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敢激”这个词,大家很容易第一时间以为是错别字或笔误,认为应该写作“感激”。其实,“敢激”这个词并没有写错,的确是“敢激”,而不是“感激”。只不过这个词在汉语词典里无法找到,而是流传在方言里作为一个常用词而存在。“敢激”一词有自己独特的词义、也有自己的发音和丰富用法,更能让人理解和领会,但遗憾的是唯独没有自己的文字记载。表面看,“敢激”与“感激”之间仅存一字之差,但其词义和用法却有天壤之别,它们所构建的世界也截然不同。现在,我们就跟着本文对“敢激”现象的阐释一起来再“涨涨见识”。

在客家话中,“敢激”的意思就是无论大事还是小事,只要在别人有求于自己时都爱故意为难人、刁难人,即不怕别人难受、不怕得罪人,就是敢去激怒和激将别人的意思,时时处处让人不舒服、办事不顺畅,故意找岔子或编造理由为难人,总之,“敢激”就是指一个人做什么事情都“不好说话”,总爱给人办事制造麻烦,设置障碍,让人难堪,而且无所顾忌。所以,客家人把这种办事“不好说话的人”称为“很敢激的人”。遇到这样的人,大家就会说这个人“敢敢激激的”,因此,一旦需要与这种人打交道或不得不有求于他,就会提醒自己或他人先要做好心理准备,以应对这类“敢敢激激的人”,否则,事情就很难办成,即便事情办成了,也一定是费尽周折,委曲求全,心里感到不舒服,容易窝着一肚子气和忍气吞声。

用一成语概括敢于尝试有担当(敢激非笔误)(1)

一个词丰富而鲜活的词义,包括其词义的准确性是需要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和生活环境中才能让人完全理解。“敢激”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还得通过“敢激的人”的所作所为等种种生活事实和现象来说明。试看以下事例之后,不管你是说哪种语言的人,都能领略到“敢激”这个词的真义。

“敢激的人”是这样的:如果你问他借一根针线,他会责问你怎么连这么小的东西还要问人借,自己怎么就不备着,而且要找各种理由让你久等,磨磨唧唧很长时间后,最终很不情愿才借给你;如果你没心理准备,就很容易被伤自尊,这根针线就没法借到,因为你很可能愤然离去。如果你与“敢激的人”同坐电梯,你双手拎着东西不便按电梯楼层,请他帮你按一下楼层按键,他两手空空,就这举手之劳,他也不情愿,会说他不是你的服务员,即便最终帮你了,也至少要多啰嗦你几句让你听了很不爽的带刺激性的话;如果他是你的舍友,夏热炎炎,你外出回来渴得不行了,想喝一口凉开水,他水杯里正好有满杯凉开水,你问他要一口水解渴,他会说等下他自己要喝,最后只能给你一小勺水;如果他是你的同桌,你问他借词典查找一个词语并不足半分钟就可以当场归还他,他也会说自己随时都要字典用,或者担心你把他的词典损坏等,因而显得很不情愿;如果他是你的业务主管,你有急事要请假半小时,他会让你履行正式而又繁琐的请假手续,要求你在请假条中详细地注明因什么事请假,去向是哪里,假条必须先经单位报批,并要求你保证按时回到工作岗位,他“敬告”你的话语时间要比你请假办事的半小时还长。一旦你的请假时间到点,他就会来查岗。如果他是你的同事,你有事想与他换班一次,他肯定不会满口答应,而会以各种理由与你耗上几个小时,说换班可能给他带来多少多少不便和难处,等等。

生活中,我们随时都可能遇到如此“敢激的人”。如果不是迫不得已,人们经常会相互提醒说不要去找某某人办事,因为那个人“太敢激”。而一旦被人“敢激”,不同的人又会做出不同的反应。性格直率的人就会干脆直言不讳地说:“好了,别说这么多废话,不要这么敢激我!”性情温和一点的人则会说:“快点,求你别敢激我,好不好!”烈性子的人则会大声责问:“你这不就是故意敢激人吗!”并强行终止对方的“敢激”行为,比如想借的东西,由不得对方多“敢激”就连哄带抢先拿走再说。而那些自尊心极强,又特爱面子、追求完美、性格较内向的人,大事小情都尽可能不去求那些爱“敢激”人的人,即便很无奈必须去求他们帮忙和办事,要么耐着性子等着对方“敢激”完毕,要么就无功而返;也有人爱打抱不平,看不惯那些爱“敢激”的人,一旦看见他们“敢激”别人,就会“路见不平一声吼”冲出来“管闲事”,呵斥他们不要这样“敢激人”,等等。如此,事实告诫人们,面对爱“敢激”的人,务必随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并采取多种不同的应对策略和方法。

用一成语概括敢于尝试有担当(敢激非笔误)(2)

说到这,“敢激”的词义就随着“敢激的人”的心理、心态和行为慢慢地清晰起来。在核心词义上,“敢激”与“刁难”最为接近,但在内涵的精准性和表达的丰富性上两者却不能完全相互替代。所谓“敢激”,虽然在词典里找不到与之对应的汉语词语,但我们却可以找到它的反义词并借此加深对它的理解,那就是:说话和做人做事“不痛快”、“不率真”、“不坦诚”、“小心眼”和“小家子气”的人。它非常精准地刻画了生活中的“反君子人格”现象,他们又如同影视剧里刻画的太监一样,“敢激的人”是戴着双重面具的势利小人,他们在主子面前点头哈腰、卑躬屈膝、百依百顺、逆来顺受,但在其他人面前则居高临下、趾高气扬、狐假虎威、耀武扬威、作威作福、争名夺利。

看来,“敢激”这个词本身没错,而是“敢激的人”错了,“敢激”反应的是一种人格缺陷。“敢激”现象说明,人的行为总是先于词语的产生,是先有“敢激”的行为,然后才有‘敢激’这个词。词是用于描述事实、传情达意和阐明真理的,一切错误都不在于词,而在于人及其行为。世界上,人类生活都是一样的真实,但是,很多时候,方言里的某些字词对人性的刻画和对世界描述的精准性远远胜过普通话和其他语言并让其语言表述功能和效果望尘莫及。“敢激”一词一针见血地告诉世人,“敢激的人”错就错在其心术不正、心态不端,没事找事,是典型的小人人格和太监嘴脸,爱“敢激”的人是有心理障碍、品格不健康的人。

“被人敢激”会让人记得一辈子,“敢激别人”也会让人终生难忘。“敢激”赶走的是生活中的真情义,给自己和他人留下的是哀怨仇。生活中,多一些助人为乐和与人为善,就会多一些“感激”,少一些“敢激”。只有“敢激”行为和现象消失了,“敢激”这个词才能在生活中消失。少“敢激”、不“敢激”,多“感激”、常“感激”才是为人处事应该追随的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