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岁月““不羁”,他们一直是少年

我从不担心

我从不担心文字的消亡

历史流传千年

也抹不去的横竖撇捺

我从不担心历史的消亡

春秋礼崩乐坏

也抹不去董狐直笔

我从不担心诗歌的消亡

九州战乱千年

也抹不去唐诗的吟唱

我从不担心诗意的消亡

岁月多载春秋

也抹不去诗韵几行

这是很久以前写的一首简单的诗歌。一旦提及文化,我想唐诗宋词总是免不了一定是文化的符号的。只是在那年长安的岁月里,我们总看不到文字里面的那些鲜活的面孔。只是,即使岁月流逝,总有一些人始终年轻。“少年”这个词,在陈舞雩的笔下,其实不是年纪,而是心志,是一种对那个时代渴慕建功立业却依然不断追索的心志。

所以,读过《少年安得长少年》你就知道大唐盛世里,那些才华横溢的人是怎么在当时驰骋。然而,当陈舞雩将《少年相思在长安》放到你眼前的时候,中晚唐的诗人和不同的故事就在你眼前与那段岁月呼应起来了,说起这些诗人的长安”岁月“,确实是“少年一梦,苍穹一帆”,甚至在他选择的12位诗人里,我们还看到了爱情、友情,也看到了在悲凉的贬谪生活里始终不屈的坚定。将这12位诗人的故事娓娓道来,我想,不仅仅只是他们还原他们年轻时的生活,更多时候的是那种自由自在的追求。

我们都是长安的小人物(长安岁月)(1)

我们都是长安的小人物(长安岁月)(2)

我们都是长安的小人物(长安岁月)(3)

也许人生旅途各异,但是在唐诗中得享大名的多是历经坎坷的故事,”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所有的诗词其实都让人感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所以一开始的时候,登场的人是韦应物,也许你知道”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也许你知道“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但是也许不知道“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故事从开始的时候就知道了,也许韦应物的忧愁与暗淡是人们熟悉的,但是京兆韦氏的大名却让他们知道韦杜两家在京城的力量。当时的城南大族让韦应物自在甚至恣肆,但是他的爱情故事却奠定了所有的一切悲凉的后来。这些岁月和他们所见的时代的影子,真正的长安”岁月“,才是自由自在的。直到命运开始有了转折,爱情和功名之间开始有了曲折……韦应物的诗歌,就此留下了名字。

提到这种类似的自恃才高,一身傲气,但是偏偏在社会生活里要反复被打磨,甚至被磨灭个性的人的。我想我们总是会提及的必然是刘禹锡和柳宗元,一个”诗豪“的称谓,是刘禹锡前半生长安生活最佳的注脚,你看他写阳春三月的时候,北京城里的牡丹盛放:“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陈舞雩的《少年相思在长安:唐代诗人的不羁人生》对这段佳话放到了一个小角落,却看到了玄都观的故事。”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浓浓的讽刺味道,对自我的傲岸和对自己的坚定,再看“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我还是我,刘禹锡的骄傲,确实正是长安诗人们的骨气的体现。

在这里选择的十二位诗人,韦应物、刘禹锡、柳宗元这些人,都是同一个时代间为我们熟悉的大诗人,但是同时代的人,其实还有与柳宗元并称的韩愈,在”韩柳“的大名下,我们可以看到韩愈如何从一介寒士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但是却始终还是有心里的一种坚守,他的岁月和他的理想,对这个长安的眷恋和对时代文风振兴的努力,都是他在文字和文学上的奋力争夺。白居易和元稹的旷世友情,足够让我们深深去感受到,原来那些诗人和我们寻常的人其实依然没有两样。

即使晚唐的李商隐、杜牧、温庭筠等人,甚至,在《少年相思在长安:唐代诗人的不羁人生》这本书里还收录黄巢的诗歌,从黄巢《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里所写,再到《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在这些人眼里,是那么另类别致。甚至还收录了鱼玄机的作品,作为女道士和女诗人,她的生活,依然是诗词传世更多于个人的情感纠葛和传奇故事。有感而发的人生,与他们写作这些诗词的时候联系起来,也许我们读诗的收获就多得多了。

《少年相思在长安:唐代诗人的不羁人生》不是戏谑的文学,也不是随意的编造,更不是花边新闻的汇总,与这些具体的诗人的联系,可以让我们看到的其实是 一个一个鲜活的生活。而《少年相思在长安》陈舞雩的文字总是以一种讲故事的方式来告诉你,在诗人的故事里,究竟有哪一些和我们寻常人一样的感受,以此打消那种严肃的传记的肃穆,还原了生命的本真。我想,读到的,就是一个视角下全新的唐朝诗人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