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确认,阿特拉斯解体了。这颗从被发现开始就倍受关注的彗星的命运可能走向消亡。不甘心就这样错过阿特拉斯,也为了兑现对孩子的承诺,这周五带着两个孩子在惠安文笔山来了一次野营观星活动。

明星为自己的孩子追星(我带着孩子去追星)(1)

文笔山

文蕴清新连海碧,笔峰耸翠镇城东,这副刻在文笔山峰顶石壁上的题刻落款已经模糊,看不清是谁的字。这座稍有点文化底蕴的山已经被列入省级森林公园,半山腰修了一个停车场和篮球场,通了路灯,晚上八九点还有山下的村民上山来。因为带着小孩,不敢去往太偏僻没有光污染的地方,就在这里将就了。

明星为自己的孩子追星(我带着孩子去追星)(2)

搭好的帐篷

下午四点多我们在停车场支起帐篷,然后一台入门级的星特朗80EQ在两个小孩手中也架了起来。我帮忙调校了平衡和寻星镜,这台星特朗80EQ配置的是红点寻星镜,对我这个观星的菜鸟来说,调校还是稍微费了点劲,可能光学十字寻星镜会简单一点。至于极轴的调校,像这种入门级望眼镜,像我这种水准,这里可以略了。

夜幕拉下来后,试观测时我们先把望远镜对准西边天空熟悉的一颗亮星,那是金星。通过寻星镜里的红点,我们很快在20MM目镜里看到了这颗离地球最近的行星,在我们业余星空照片里,她是这样的“光芒夺目”。

明星为自己的孩子追星(我带着孩子去追星)(3)

金星

看完金星,要回到我们最初的主题,寻找阿特拉斯彗星了。根据网络上最近的相关报道,阿特拉斯分解以后已经明显变暗,估计视星等应该在 10左右,在这种口径望眼镜里还是可以看到的,但彗星在哪呢?现有星图APP好像都没有标注新发现的彗星轨道信息(如有读者知道的话麻烦评论下发留言分享你的知识),所以我们就像无头苍蝇一样在可能出现的大熊座和天猫座之间来来回回搜寻了几遍,重点找了NGC2403附近,但是毫无收获。可能我们已经错过了现有观测条件下阿特拉斯彗星最后的观测机会。孩子们也失去了耐心,在停车场开始嬉闹追逐起来,我也只能放弃,把孩子们叫回来让他们再次把望眼镜对准金星,之后又对冬季大三角中的参宿四和天狼星进行了观测,然后就草草收场,最后只能在帐篷里给孩子们讲起了有关彗星的故事。

明星为自己的孩子追星(我带着孩子去追星)(4)

冬季大三角

以下是本文夹带的一点小干货

彗星是一颗“脏雪球”

彗星是一种由尘埃、水、氮、二氧化碳和甲烷等物质构成的“脏雪球”,可能大量存在于距离太阳1000到50000个天文单位的奥尔特星云和距离太阳30到100个天文单位的柯伊伯带,受引力扰动或星体碰撞影响改变原来轨道飞入太阳系内部,也有的是太阳系外的流浪者闯入了太阳系,随着距日距离的变化,亮度和外形也发生变化的天体。

明星为自己的孩子追星(我带着孩子去追星)(5)

彗星(网络图源)

彗星过近日点折返后会顶着自己的尾巴在跑

彗星一般有彗核、彗发和彗尾三部分构成。彗核即中心的那个脏雪球,直径只有几公里到几十公里,甚至几百米。当彗星接近太阳时,彗核内部受热压力增大使彗核物质蒸发升华,形成由尘埃和气体构成的稀薄雾状物的彗发,彗发随日距减小而增大,半径能达几十万公里。一般一颗彗星会同时具备两条尾巴——一条离子彗尾,一条尘埃彗尾,彗尾的产生与太阳的活动和距离有关,当太阳风(带电粒子流)刮到彗星的时候,太阳风夹带的磁场会受彗星带电离子干扰,使磁力线往背离太阳的方向,彗星的离子沿磁力线运动从而形成由气体构成的细长的离子彗尾;太阳辐射接触到彗发中的尘埃时对其产生辐射光压,加速尘埃飞离彗星形成宽大的尘埃彗尾,所以彗星彗尾是始终背向太阳的——当彗星飞向太阳,彗星是拖着一条越来越长的尾巴,这条尾巴可以达到1000万公里到2亿公里,当彗星过近日点折返的时候则是顶着越来越小的尾巴前行。

明星为自己的孩子追星(我带着孩子去追星)(6)

彗星示意图(网络图源)

阿特拉斯彗星之殇,提前燃烧自己,还没来得及照亮别人

彗星本身不发光,通过挥发自身物质反射太阳光,这有点像我们平常歌颂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也导致彗星形状和亮度的不稳定,生命周期也比其他天体短。2019年12月28日发现的阿特拉斯彗星(编号C/2019-Y4)发现时距离太阳2.9个天文单位,但是亮度在两个月之内从 19.4达到 12.3等,亮度增幅800倍,作为比较2007年的麦克特诺彗星(编号C/2006-P1)发现时是 17.3等,距离太阳3.5个天文单位,比阿特拉斯彗星还要远,在同等时间内,麦克特诺彗星只增亮了100倍左右。而到了3月17日阿特拉斯彗星亮度更是达到 8.5等,比预测值增亮600多倍,这种爆发力让许多天文爱好者倍感惊喜,甚至还造成GVB修正的预测峰值亮度为-24.7等的乌龙。但是随后发生的事我们已经知道了,阿特拉斯彗星解体了,并且开始变暗。

明星为自己的孩子追星(我带着孩子去追星)(7)

阿特拉斯彗星(网络图源)

不吉利的“扫把星”,第谷为其正名,彗星是天体

人类目前发现的彗星也有1600多颗,但要十年到二十年才会出现一次肉眼可见的彗星天象,主要是彗星的轨道周期都在几十年甚至几千年,以300年为分界线,300年以内的为短周期彗星,发源地大都来自柯伊伯带;超过300年的为长周期彗星,可能来自奥尔特星云,如阿特拉斯彗星,美国宇航局计算其周期为6025年,要见其一面要等上六千年。研究发现阿特拉斯彗星的轨道与1844-1845年出现的大彗星C/1844Y1的轨道相似,两者可能来自一颗更大彗星的碎片。在古代因为缺少天文观测设备,彗星进入人类的视野时已经很接近太阳和地球,所以看到的都是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像一把扫帚,因而得名“扫帚星”。对于这种罕见的天象,不管是中国还是欧洲总是将其与战争、自然灾害和瘟疫等不好的事情联系起来。彗星成为古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灾星,更不要说去研究她,直到1577丹麦一个带假鼻子的天文学家第谷通过观测认为,彗星是遥远的天体,至少不是大气现象。

明星为自己的孩子追星(我带着孩子去追星)(8)

第谷·布拉赫(1546年12月14日—1601年10月24日)

证明万有引力定律的彗星--哈雷彗星,

16世纪欧洲开始了启蒙运动,也迎来了现代科学的大发展,越来越多人投入到对彗星的研究,最著名的要算英国天文学家埃德蒙多·哈雷。这位牛顿的好友不仅出资帮牛顿出版了那本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还用一颗彗星证明了书中的万有引力定律。要知道一个理论的提出在没有一系列实验验证之前不会很快被人理解和接受,更何况牛顿开创的是一门新学科——天体力学。哈雷在研究彗星时发现1682年出现的一颗彗星与1607年开普勒观测的和1531阿皮延观测的彗星轨道参数近似,于是哈雷将万有引力应用到对三颗彗星的研究,发现三颗彗星是同一颗彗星的三次回归,其轨道周期是75-76年,并预言这颗彗星将在1759再次出现,其成果发表在1705年出版的《彗星天文学论说》。当然哈雷没能看到他通过计算发现的这颗彗星的再次出现。1758年3月这颗彗星再次出现时,哈雷已经去世十五年,人们为了纪念哈雷的贡献把这颗彗星取名为哈雷彗星,这也使哈雷彗星成为一颗最有名的彗星。这颗彗星将在2061年7月28日再次回归。

明星为自己的孩子追星(我带着孩子去追星)(9)

埃德蒙多·哈雷(1656年11月8日-1742年1月1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