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继续品读《论语》第十四篇“ 宪问篇”,本篇比较集中的内容是对诸侯、大夫的评说,同时对德行、才干、修身等方面多有论述。

论语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出处(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1)

在上文品读了“《论语》: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文中先是提到,蘧伯玉派使者到鲁国拜访孔子。

蘧伯玉,是卫国大夫,是孔子的老朋友。孔子在卫国时,经常住在他的家里。

孔子回到鲁国后,蘧伯玉派使者到鲁国拜访孔子。

使者到孔子家里后交谈问候,当孔子问到使者主子蘧伯玉的近况如何时,使者回答得相当巧妙。

使者走后,孔子夸这位使者,真是一个好使者。

孔子夸他,是因为他懂得夸赞自己主子真正在乎的点子上,是一个特别不错的员工。

后文提到关于做事的问题,孔子提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理论。

在孔子生活的时代,礼崩乐坏,很多人在其位而不谋其政。

所以,孔子面对混乱的社会现状,才提出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理论。

继续下章: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原文解析:

孔子说:“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耻辱。”

有感解读:

这里提到君子的日常行为修养。

孔子说,一个君子会对说得做而做得少的行为感到羞愧。

君子真诚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把言过其实作为一种耻辱。

现在很多人都是那种公关思维,做了一点事就巴不得全世界都知道。

甚至很多人会故意摆架子,拍几张照片就拿出来表现,这些都是小人行为。

君子行为都是少说多做,先做后说,说到做到,说了大话却做不到都是令人羞耻的行为。

大言不惭,夸夸其谈,把牛皮吹出去了却不能兑现,久而久之就会被人看贬。

言行一致,不仅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原则,也是我们必须具备的美好品德。

继续下章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注译:

仁、知、勇:此三者为孔子强调的作为君子所必需的三方面的品格。

原文解析:

孔子说:“君子所应有的三个方面,我都没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惧怕。”

子贡说道:“是老师对自己的描述。”

有感解读:

孔子认为,君子之道有三种状态“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仁者不忧,仁者不会忧愁,是因为他心怀天下,做事都是为了他人,能接受这个世界各种不如意的事情发生,顺应自然,不贪图荣华富贵,这样还会有什么好。

而当一个人,每天都想着金银财宝,想着如何占便宜,想着荣华富贵,那就会有特别多的忧愁。

知者不惑,并不是说知道的很多知识,就不会感到迷惑,而是要懂得看透事物。

智者懂得什么东西是值得追求的,什么东西是有价值的,能够看透很多事情,如金钱物质。

这样就不会被生活中的那些不值得的事物所迷惑。

勇者不惧,不是说勇敢的人就什么都不怕,而是他面对困难的时候,哪怕是恐惧的,也会有勇气向前冲。

就好像在路边看到有人落水了,而自己又害怕水,看还是勇敢地去水里救人,这就是勇者。

仁者,有正确的世界观,以仁义之道面对他人,济世利人。所以不忧。

智者,学识渊博、视野开阔、明辨事理,能够做到不迷惑。

勇者,凡是应该做的事情,都不计较艰难险阻而勇往直前,努力达到,所以勇者不惧。这些都不是轻易能做到的。

如果我们能具备“仁”“知”“勇”的品质,那么在任何方面我们都能取得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