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社会,论功行赏,授爵封侯,是每个朝代都要做的事情,这代表了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

都知道,封爵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统治者授予贵族和有功大臣爵位的一种制度,通过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方法,达到君主巩固自己统治地位的目的。

明清朝贡制度 明清两朝的封爵制度有何不同(1)

明清两代是中国最后的两个封建王朝,对于这两个王朝的封爵制度,又有哪些不同呢?

明朝封爵制度最大的特点是,宗室功臣封爵两体制,只授爵号食禄无封地。

明朝的封爵分为宗室和功臣外戚两种,将王与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分离,是明代封爵制度最不同于其他朝代的一大特点;并且,给勋爵只有爵号与食禄,而不再有封地,公、侯等爵位的还将赐予铁券,以示其功勋卓著,皇恩浩荡。

那么,形成“宗室功臣封爵两体制,只授爵号食禄无封地”这种情况的原因,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体现:

原因一:高度集中强化的皇权至上思想;

原因二: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君臣等级观念森严;

原因三: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和个人因素的影响,减少功臣的土地特权,只给他封号和食禄,不给他封地,可以防止权利膨胀,对皇权造成威胁;

原因四:农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在某种程度上,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既要依靠这些功臣,又要体现皇室的高贵和与众不同,所以才会出现两种封爵制度,在经济上给予优厚的待遇,但却不分封土地。

明清朝贡制度 明清两朝的封爵制度有何不同(2)

在宗室封爵方面,早在明太祖统治时期,就制定了世袭制的分封制度,以爵亲王、郡王、镇国将军等八个等级以封皇室宗亲,对其食禄也有相应的等级划分。

明朝的君主为了笼络功臣,巩固政权,创建了中国最完备的封爵制度,最开始明太祖规定将封爵制度和颁发铁券结合在一起,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意义深远。

朱元璋统治时期,封爵数十人,颁发铁券数十份,但是,有一些功臣自持劳苦功高,凭借手中的铁券做出一些违法的事。于是,朱元璋只好限制铁券的特权,封爵赐铁券制度刚开始步入正轨,但是,却因为明太祖后期残暴不仁,滥杀功臣而遭到破坏。

到了明武宗时期,封爵赐券制度基本成型。一次,明武宗外出巡游,自降身份,自己给自己封了一个镇国公的爵位,朝廷也跟着皇帝一起假戏真做,给皇帝颁发了铁券,给予了免死次数;嘉靖时期,封爵泛滥,但是,皇帝严格限制了革爵宗室子女和外戚爵位子女的世袭制度,这让功臣们获得铁券特权变得十分困难。

这一时期,封爵与赐券制度得到完善和定型。

明清朝贡制度 明清两朝的封爵制度有何不同(3)

此外,封爵制度是为了更好地强化君主专制,更好地让皇帝成为权利的独裁者,封爵宗室虽然有各种法律明确规定并保护的特权,但是当一切和皇权产生冲突的时候,特权也就失去了所有效力。也就是说,就算有免死特权的功臣在皇帝面前照样是任打任杀,毫无选择的权利。

明朝初期封爵之后的亲王和功臣等都有着很大的权利,但是,自从靖康之变以后,皇帝大大削减了宗室的实权,形成了高爵位低权利的局面。此外,爵位职位分离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这种局面却是封爵制度的必然结果。

清朝的封爵制度分为三个系统: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依然实行王公侯伯子男爵位制度,不分封藩王,强调“一统”天下,同时,对皇子和军功将领都实行封爵制,从分封亲王到奉国将军分为十四等。

明清朝贡制度 明清两朝的封爵制度有何不同(4)

清朝的封爵制度是当时八旗制度的衍生物,八旗制度具有军政合一的特性,使封爵制度成为八旗制度主要的支撑。特别是清朝入关以前,努尔哈赤时期开始的封王,都是当时掌握军政大权的骨干。没有这些人,努尔哈赤是完成不了满族自身的统一,以及对东北的统一。

天聪十年,皇太极登基,收复蒙古,改国号为“清”,清朝正式建立,同时规定了宗室爵位分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九等,那时议政大臣会议的成员,都是八旗的中坚,都是封爵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同时,也是入关统一全国的战将和功臣。

顺治年间,在九等爵位之外又新增了一个奉恩将军的爵位,从此清朝宗室爵位一共有十个等级;在乾隆十三年,乾隆又新增了几个等级,进一步完善了等级制度,皇帝还制定了一个爵位表,规定了宗室爵位十四等。

清朝前期,朝廷对帮助自己入主中原的有功之臣赏赐高官厚禄,但由于皇权的需要,大臣们有的被革爵,有的被降爵。虽然,有的大臣被重新赐予爵位,但是,他们的封号却已经变动,不再是以前的那个封号,给人们造成了功臣宗室子弟并没有世袭继承父辈爵位的错觉。因此,在乾隆统治后期,皇帝就颁布了一条规定,命令以后复爵的宗室要用以前的封号。

由此可见,清王朝统治者有效地运用了封爵制度,既调和各方矛盾,又调动各方力量,最终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

明清朝贡制度 明清两朝的封爵制度有何不同(5)

此外,清朝和明朝还有一点不同就是对于皇帝生父爵位的授予。清朝晚期,政局动荡,同治帝死后没有子嗣,慈禧挑选了醇亲王的儿子载湉为皇帝;光绪帝死后也没有子嗣,挑选了载沣的儿子溥仪为皇帝。后来,这些皇帝的生父都成了当时的摄政王,而摄政王一职可是十分高的爵位,可以在宫中乘坐杏黄色的轿子,以显示其高贵的身份地位。

其实,明清两朝封爵制度大同小异,但其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进一步维护和巩固当朝的政权统治地位。

参考资料:

【《通典·职官·封爵》、《“铁帽子王”源于清代封爵制度 享有世袭特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