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罗西尼是音乐天才,他从14岁起开始学习创作歌剧,继承了意大利歌剧的传统特色,并吸收同时代作曲家贝多芬的创作手法,使用管弦乐取代古钢琴伴奏,在他的努力下,意大利喜歌剧和正歌剧走向了高峰。

涨智商的纯音乐(饿出来的音乐天才)(1)

罗西尼一生创作甚丰,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曾获得过一时轰动,反响热烈,然而,由于很多作品缺乏深度,很快就被后人遗忘了,真正得以传世的精品,只有《赛维利亚的理发师》、《威廉·退尔》和《贼鹊》序曲等少数几部。

关于他的这些传世之作是如何创作出来的,还有一段颇为有趣的故事。当时,罗西尼创作《赛维利亚的理发师》全剧仅仅用了13天,被传为歌剧史上的佳话,引起强烈反响,不少人向他求教创作技巧。

有一次,罗西尼接到了一位先生的来信,在信中向他请教序曲的写作方法,信里写道:“罗西尼先生,我有一个侄子是音乐家,他不知道怎样给他创作的歌剧写序曲,您曾写过那么多歌剧序曲,是不是可以给他出出主意?”

罗西尼回复了这位先生的问题,并将回信刊登在了那不勒斯的一家报纸上。在这封公开信中,罗西尼就如何创作序曲做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回答。

他给提问者提出了七个建议,其中一条是这样说的:“……我写《奥赛罗》的序曲时,是被剧院老板锁在那不勒斯的一家旅馆的小屋内,屋内有一大碗水煮面条,连根绿菜都没有。这个头最秃、心最狠的老板威胁说:‘如果不把序曲的最后一个音符写完,甭想活着出去。让您的侄子试试这个法子,不让他尝到鹅肝大馅饼的迷人的香味……’”

序曲最早出现在歌剧当中是在17世纪的早期,当时的序曲只是一种简短的开场音乐,没有固定的形式。到了17世纪末18世纪初,序曲发展成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由慢板—快板—慢板三个段落组成,这种序曲是由法国作曲家吕里创始的,一般称法国式序曲。它从庄严缓慢的引子开始,过渡到赋格式的快板,最后以悠长缓慢的尾声或舞曲结束。音乐家亨德尔和巴赫创作的序曲,都属这一类型。另一种序曲的快慢顺序与法国式序曲正好相反,由快板-慢板-快板三个段落组成,是意大利那不勒斯歌剧乐派代表人物卡拉蒂确立的,被称为意大利式序曲。除了开头的快板常用模仿复调技术外,其余两段都用主调体制,又称交响曲,如佩尔戈莱西的《女仆夫人》序曲、格鲁克的《帕里斯与海伦》序曲。

涨智商的纯音乐(饿出来的音乐天才)(2)

奥赛罗-歌剧

18世纪后半叶,在歌剧作曲家格鲁克所倡导的歌剧改革风潮下,古典序曲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大多数采用奏鸣曲式的戏剧性结构呈现,这是因为格鲁克认为序曲必须具有暗示剧情和引导听众进入戏剧的作用。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创作的《伊菲格涅亚在陶罗人里》序曲,就预示了第1场的暴风雨气息。受其影响,后来的多数歌剧序曲都采纳了这一原则,比如莫扎特的《唐璜》和《女人心》序曲、韦伯的《魔弹射手》序曲和瓦格纳的歌剧序曲,这些作曲家不仅采用了格鲁克的创作原则,还采用了歌剧中的音乐主题,并且进一步加强了序曲在歌剧中表现剧情的功能。另一方面,19世纪法国大歌剧的序曲,却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势,在这些歌剧中,序曲只是把歌剧中的曲调串连在一起的集成曲,别无他意。

随着发展,序曲已不再是歌剧中独有的音乐形式,从贝多芬的《埃格蒙特》序曲开始,它逐渐出现在话剧当中,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序曲是其继起者。到了19世纪,浪漫派作曲家将序曲进行了独立的发展,将其发展为一种标题性管弦乐曲,世称音乐会序曲,比如门德尔松的《赫布里底群岛》、《美丽的梅露西娜》,柏辽兹的《罗马狂欢节》,勃拉姆斯的《学院节庆序曲》和《悲剧序曲》,都是交响诗的先驱。从此,序曲成为独立的乐曲形式之一,绽放在千姿百态的音乐花园之中。

涨智商的纯音乐(饿出来的音乐天才)(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