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憧憬的春天,并不是挂着霜花、寒意料峭的贡布雷的春天,而是百合花和银莲花铺满菲耶索莱的田野,明媚的阳光把佛罗伦萨照耀得如同安杰利科的油画里金光灿烂的底色一般的春天......

当我想到佛罗伦萨的时候,就仿佛是想到一座散发出神奇的香味,类似一个花冠的城市,因为它被称之为百合花之城,而它的大教堂就叫做圣母百花大教堂。

——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佛罗伦萨文艺复兴起源之地(文艺复兴的报春花)(1)

提及文艺复兴,人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那座被徐志摩译作“翡冷翠”的意大利城市——佛罗伦萨。时至今日,佛罗伦萨所有的建筑和绘画,仍闪耀着文艺复兴时代的光芒,而已经建成500多年的圣母百花大教堂(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依然是这座城市最具统治力的景象。

她矗立在老城,仿佛是一位头戴红色圆形礼帽、身着奶白色与墨绿色丝绒,佩戴着粉红色珠宝的贵妇,复古的风格让她始终保持着15世纪的优雅妩媚高贵,瓦蓝天空下,穹顶和教堂熠熠生辉, 宛若绽放在托斯卡纳艳阳下的花。

从Santa Maria Novella车站出发,顺着那凹凸不平的石板路和隐隐回荡的钟声,走向圣母百花大教堂,仿佛是走进了那个群星璀璨的时代。

佛罗伦萨文艺复兴起源之地(文艺复兴的报春花)(2)

伟大的穹顶和布鲁内莱斯基

圣母百花大教堂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它独特的穹顶了。饱满,充盈着张力的穹顶直指天际,白色拱肋在红砖上画出了八条完美的弧线,最终聚拢在天窗采光亭上。其实,这个穹顶曾一度是佛罗伦萨人的耻辱。

十三世纪时,亚平宁半岛城邦林立,各自占山为王,相互攀比。繁荣的经济和宗教压力下让他们的攀比方式更上一个层次——修建教堂。最富裕的佛罗伦萨人,决定修建一个大教堂来彻底压倒其他城市的风头。

佛罗伦萨文艺复兴起源之地(文艺复兴的报春花)(3)

圣母百花大教堂因此被提上了建造日程,它其实是一组建筑群,由大教堂、钟楼和洗礼堂组成。由阿诺尔福·迪·坎比奥(Arnolfo di Cambio)设计的圣母百花大教堂是整个建筑群的主体部分,奠基于1296年。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状,本堂宽阔,长达82.3米,由4个18.3米见方的间跨组成,形制特殊。教堂的南、北、东三面各出半八角形巨室,巨室的外围包容有5个成放射状布置的小礼拜堂。

虽然在设计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要修建一个巨大的穹顶,但是当八边形的歌坛建立起来之后,人们才发现空间跨度已达42.2米。当时人们修建穹顶的一般方法是先在基座上铺横木,建起一个临时拱架,用来支撑砖石,直到顶端插入拱顶石,砖石由重力作用下联结在一起之后,才拆除临时拱架。然而穹顶的大小对临时拱架的长度和强度有一定的要求,而且起拱线又离地面很高,承受不来太重的压力。在这么大的跨度之下再进行穹顶建设,在当时的条件下几乎是不可能办到的事情。教堂的建设进入了停滞状态。

可以想像,历经一百多年的建造,大教堂还没有穹顶,鼓座上方始终是个八边形的大洞,这已然成为周围竞争城市的笑柄,骄傲的佛罗伦萨人快要绝望了。

佛罗伦萨文艺复兴起源之地(文艺复兴的报春花)(4)

在佛罗伦萨新圣母大殿的这幅巨幅壁画里,安德烈.博纳尤蒂(Andrea di Bonaiuto)已经给大教堂自行先画上了穹顶,画作早于穹顶建成七十多年。

1418年,大教堂工程处始终无法解决建造大穹顶的技术难题,佛罗伦萨市政府无奈之下只好公开征集能够设计并建造大圆顶的方案。这时,天才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登场了,用他天才般的想法,击败了所有对手,赢得了大教堂总建筑师的头衔和职责。

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1377-1446),出身工匠行会,是杰出的雕刻家、画家、工艺者和学者,精通机械。在罗马逗留多年,学习拱券技术,测绘古代遗迹,潜心钻研古代建筑。

佛罗伦萨文艺复兴起源之地(文艺复兴的报春花)(5)

这幅铜版画出自瓦萨里著、1550年出版的《艺苑名人传》

在建造拱顶时,布鲁内莱斯基没有采用当时流行的“拱鹰架”圆拱木架,而是采用了新颖的“鱼骨连接式”的建造方式,从下而上逐次砌成。正是这种鱼骨式的连接方式,能够更好地抵消掉砌体向内倒塌的倾向,而从水平方向的砖层上竖起的砖块刚好发挥出“夹子”的作用,也促使整个建筑体的重力与拉力平衡。

佛罗伦萨文艺复兴起源之地(文艺复兴的报春花)(6)

同时,在无人模仿、无成功先例的状况下,布鲁内莱斯基设计出双层穹顶,即外八角、内圆弧的双重穹顶,解决了他人无法逾越的建筑难题。穹顶内圆外八角的设计,也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前卫的建筑方式。

佛罗伦萨文艺复兴起源之地(文艺复兴的报春花)(7)

1436年8月30日,穹顶的结构封顶,佛罗伦萨举办了盛大的穹顶奉献礼,菲耶索莱主教攀登至穹顶顶端,亲手砌上最后一块石头。

整个佛罗伦萨沸腾了,称赞其“美丽的红色圆顶直触天空,整个托斯卡纳都能看见”,连教皇都惊叹为“神话一般”。阿尔伯蒂则形容道:“穹顶的阴影能覆盖整个托斯卡纳的居民”。

菲利波的葬礼是在圣母百花大教堂举行的。1446年5月15日,菲利波在大教堂里获得了安息。他的墓非常简朴,只有一块简单的大理石厚石板,上面刻有铭文:“长眠于此的是心灵手巧的天才,佛罗伦萨的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基”。

佛罗伦萨文艺复兴起源之地(文艺复兴的报春花)(8)

在这个穹顶内部,为16世纪佛罗伦萨画家乔尔乔·瓦萨里(Giorgio Vasari,1511-1574)所绘巨幅穹顶画《末日审判》。瓦萨里将自己生命的最后6年献给了这幅3600平方米的工程《末日的审判》。他死后由学生和助手又用了5年时间才最终完成。

佛罗伦萨文艺复兴起源之地(文艺复兴的报春花)(9)

佛罗伦萨文艺复兴起源之地(文艺复兴的报春花)(10)

乔托钟楼和文艺复兴绘画之父

有教堂必有钟楼。与圣母百花大教堂相伴的钟楼,最初于1334年由乔托·迪·邦多纳(Giotto di Bondone,1266-1337)设计并监工,因此民间俗称乔托钟塔。其实,乔托用了3年时间建造了楼基和第1层便去世了,之后由他的弟子安德烈·比萨诺继续完成。

佛罗伦萨文艺复兴起源之地(文艺复兴的报春花)(11)

这座哥特式建筑高85米,由六层方型结构向上堆叠成柱形,外墙铺三色大理石,造型壮观而净优雅。

如果注意观察的话,可以看到圣母百花大教堂和乔托钟楼采用的都是白、绿、红三色大理石,其中白色大理石来自卡拉拉,绿色大理石来自普拉托,红色大理石来自维罗纳,这三种色彩在基督教的色彩象征体系中,分别代表了三种最重要的美德:信、爱、望。这三种颜色在文艺复兴时期为美第奇家庭所采纳,而这三种颜色也是今日意大利国旗的三色。

佛罗伦萨文艺复兴起源之地(文艺复兴的报春花)(12)

乔托比米开朗基罗早了200年,虽然他的主要作品仍然是宗教画,但他一改中世纪以来僵硬的拜占庭画风,大胆探索与真实生活接近的宗教人物形象,是绘画史上第一个试图画出透视感、深度空间以及人性美的画家,因而在后世被奉为“文艺复兴绘画之父”。时至今日,意大利人依然相信是两个人开拓了他们的时代,一是诗人但丁,另一个就是画家乔托。

佛罗伦萨文艺复兴起源之地(文艺复兴的报春花)(13)

乔托《犹大之吻》

也许你会诧异于一个画家却设计了一座钟楼,其实这正是文艺复兴大师们的特点:个个多才多艺,用现在的话来说,个个是标准的斜杠青年。如我们熟知的达·芬奇是画家、工程师,同时还是音乐家、雕塑家,不知疲倦地探索自然界和人体。

如前面提到的绘制穹顶画的瓦萨里,他也是出色的建筑师,乌菲兹宫(现在的乌菲兹美术馆)就是他的杰作。但瓦萨里更为出名的则是在美术史研究方面的建树,其名著《艺苑名人传》长达100余万言,详述了自契马布耶以来的画家、建筑师及雕刻家;书中正式使用“文艺复兴”一词,并提出可按14、15、16世纪划分新美术发展的3个阶段,是有关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的最重要的资料,对后世影响很大。同时,他因在1562年创立了迪亚诺学院(今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被誉为世界美术教育奠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