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大棚立体栽培香菇最先出现于浙江,是大田栽培向利用空间发展的一种新形式,同时兼有室内层架式床栽和大田畦床栽培的某些特点,对节省土地,降低搭棚费用,提高产量,方便管理等方面已显示出许多新的优点。浙江磐安县是国内著名香菇生产基地,香菇生产是磐安县的支柱产业,主要采用大田畦床栽培。1992年磐安县尚湖镇山宅村开始采用塑料大棚立体栽培法,收到很好效果,袋平均产鲜菇0.7公斤,增产率比畦床式栽培提高25%,次年在该村发展到30万袋,1995年在全县推广到500万袋,增产效益达100万元。与磐安县进行菇棚改革的同时,浙江龙泉市食用菌实验场也组织龙泉、云和的菇农,在深圳市进行“层架卧式栽培香菇"试验,收到同样理想的效果。目前,这种新的栽培方法正在南方推广。

大棚香菇种植技术注水(塑料大棚立体栽培香菇)(1)

1,场地选择

应选择避风向阳,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保水能力强,且又便于排除积水的地方做菇场。场地具有较强保水能力,是必不可缺的条件。因为层架排放的高度在2米以上,没有足够的湿度其上层很容易干燥,所以要求菇场经常保持足量的地表水分和离地面2米以上高度的空气相对湿度。此外,菇场的选址既要有利于气流畅通,也要注意防止强风的袭击;还要有一定荫蔽条件,最好是能挡住太阳的西晒,便于创造有利于出菇的小气候环境。建棚之前,按常规对场地进行除杂消毒。

大棚香菇种植技术注水(塑料大棚立体栽培香菇)(2)

2,搭架与其结构

与常规菇棚相同。用毛竹、小杂木或小径木作支柱,棚高2.2-3米,行宽3.3米,长30米或视场地条件而定。棚顶和四周盖稻草、茅草、芒秆等为遮荫物,并设6-8个活动风窗。菇床的设置与菇棚方向垂直平行,分7层,层距24厘米左右,最低层离地面5厘米,层宽85厘米,可卧放2个菌筒。层架间应留足80厘米宽人行道,在层架底部的中间开排水沟,宽20厘米、深10厘米以上;四周开好围沟。菌筒排架后,将薄膜覆盖在床架上,沿床架四周下垂至地面。在有条件地方,菇棚地面可铺碎石或河沙。菌简进房前,按常规方法对菇棚内设施及环境进行消毒。

大棚香菇种植技术注水(塑料大棚立体栽培香菇)(3)

3,培养菌筒

按常规方法配料、装袋、灭菌、接种,然后将菌筒运到菇棚,呈“并”字形堆放在下部2-3层床架上,堆间要有10厘米以上距离,若接种时气温过高,也可分层排放。在发菌期间,棚顶入射光线力求徵弱,可以加厚覆盖物或用遮阳网,不能用薄膜覆盖,以强化通风。发菌期棚温要求控制在25℃,不得超过28℃,必要时可喷水降温。

大棚香菇种植技术注水(塑料大棚立体栽培香菇)(4)

4,出菇管理

菌筒在床架上培养一个多月左右,表面有凸瘤状原基出现时,将其翻面再培养半个月左右。然后将菌袋平铺于床架上,再培养6-7天。此时白天应盖上薄膜,晚间掀去薄膜,以增加温差。当菌简上有小菇蕾长出时,可进行脱袋。

大棚香菇种植技术注水(塑料大棚立体栽培香菇)(5)

脱袋后,要紧密羞膜3-4天。此时菌筒在适宜温、湿度下,表面长出白色绒毛状菌丝,均匀分布于菌筒表面,同时有小量黄水出现,应开始喷小水,使其色素在表面均匀分布;第二天可喷水冲洗黄水并通风换气。喷洗黄水一定要从上而下,以避免底层沉积黄水和杂菌孢子。脱袋后,不但要注意每个床架的揭膜通风换气,还要注意保持整个菇棚内的空气对流。因为菇棚内排放菌简密度大,脱袋后菌丝呼吸作用旺盛,空气中二氧化碳沉积浓度增加,如不加强通风措施,会导致菌丝衰败和杂菌滋生。此时可将菇棚相对方向活动风窗适当开启和将薄膜升高即可。此外,还要注意拉大温差和湿度差,以促进原基形成和子实体分化,其管理方法与大田栽培常规相同。

大棚香菇种植技术注水(塑料大棚立体栽培香菇)(6)

当小菇长到1.5-2厘米时,应提高相对湿度至85%-90%,并逐渐增大通风量。如遇阴雨天,可全天掀膜通风,雨天则将薄膜向内卷起钩挂在床架上。每批菇采收后,应停水3-4天,并加盖薄膜促使其恢复生长。为使受潮、受光均匀,也可在采菇后将上下层菌简相互调换。采收2-3批后,菌筒水分大量散失,重量减轻,应及时进行浸水。浸水可采用常规浸泡法,若因栽培量大,浸水不便,也可采用注水法补水。生产结束后,及时清理菇场,用5%石灰水对层架进行清洗消毒。

大棚香菇种植技术注水(塑料大棚立体栽培香菇)(7)

采用上述栽培方法,由于顶部和四周均有遮荫物,薄膜不是直接覆盖在床面的菌筒上,而是架空于床架的顶层,空间相对湿度容易保持,水分散失较慢,且层架底部暴露在空间,也有利于水分的扩散和交换。因此,较之地面畦床式栽培,水分更易于管理。

大棚香菇种植技术注水(塑料大棚立体栽培香菇)(8)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种植户可以多参考参考,或者说大家想了解哪方面的,三农知识及技术都可以留言评论,小编会根据情况来为大家解惑。也希望大家能关注一下小编以及积极留言评论转发,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