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黄三刀(公众号同名)

据说,继“你吃了吗?”之后,“你植发了吗?”已成为新的焦点。

搜索“植发”关键词,小红书里的相关条目有11万 ,豆瓣“人人都有好头发,一起怼脱发”小组的成员已经有近24万人。

也就是说,现实很残酷啊,满目都是脱发人。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这届年轻人也开始有“秃然”的焦虑。

据中国卫健委2019年发布的脱发人群调查,中国已经约有2.5亿脱发人群,这意味着平均每6人中就有1人受脱发困扰。

大批90后已渐成植发消费主流,目测00后也已开始加入植发大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缺乏严格意义的流行病学调查的前提下,90后甚至00后脱发成为话题,只能说是大家吃饱了闲的……我的意思是,只能说明大家现在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对外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植发花了两万贵吗(焦虑很贵植发费钱)(1)

总之,“秃”如其来的“头”等大事使得中国植发行业的用户保持60%—80%的增长幅度。据统计,2020年中国植发行业市场规模已超过200亿元。

比如著名的雍禾植发,就是一家全国连锁的行业第一。最早见于公交车广告。

满车身的植发广告到处乱窜,让人油然而生一种“广告这么大,那得费多少钱哪”的感觉。

实践证明,也确实不便宜。植发手术按毛囊单位来计算,雍禾植发的报价是每个毛囊单位20到30元,主打不剃发植发的碧莲盛植发价格为每个毛囊单位40到50元。

据测算,大概需要900元/平方厘米,北京三环内的房价10万/平方米,换算下来才10元/平方厘米,也就是说,是北京三环内房价的快100倍。

然而,植发又不比买房。买房者只要还有钱,就想不断买买买。而植发行业几乎没有回头客。因为“没有多余的毛囊再植一次”。

有调查表明,植发行业被称为“一锤子买卖”,复购率极低,需要大量营销投入来维持获客率。

据植发人士“恕我不能告诉你是谁”透露:做完以后从脸到耳朵都肿了,还要经历脱痂期,这辈子都不想再经历一次了,唯一的欣慰是头顶的头发终于看起来密集了许多。

植发花了两万贵吗(焦虑很贵植发费钱)(2)

植过发的人,保住也就保住了,保不住也没有信心和耐心再折腾了,大概率会怪罪于“基因突变”,或者买顶质量尚可的假发戴戴。

总之,不比生娃这事儿,更像刚需。

然而不是刚需,也可以制造出刚需的感觉,这就是资本营销的惯用套路。

随着消费升级和颜值经济发展,脱发问题已成为年轻人的焦虑爆点。

于是,线下地铁、公交、电梯、办公楼宇的墙壁铺天盖地,线上微博、小红书、种草笔记更是无孔不入。仿佛在时刻提醒着人们,输入着“没植都不好意思出门和人打招呼”的生活理念。

有了足够关注,“焦虑”也便随之蔓延开来。

此类广告术语,师出同门。终归是想通过贩卖焦虑的方式把消费者的痛点放大,从而达到制造“焦虑”的“良好”效果。

比如“您来或不来,我就在这里”的教培业,擅采取“威胁”论:您来,我们培养您孩子;您不来,我们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

比如“做女人挺好”的医美业,擅采取“鼓励”论:女人整了才完美。

植发花了两万贵吗(焦虑很贵植发费钱)(3)

而植发业,擅采取“关联”论,也就是说,上纲上线,把植不植发,和讨得到讨不到老婆进行捆绑联想。正所谓脱发治不好,老婆你难讨。

然而,羊毛出在羊身上,也就是说,可怜的焦虑者,却要为制造焦虑者买单。这多少有点滑稽,是个悖论,但再一想又极其正常。社会好像有很多这样的现实。

除了植发赛道,还有各种细分赛道有待资本青睐......也就是圈我们的钱。

可以说,从头到脚,从外到里,只要可能赚到钱,资本就有本事把相关的“焦虑”制造出来,放大开来。

不管什么毛发健康全产业链的概念,还是什么皮肤健康全产业链的构建,无非是不断地“老瓶装新酒”,通过讲述这个那个“新”故事,达到资本关注的“老”目的,罢了。

So,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节奏,做好自己,接受自己,就是赚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