所成,一生都虚度光阴。孔老夫子言:“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老夫子给我们示现了一个身老但是学而不厌的榜样。他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学易,这样就可以没有大的过失了。活到老,学到老,一天都没有空过。“死不足悲,可悲是死而无补”,一般人一谈到死,就觉得很悲哀,其实死不足悲。对于世间人而言,可悲的是离开世间时,回想往事,自己的一生对家庭、国家、民族、世界没有一点点贡献和帮助,这才是真正值得可悲的事情。

所以君子不忧自己年长了,担忧的是自己的志向没有始终坚持,没有再继续为社会服务。《了凡四训》云“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人有志向,人生有了目标,才有根和生命力。反之则如同行尸走肉。

君子役物不役于物(君子不恤年之将衰)(4)

“不寑道焉,不宿义焉”。“寑”,睡觉,在此引申为停止、止息。“不寑道焉”,就是不让道业停止。“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时时都要保持在精进用功当中。“不宿义焉”,“宿”,过夜,引申为拖延、停留。不要让所学的义理拖延、停留。不要学了一大堆典章词句,却都没有没有去力行。

《弟子规》云:“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现在社会有很多有知识没文化的人。譬如,我们学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小时候就会背的诗,考试的时候也能够写出来得满分,但是很多人并没有落实到生活中,这就叫有知识没文化。《弟子规》的学习、做人的教育被大大地忽视了,高等院校也变成了“高等知识技能的传习所”。从这句话上我们看到,圣贤人的心念,念念在道上,而不是在五欲六尘、自私自利上,他和我们一般人所想的、所担忧的的确不同。

君子役物不役于物(君子不恤年之将衰)(5)

“言而不行,斯寑道矣”,自己讲出来的话,或者答应了别人的事情,不能够做到、不能够力行,这是让道业荒废、停滞下来。

“行而不时,斯宿义矣”,“时”可以理解为及时,也可以理解为适时,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去行,时节因缘不到,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时”也有时时、长久之意,即做了之后,又半途而废,使义理空守,无法落实。

这段话让我们感觉到,人过这一生要过得有意义,首先要有志向,要发勇猛的心。“成己成物”,首先要成就自己的德行,进而去成就他人的德行。也就是《大学》开篇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把成就自己、成就他人都达到究竟圆满,就是“止于至善”。还要有长远心,所谓发心容易,恒心难,要对治懈怠和没有恒心的习气,要能够坚持自己的志向,愈挫愈勇。这个“行而不时”,“时”就是长久保持,不能够长久保持说明我们的长远心不够。

如何才能够时时保持长久心不变?我们看一个故事,题目是“两只狼的交战”:一位年迈的北美切罗基人教导孙子们人生的真谛。他说:“在我的内心深处,一直在进行着一场鏖战。交战是在两只狼之间展开的。一只狼是恶的,牠代表恐惧、生气、悲伤、悔恨、贪婪、傲慢、自怜、怨恨、自卑、谎言、妄自尊大、自私和不忠。另外一只狼是善的,牠代表喜悦、宁静、谦逊、仁慈、宽容、友谊、同情、慷慨、真理和忠贞。同样,交战也发生在你们的内心深处,在所有人内心深处。”听完他的话,孩子们静默不语,若有所思。过了片刻,其中一个孩子问:“那么哪一只狼能获胜?”饱经世事的老者回答:“你喂给牠食物的那一只。”

君子役物不役于物(君子不恤年之将衰)(6)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每天亲近经典,以古圣先贤的榜样来期许自己、要求自己,就不容易退心。如果一天不学习经典,一天不听经、不讲学,很多习气都会冒出来。古人云:“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古时候,人人都学习圣贤经典,整个社会的氛围都是仁义礼智信,在这个时候还“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而在我们现在社会,圣贤经典几乎没有人讲,整个社会都是财色名利、五欲六尘的诱惑,在这种环境下,只要一日不读书,保证是面目可憎。所以熏习很重要。

“是故君子之务,以行前言也”。君子最重要的要务就是践行前言。“前言”就是我们刚刚讲的这些重点,要立志、要发愿、去力行,无丝毫的懈怠,做到言行一致。“行前言”,“前言”还可以指我们曾经讲过的话,古圣先贤的教诲,或者我们曾经给别人的许诺,应全心全意地去做到,去圆满自己的诺言。

君子役物不役于物(君子不恤年之将衰)(7)

《论语》中的“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都是强调言行一致。古代的读书人以自己的言行不一为最羞耻、最无地自容的事。所以读书人会不断地督促自己,成为言行一致的人,这个羞耻心也是他立身行道源源不断的动力。

古人云:“圣人不耻身之贱,耻道之不行;不忧命之短,忧百姓之穷。”圣人不羞耻自己的身分低微、贫贱,而羞耻大道不能够通行;不担忧自己寿命太短,而担忧的是百姓之穷。明此理,更应肩负使命感和责任感,把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解决人们物质和思想的贫穷,是我们的责任所在。

君子役物不役于物(君子不恤年之将衰)(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