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和史记都记录了什么(资治通鉴四十一)(1)

《资治通鉴》四十一 | 完璧归赵的故事,原来是这样的

上一章讲到了燕国上将军乐毅进攻齐国,灭了齐国的故事。这一篇,来讲一个非常出名的故事,完璧归赵。

公元前八世纪。楚国一位琢玉能手卞和,在楚山(安徽省怀远县)发现了一块璞玉。璞玉就是未经加工过的玉石。卞和知道这是一块名贵的玉料,于是进献给了楚厉王。

楚厉王觉得是块石头,但同时也派了玉匠进行鉴别。玉匠看了之后,也认为是一块石头。楚厉王大怒,认为卞和是在玩弄他,犯了欺君之罪。于是砍下了卞和的左脚。

但卞和仍不死心。等到楚武王即位的时候,卞和再一次进献了璞玉,而结果还是一样。楚武王也认为卞和是在消遣他。不仅消遣了他哥哥楚厉王,还继续消遣他,于是大怒,再把卞和的右脚给砍了。

等到楚文王即位之后,卞和却没有再次进献了。而是抱着璞玉在楚山下面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泪都流干了,哭到眼睛都流血了。这件事惊动了整个楚国。于是楚文王派人询问。卞和说他认为宝玉无法得到赏识,却被认为是石头。就像是忠臣无法得到重用,反而遭到祸害。

楚文王这才命人剖开玉璧,果然发现了一块宝玉。于是,也赐名为和氏璧。后来,和氏璧被赐给了楚国国相昭阳。而昭阳却在一次宴会上,突然发现和氏璧不见了,行踪不定。直到后来,被赵国的太监缪贤偶然购得,于是进献给了赵惠文王。

以上是这个故事的背景。讲完了背景,再接着往下讲。

后来,赵王得到和氏璧的事情被秦昭王知道了。秦昭王知道这是一块传世的宝玉,也想着占为己有。于是说,想要用秦国十五座城池,换赵国的和氏璧。

当时,秦国是虎狼之国。秦国想要的东西,如果诸侯不给,秦国就进兵侵占。所以,一时间,赵王也慌了手脚。给吧,又怕秦国不给土地。不给吧,秦国又可能会出兵。一下子不知所措,进退两难。

这个时候,赵国一个非常出名的大臣就出场了。他就是蔺相如。

蔺相如对赵王说,如果赵王不同意交换,那么责任就在赵国。如果进献和氏璧,但是秦国不交换城池,那么责任就在秦国。衡量两种方式,还是把责任推给秦国是最好的。

蔺相如也提出一个解决方法,就是由他自己带着和氏璧去秦国。如果秦国不想用土地交换,而是单纯想占有和氏璧,那么他必将和氏璧完整地带回赵国。

【评】这相当于羊入虎口,是用自己的性命去做赌注的。

赵王也同意了,于是派遣蔺相如出使秦国。蔺相如到了秦国之后,果然发现秦王并不是真的想用土地交换。于是蔺相如假装要拿着和氏璧撞柱子,与和氏璧一起葬身秦国,即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但与此同时,蔺相如也让侍从将真正的和氏璧偷偷运回了赵国。

秦王没有办法,一方面是舍不得和氏璧毁掉,一方面也认为蔺相如是一个贤德、勇敢之人。所以也没有杀害他,反而以礼相待,让他回到了赵国。

蔺相如完璧归赵,赵王非常高兴,马上就给蔺相如升了官,成为了赵国的上大夫。

【评】后来廉颇认为蔺相如是一个只会动嘴皮子的人,不服气蔺相如。其实蔺相如,是拿着自己的生命,去做赌注的。后来,他赌赢了,避免和氏璧沦入秦国手里。


点击关注【稽圣】

订阅《资治通鉴》以及传统文化的讲解。

了解《资治通鉴》的故事,学习古代帝王的治国理政思路,学习为人处世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