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最后一章全文及翻译(中庸第十章的奇葩解释)(1)

这篇讲《中庸》第十章的内容: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先看传统翻译:子路问什么是强。孔子说:“是南方的强呢?还是北方的强呢?或者是你认为的强呢?用宽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对我蛮横无礼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品德高尚的人具有这种强。用兵器甲盾当枕席,死而后已,这是北方的强,勇武好斗的人就具有这种强。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这才是真强啊!”

乍一看没啥毛病,而且还挺通顺,问题出在“国有道,不变塞焉”这一句。这里的“塞”字从来不存在“志向”的意思。“塞”就是“阻隔”、“堵住”或者“填满”的意思,最多只能引申出“停滞”的意思。

在搞清楚“不变塞焉”的意思之前,先要弄明白以下这些事:为什么子路要问这个问题?为什么孔子要扯到南强还是北强,而不是东强还是西强?孔子是山东的,按现在的概念已经够北方了,这句话里的南方北方到底指哪里呢?

子路会问,因为他在拜孔子为师之前就是个“好勇斗狠”的角色,甚至以前还“霸凌”过孔子,提此问题符合其性格。那么孔子回答里的“南北”是指哪里呢?没有明说就只能从文理上推测了。

中庸最后一章全文及翻译(中庸第十章的奇葩解释)(2)

首先,按这话的意思,南方才是君子所处之地,而北方只会靠武力、靠玩命。莫非子路问这话的时候孔子已经周游列国完毕,经过一番“社会调查”才得出了这么个结论?确定没有搞“地域歧视”?

其次,别忘了孔子和子路都是鲁国人,而孔子又是推崇君子之道的,教育弟子要做君子。更重要的是鲁国虽然不大,却“根红苗正”,始祖就是大名鼎鼎的周公旦。周公旦作的《周礼》就是孔子的“红宝书”。这地方若不是“君子之地”哪里还配得上?所以南方代表鲁国已是十之八九,那么在春秋时期鲁国的北方就是齐国。那时的齐国才是大国,相邻的鲁国老是受欺负。你再看下面孔子生平的这段经历,就会知道我的结论几乎是板上钉钉的:

孔子五十一岁时,被任命为中都宰,政绩非常好;一年后升任司空,后又升任大司寇,兼管外交事务。孔子执政仅三个月,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均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非常好(史书上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奸佞之人和刁民纷纷出逃。

同时,孔子还通过外交手段,逼迫齐国将在战争中侵略鲁国的大片领地还给了鲁国。孔子杰出的执政能力让齐国倍感威胁,于是设置送鲁哀公美女良马从而让鲁国国君沉溺于酒色中这样卑鄙的计谋,以此挤走道德至圣的孔子。看到鲁国无望,于是孔子开始带团周游列国……

现在明白孔子为何如此回答子路了吗?第二段的回答完全就是在说自己:

(我)用宽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你子路当初)对我蛮横无礼(我)也不报复。摆明了在夸耀自己,却故意南方、君子云云,果然“低调就是腔调”!

第四段的回答可不也是在说自己吗?“国有道”的时候,就是孔子还在执政的时候,“不变塞”到底怎么解释呢?当然是“不能变得停滞不前”或“不能因自满而闭目塞听”,让国家继续强大!而“国无道”自然就是孔子受到排挤失去权力的时候,那么即便在这个时候,作为君子的孔子,心中的“君子之道”(即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至死不变!

你说孔子累不累?在最忠心耿耿、侍奉自己时间最长的徒弟——子路面前还这般“遮遮掩掩”,唯恐有人说他“自吹自擂”,因此以他的标准制定出的“中庸之道”,其结局必定就像他自己领悟的那样:“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