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中旬,国家文物局正式宣布,在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白鹿原江村大墓,发现了汉文帝刘恒的霸陵。

汉文帝刘恒乃是汉高祖刘邦第四子,在位23年励精图治、休养生息,开创中国封建史上首个盛世——文景之治。

作为汉文帝的生后居所,不用多说,霸陵必定有着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汉文帝霸陵考古(汉文帝的霸陵找到了)(1)

从先期调查结果来看,霸陵的占地面积包括规格属于典型的西汉皇陵,可其中却略显寒酸,这也正符合汉文帝立下的遗诏。

《史记·孝文本纪》:“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根据最新传出的消息,考古学家只是对霸陵周围的外藏坑进行简单发掘,不会贸然打开汉文帝的主墓室与棺椁。

既然汉文帝的霸陵已经重见天日,考古学家也掌握其准确位置。那为何在如此关键的当口,却停止对霸陵的发掘呢?

汉文帝霸陵考古(汉文帝的霸陵找到了)(2)

骆天骧《类编长安志》:“在京兆通化门东四十里白鹿原北凤凰嘴下”。

何仲默《雍大纪》:“至元辛卯秋,灞水冲开霸陵外羡门,冲出石板五百余片”。

长期以来,考古学界都把位于西安市灞桥区席王街道毛窑院村南白鹿原畔的“凤凰嘴”误认为是汉文帝的霸陵,原因就是对文献中“依山为陵”的误解。

现在的凤凰嘴还留存有10余通石碑,这些石碑多为明清时期的祭祀碑。

于是很多考古学家都坚信霸陵就在凤凰嘴,考古学界一直到2016年(江村大墓被盗之前)都这样认为。

由于江村大墓外藏坑受到盗扰,为确认墓葬保存状态及周边文物分布情况,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考古工作者对江村大墓及其附近的窦皇后陵、薄太后南陵和相传为汉文帝霸陵的“凤凰嘴”地点,进行了系统的考古调查、勘探,并对陵园外藏坑进行了考古发掘,意外发现了汉文帝的霸陵。

汉文帝霸陵考古(汉文帝的霸陵找到了)(3)

之所以考古学家会认为霸陵就在江村大墓,而不是凤凰嘴,原因有四:

第一、从位置来看,它离窦皇后陵比较近;

第二,它有四条墓道,是帝王级别的;

第三,有大量外藏坑,工作人员从已经8座外藏坑,出土陶俑、铜印、铜车马器及铁器、陶器等1500余件,铜印印文有“车府”“器府”“中骑千人”“府印”“仓印”“中司空印”等文物。坑里出土的官印、陶俑都是级别非常高的陪葬品;

第四、工作人员在窦皇后陵和江村大墓的周围发现了一圈更大的夯土院墙,形成了一个大陵园,将皇帝和皇后围在了一起,符合汉代陵墓特征。

结合上述几点,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目前基本确认江村大墓为汉文帝刘恒的霸陵。

成功发掘霸陵,不仅改写了元代以后的记述,更纠正了学术界一直以来的错误判断,同时说明霸陵的历史意义重大。

汉文帝霸陵考古(汉文帝的霸陵找到了)(4)

但是,根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最新消息,汉文帝霸陵不会进行发掘工作,将以保护为主。

下一步,考古部门的主要工作是继续勘探和调查已经发掘的八座外藏坑。因为陵墓区域被盗墓贼多次光顾,需要对个别坑进行抢救性发掘。另外就是为了确认江村大墓的墓主,后续工作已经得到国家文物局的批准。

这则消息一出,引发文博爱好者的热议。

因为好不容易才得知霸陵的确切位置,为何不继续发掘下去,这样肯定能从陵墓里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

但“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是考古这一行业的基本常识,原因就是我国在发掘帝王陵墓时曾经吃过大亏。

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大峪山明定陵,是共和国历史上第一座,也是目前唯一一座经国务院授权,有计划、有组织、主动发掘的帝王陵墓。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包括郭沫若、沈雁冰、吴晗在内的一批“公知”提出关于明长陵(明成祖朱棣与徐皇后的合葬墓)的发掘计划。因为长陵规模太大,难度较高,就选定规模较小的定陵先“练练手”。

汉文帝霸陵考古(汉文帝的霸陵找到了)(5)

从科学考古的角度而言,世界上很少有这样大规模开启帝王陵墓的先例。因为既缺乏发掘经验,又加上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相关科学条件。

当时,发掘明定陵的计划遭到包括郑振铎、夏鼐在内的考古学界人士的反对,但悲剧还是发生了。

诚然,明定陵的发掘收获很多,比如发现了万历皇帝在棺材里并不是仰卧平躺的,而是身体侧卧的屈肢葬法,双腿微曲如睡眠状,学界称之为“北斗七星”入葬式。

然而,发掘定陵带来的负面后果却也不少。地宫打开后,不少珍贵随葬品如丝织品等,在接触到空气之后出现了霉变、损坏严重等问题。

装殓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三具金丝楠木棺椁,被人为损坏。就连好不容易清理出来的皇帝和皇后的遗骨,也在后来的“十年浩劫”中被烧了。

无独有偶,1958年,咸阳市乾县城的几个农民放炮炸石,无意间炸出武则天乾陵的墓道口。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

汉文帝霸陵考古(汉文帝的霸陵找到了)(6)

陕西省随即成立了“乾陵发掘委员会”,计划发掘乾陵。

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得知此事,立马作出批示:“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乾陵的发掘,方才作罢。

直到1997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首次明确“由于文物保护方面的科学技术、手段等条件尚不具备,对大型帝王陵寝,暂不进行主动发掘”。

因为明定陵的前车之鉴,造成大量文物难以保护,正是汲取了这次惨痛教训,我国才有了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的文物保护理念。

那么,中国考古历史上挖掘过的帝王陵墓有多少呢?基本上是屈指可数。考古工作者主动发掘的帝王陵墓就两处,一处是河南安阳市洹河北岸的武官村殷墟王陵遗址,一处是明定陵。

诸如海昏侯刘贺墓、隋炀帝杨广墓的发掘主要因为陵墓被盗,或者偶然被发现了,出于保护的目的,不得不批准发掘,这叫做“抢救性考古发掘”,应另当别论。

但是,仅有的两次主动发掘帝陵,因为各种客观因素导致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文物的损失。

汉文帝霸陵考古(汉文帝的霸陵找到了)(7)

考古学家确实从殷墟与定陵中,找到了文献上记载不足的历史。可实际情况是,发掘结果只是改变了文献上一些遗留多年的错误,并没有颠覆或增补更多历史文化。同时,发掘帝陵所带来的破坏又是巨大的,属于不可逆的!

更何况,我国的帝王陵墓很多都曾遭到盗墓贼的盗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古代帝王和一些王侯将相的陵墓90%都被盗掘过,从先秦起盗墓就非常普遍。

《吕氏春秋》里记载的战国七雄王室墓几乎个个被盗。秦始皇陵一带也多次被盗。安阳殷墟10余座王陵也全都被盗过了,有的墓葬上还不乏数千年来各朝各代的盗洞,甚至一处陵墓有多达上百个盗洞。

还有一点,但凡是帝王陵寝,大多数皆依山而建,距离地面深达几十米,这给考古发掘工作增添了极大的难度。

比如大家最为关心的秦始皇嬴政陵,由地下深约30多米的墓穴和地面以上高高的坟冢构成。

汉文帝霸陵考古(汉文帝的霸陵找到了)(8)

若进行考古发掘,首先要把坟冢表面封土全面揭开,但这样势必会破坏秦始皇陵地面以上的巍峨景观,秦始皇陵的完整性就不存在了。

退一步说,纵使不怕破坏地表景观,硬要下挖进入墓穴,却又难以解决地宫太深,日后游客如何上下交通的问题。

可能有人会说:盗墓贼都可以利用盗洞进入墓穴中把陪葬品和其他物品运往地面,难道考古学家还不如那些地耗子吗?

考古与盗墓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概念,盗墓贼只想着如何破坏坟冢,进入陵墓内部盗取值钱物品。

但考古工作是要保证整座陵墓的完整性,要给后世子孙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

还是以秦始皇陵为范例,秦始皇陵是中国第一批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通过的世界文化遗产。假如在发掘过程中,陵墓的结构和真实性遭到了破坏,谁来承担这个后果?

汉文帝霸陵考古(汉文帝的霸陵找到了)(9)

因此,在类似于汉文帝霸陵的文化遗产保护上,不主动挖掘帝王陵墓,已经是考古界与学术界的通则。

况且,包括秦始皇陵在内的我国的很多帝王陵墓,早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早就不是随便想挖就能挖的。

即便保护技术与发掘条件同时具备,也不可能去主动发掘相关帝陵。考古发掘工作并非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尤其是对帝王陵寝的发掘,更是慎之又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