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的定义是:原是朝鲜半岛上的北、南双方的民族内战,后因等美国、中国、苏联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卷入而成为了一场国际性的局部战争。

对于朝鲜战争阶段划分,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看法。就我国而言大体可以分为中国参战前后两个阶段:朝韩内战和抗美援朝。

朝韩内战以仁川登陆为时间节点,可以分为朝鲜人民军军事进攻和联合国军战略反攻两个阶段。

朝鲜人民军军事进攻阶段(1950年6月25日——1950年9月14日)可分为两个时期,首先朝鲜军队节节胜利:6月28日夺取汉城;7月20日占领大田;7月24日占领木浦;7月31日则占领晋城了,值得一提的是美军7月5日就参加了战斗,由于兵力有限收效甚微。其次两军相持:此时美军第25师收到死守南方防线的命令,不得再后退,联合国军退守釜山环形防御圈。

联合国军战略反攻阶段(1950年9月15日——1950年10月24日)1950年9月22日,撤退到釜山环形防御圈的“联合国军”乘势反击,1950年9月27日仁川登陆部队与釜山部队水原附近会合,一日之后重夺汉城。朝鲜人民军被迫从洛东江地区向北部地区撤退,一部分阵亡,一部分被迫投降,只有数万人丢弃了所有重武器,通过分散打游击突围,历经艰难险阻才回到朝鲜境内。

抗美援朝(1950年10月——1953年7月)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老总的率领下,跨过鸭绿江,赶赴朝鲜战场,10月25日,志愿军打响了驻军朝鲜后的第一仗,这一天后来被定为了抗美援朝纪念日。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按战斗行动的进程和军事政治效果划分,可以分为战略进攻和战略防御两个时期。

朝鲜战争具体战役(朝鲜战争那些事)(1)

战略进攻时期先后经历了五次战役。

第一次战役(1950年10月25日——11月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人民军配合下,在朝中边境及其附近地区,对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突然发起的进攻战役。

第二次战役(1950年11月7日——12月24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人民军配合下,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诱至预定战场(西线在清川江地区。东线在长津湖地区)后,对其突然发起反击的战役,是扭转朝鲜战局的一次战役。

第三次战役(1950年12月31日——1951年1月8日)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对依托“三八线”既设阵地进行防御的“联合国军”发起全线进攻,将其从“三八线”击退至北纬37°线附近地区,占领韩国首都汉城,并适时停止了战役追击。

第四次战役(1951年1月25日——4月21日)“联合国军”乘中国人民志愿军因运输线拉长,兵员和物资补给困难,主力休整之际,恢复攻势。我军用空间换取时间,遂在全线转入运动防御,抗击消耗“联合国军”。并于3月14日撤出汉城,4月21日将“联合国军”扼制在“三八线”南北附近地区的防御战役。

第五次战役(1951年4月22日——6月10日)志愿军和人民军将“联合国军”从三八线附近地区打退到汉江南岸地区,但又被“联合国军”推回到三八线南北地区。

战略防御时期中朝人民军队执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以阵地战为主要作战形式,进行持久的积极防御作战。

朝鲜战争具体战役(朝鲜战争那些事)(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