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近年来西方对神秘东方的瑜伽、冥想极为推崇,而正念练习更是在商界领袖中风靡一时。这其中与现代人的价值观变迁不无关联。

生活中种种失意,以及纵然面临选择繁多,却对茫茫世界缺乏信心。“我们究竟从哪来,往何处去“这一灵魂深处的问题正是哲学所需要回答的。

西方对东方哲学常常有两种极端,要么批判得一无是处,要么吹捧得直上云霄。对此,作为东方人的我们对亚洲文明理应有自己的清晰的认识。

瑜伽睡眠与冥想的区别与联系图解(瑜伽冥想禅宗)(1)

瑜伽、冥想、禅宗诸如此类来自东方哲学的瑰宝,我对它们一直概念模糊。直到读了胡适先生在1934年在当时北平师大文学院的讲演《谈中国禅学的发展》才有个大致的了解。

胡适先生的综述提纲挈领,而且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对他学问的博大精深实在感佩之至。

瑜伽是什么

瑜伽睡眠与冥想的区别与联系图解(瑜伽冥想禅宗)(2)

近年来颇为流行的健身之法瑜伽(YOGA)根植于印度哲学之中,最初是一种修行之法,意为管束自己的内心。在印度未有佛教之前,瑜伽就已经存在且兴盛了。后来佛教兴盛,也采用瑜伽的方法。瑜伽遂成为佛教的一部分。佛教给瑜伽定义的名字,是谓“禅”。

瑜伽睡眠与冥想的区别与联系图解(瑜伽冥想禅宗)(3)

所以西方在谈到禅,常常认为其宗教意味太盛,实际上根本颠倒了主次顺序。明明瑜伽在先,而佛教产生在后。害怕宗教的意味夺取了修行的主题,便硬把冥想改名叫正念,以示与宗教分割清楚,实在让人觉得有种掩耳盗铃之感。

禅宗是什么

禅宗不崇拜任何偶像,不信仰任何神和天国。唯一信仰的是自心。

佛教有三大法门:戒、定、慧。戒就是所谓的清规戒律,称为律宗。很好理解,是对修行之人的规范。定就是狭义的禅,古代“瑜伽”之法,使定心,心不乱跑,而慧就是知识,以知识来协助定心。

印度禅的修行之法是什么

瑜伽睡眠与冥想的区别与联系图解(瑜伽冥想禅宗)(4)

一是数息观,从一数到十,再从头数起。现今,无论是瑜伽还是冥想或是正念,都使用这种方法。注意力集中在呼吸次数上。以便达到心思清明的效果。

瑜伽睡眠与冥想的区别与联系图解(瑜伽冥想禅宗)(5)

二是不净观。如果一天到晚打坐,来训练注意力集中的呼吸练习,若引导得当便罢,若引导不当,反而容易瞎想,容易焦虑,所以需要“慧”,想到一切都是不净的,抨击欲望,禁锢欲望,以致不会心生妄念。

瑜伽睡眠与冥想的区别与联系图解(瑜伽冥想禅宗)(6)

由此看出,印度禅讲究打坐,呼吸等诸多繁琐的程序和礼仪。入定便是由此而来。

印度禅重在“入定”,以一个故事例证。

瑜伽睡眠与冥想的区别与联系图解(瑜伽冥想禅宗)(7)

某国王想找一个宰相,听说一个候选人不错,便跟他说你捧着一盘油从城东走到城西,一路上一滴油也不许洒出来,如果洒出来一滴就要砍头。这个人恐惧万分,一路上妻子父母哭他,他也听不见;被火烫了一下他也不觉得疼,就这样一路走到城西,居然真的一滴油也没洒出来。因为他能够如此专注,国王决定选择他作宰相。

瑜伽睡眠与冥想的区别与联系图解(瑜伽冥想禅宗)(8)

简化禅宗,simplified zen

所以这就是印度禅的特色,就是着重在人的专注上。若有修炼瑜伽的人估计也能明白。当人专注于自身的呼吸上,便会转移对外界过度的关注。

中国禅宗是什么?

自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中国人感到五体投地的佩服,大量翻译佛教经典。玄奘取经便是受此影响。可是因为书籍,诠释及礼节太过繁杂,中国人就想要简化。

瑜伽睡眠与冥想的区别与联系图解(瑜伽冥想禅宗)(9)

印度佛教不是强调“渐修”吗?那么中国的禅宗转而强调“顿悟说”。自此,中印两国的禅宗分道扬镳。

瑜伽睡眠与冥想的区别与联系图解(瑜伽冥想禅宗)(10)

这种顿悟是什么,也讲个故事来举例,是五祖法演和尚讲的。老贼和小贼一起去盗窃,而小贼想要学习技巧。老贼趁其不备便把他锁在一个大户人家的箱子里,他无法脱身。半夜了,小贼只好学老鼠叫,引得丫鬟来开箱子看,然后小贼一拳把丫鬟打翻,小贼趁机逃跑了。小贼气鼓鼓地找到老贼,老贼说看到了吧,你自己从绝境之中想出办法来,以后不愁没饭吃。

瑜伽睡眠与冥想的区别与联系图解(瑜伽冥想禅宗)(11)

这种从没有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就是中国禅的意境,讲求的是智慧。

有一首诗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讲的就是人不要妄想执着。这首偈的作者是不识字的广东人慧能禅师,作为南派宗师,明确反对坐禅。他推广革命式的突破“顿悟”,只求大彻大悟,不求渐修的繁琐办法。

瑜伽睡眠与冥想的区别与联系图解(瑜伽冥想禅宗)(12)

但平心而论,顿悟是说不通的。什么都不做,就期待某一刻灵感迸发的顿悟显然是痴人说梦。所谓的顿悟,不过是不断累积经验,厚积薄发,“渐修”的结果。光谈顿悟,什么都不去做,就妄谈禅学,感觉就像在骗人。

这种顿悟的学说连慧能自己也没有可供推广操作的法则。

中国禅宗自此就开始走上了一条故弄玄虚的道路。比如“不可说,不可说,一说便是错“,或者打个哑谜,做个古怪的动作偏硬说是禅机,谁人能信?这就注定了它未来衰落的命运。

从七世纪到十一世纪,也就是从唐代到宋代四百年是黄金时代。自宋明理学兴起开始,禅宗便融入中华文化,演化为一种文化的基因。

另外一点也不得不说,禅学本质上只为让人学会做个普通人,更强调的是“修身“。而取代它的是宋明理学则更讲求由修身升华至”治国、平天下“,强调”士“对事事关心。之后,中华文化更追求宏大的叙事观。那便是另一篇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