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民间习俗大全(二十四节气今日惊蛰)(1)

2021.03.05 农历正月廿二

中华传统二十四节气 惊蛰

惊蛰,又名“启蛰”,太阳到达黄经345° ,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卯月的起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这个时节,春雷始鸣,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此时春气萌动,天气回暖,正是"九九"艳阳天大好时节,除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西南地区和华南地区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随着气温回升,日照增加,雨水增多,我国各地由南向北渐次进入春耕时节。

“春雷惊百虫、阳始发杂病”,温暖的气候条件利于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流感、流脑、水痘、带状疱疹、流行性出血热也多易发生。《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行,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生志。”其意是,春季万物复苏,应该晚睡早起,散步缓行,可以使人精神愉悦、身体健康。惊蛰时节,既要注意驱虫防尘,减少传染病发生,还要加强户外运动。天气转暖,田间杂草也相继萌发,及时做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和中耕除草,同时“桃花开,猪瘟来”,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视了。

惊蛰民间习俗大全(二十四节气今日惊蛰)(2)

惊蛰习俗

吃梨

惊蛰素有吃梨的习俗。一说“梨”与“犁”同音,惊蛰正是春耕之时;也有人说“梨”与“离”谐音,惊蛰吃梨有让害虫远离庄稼的寓意。苏北一带流传有“惊蛰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的谚语。惊蛰之后天气明显变暖,人们容易口干舌燥、外感咳嗽。而梨子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

蒙鼓皮

打雷,是惊蛰节气的重要特征。古人想象打雷的“隆隆”声是雷神持锤敲打天鼓发出的。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在此时来蒙鼓皮、祭雷神。

祭白虎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惊蛰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打小人

在民间有惊蛰当日打小人、去晦气的习俗。惊蛰时节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以烟熏和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所以每年惊蛰那天便会出现一个有趣的场景:妇人一边用木拖鞋拍打纸公仔,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念:"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冇定抖,打到你食亲野都呕"的打小人咒语。

吃“炒虫”

广西金秀县的瑶族在惊蛰日家家户户要吃“炒虫”,这个“虫”不是真的虫,是用玉米代替的。在陕西,一些地区过惊蛰要吃炒豆,发出噼啪之声,象征虫子在锅中受热煎熬时的蹦跳之声。闽西的客家人在热水中煮带皮毛的芋子,或炒豆子、炒米谷,以“炒虫”方式,达到驱虫的目的。

惊蛰三候

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

一候桃始华:惊蛰之日,桃花开始开放,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乃闹春之始。

二候仓庚鸣:仓庚就是黄鹂,黄鹂感受到春阳之气而鸣叫。

三候鹰化为鸠:鸠是布谷鸟,古人认为鹰和鸠是同一物种。春天时候的鹰嘴稚嫩,不能捕食,只能忍饥挨饿变成鸠,到了秋天肃杀,鸠再变成鹰。

惊蛰民间习俗大全(二十四节气今日惊蛰)(3)

惊蛰谚语

惊蛰民间习俗大全(二十四节气今日惊蛰)(4)

惊蛰诗词

《惊蛰》(唐)刘长卿

陌上杨柳方竞春,塘中鲫鲥早成荫。

忽闻天公霹雳声,禽兽虫豸倒乾坤。


《观田家》(唐)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物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惊蛰民间习俗大全(二十四节气今日惊蛰)(5)

图|薛媛 文|王旭 排版|王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