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内心是否充满了敬畏?

康德曾说:“有两种事物,我们愈是沉思,愈感到它们的崇高与神圣,愈是增加虔敬与信仰,这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作为“中国科幻第一人”的刘慈欣,在他笔下的星空越发迷人和震撼。复旦大学中文系严锋教授曾这样评价刘慈欣:“刘慈欣与他的战友们响应了人民的呼唤,一起把中国科幻提升到世界水准,并进一步推动了这股大潮。”

科幻现在为什么这么火,刘慈欣的科幻神作,到底“神”在哪里?严锋教授在《刘慈欣作品:学生版》一书中进行了详细解析,我们通过刘慈欣的科幻作品,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一个更大、更遥远的世界。

//

刘慈欣的科幻世界

严 锋

科幻文学是中国文坛一支异军突起的队伍,刘慈欣与中国科幻的崛起,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他本人原是山西娘子关电厂的一名计算机工程师,工作之余开始写科幻,作品蝉联1999年—2006年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2015年8月,他创作的《三体》获得国际科幻界的最高荣誉——雨果长篇科幻奖。这也是亚洲作家首次获得这个奖项。颁奖词由瑞典宇航员凯尔·林格伦在距离地球400千米的同步轨道上的ISS (国际空间站)宣读,影像通过网络向全球亿万人直播。2019年2月,由《流浪地球》改编的同名电影上映,内地累计票房为46.87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影史票房榜第五名。凭借其作品的热销和影视改编的进行,刘慈欣越来越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由此带动一波波的科幻热潮。

科幻现在为什么这么火,刘慈欣作品的魅力在哪里?十几年前,我曾经这样评价他:“在读过刘慈欣几乎所有作品以后,我毫不怀疑,这个人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的水平。”今天我仍然相信这句话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需要补充、修改了。更确切地说,科幻是我们这个时代一种越来越强烈的需求,刘慈欣与他的战友们响应了人民的呼唤,一起把中国科幻提升到世界水准,并进一步推动了这股大潮。

科幻源于人类古已有之的梦想。人是爱幻想的动物,一直在寻找幻想的不同形式,以此超越个体有限的生命和认知。是幻想让人能飞出周围的现实,去探索各种神奇的可能性,推动现实的发展,陶冶自己的心灵。在古代,各种形式的神话就是幻想的集中体现。但是人又不满足于幻想,又渴望真实。随着时代的发展,人越来越理智成熟,从前的幻想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精神需求,所以人一直在寻找幻想的新形式。在今天,这种新的幻想形态已经卓然成型,在科技时代找到了新的载体,那就是科幻。

要知道科学在今天也正在变得越来越神奇,比如超弦理论告诉我们宇宙可能有11个维度,电脑可以打败最优秀的人类棋手,全世界的很多实验室里的科学家正在孜孜不倦地开发长生不老药。一句话:科幻正在变得越来越现实,现实正在变得越来越科幻。在这个新的神话中,科学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提供了信仰和希望的实证性基础。这也是刘慈欣和科幻为什么那么受欢迎的核心密码。

在《流浪地球》中,人类面临毁灭性危机,但这个危机并非空穴来风。科学家们发现,太阳内核中的氦正在发生聚变,形成足以毁灭地球的氦闪。人类无法生存下去,唯一的生路是向外太空恒星际移民。氦闪是真实的天体物理现象,通常发生在太阳这类恒星的晚年,刘慈欣只不过是把时间提前了,但已经能给读者带来真实的危机感受。接下来他的想象就更惊世骇俗了。人类给地球安装上万座巨大的重元素聚变发动机,推动地球逃离年迈的太阳。这需要神话里都罕见的撼天动地的力量,但是从科学的角度,并非没有理论上的可能性。刘慈欣能把最疯狂的想象与最前沿的科学无缝对接,并用高密度的细节把这两大板块铆接起来,这是他难以被别人复制的长项。

刘慈欣被读者亲切地称为“大刘”,这个“大”也是他作品内容和风格的鲜明特色。刘慈欣偏爱大尺度的宇宙、大跨度的时间、巨大的物体、复杂的结构。他的世界,涵盖了从奇点到宇宙边际的所有尺度,跨越了从白垩纪到未来亿万年的漫长时光。这种思想与审美的取向,看上去与我们时代有一些背道而驰。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碎片化的“小时代”,刘慈欣也多次表示自己写的是一种过时的科幻。那么,他为什么要反其道而行之?可以说,这是对我们熟悉的日常生活的一种超越,我们通过他的科幻作品,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一个更大、更遥远的世界。但刘慈欣并没有止步于令人神往的技术奇观,而是让人在这些宏大的景象中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再对我们自身的现实和生存状况有新的观照。

在《诗云》中,有着超级技术能力的外星人迷上了中国人的旧体诗,想要创造出能超越李白的诗作,于是穷尽太阳系的能量,制造了一个巨大的诗歌存储器,一片直径一百亿公里的星云,其中包含着全部可能的诗词。这让作品中的人类古典文学专家也惊羡不已。但是,就是这样具有创世能力的智慧生命,也编不出具备古诗鉴赏力的软件,把诗歌的巅峰之作从诗云中识别出来。这里,我们可以通过科幻感受到宇宙的浩瀚,而这又与我们对人类文明的信念融为一体。

刘慈欣之“大”,不限于宏观的拓展,也可以是微观层面的展开。在《微纪元》中,人类面临灭绝性灾难,通过基因技术把自身缩小到细菌大小,只要有微小的生态系统,消耗极少的资源就可以生存下来。这恐怕是针对能源和生存空间危机,我们所能想象的最另类的解决方案了。刘慈欣用真实的物理精细打造了这个微观世界的景观,在此基础上描写了微人社会的形态。当人类不必为生存空间而争斗,不必为能源和粮食短缺而烦恼,他们会呈现出什么样的文化形态?这又能让我们对现实中的“次世代”青年的精神面貌有新的认识。

在今天,科幻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而我们的时代也正在变得越来越科幻化。科幻创造另一种现实,让我们跳出熟悉的生活,走向不同的时空,在那里眺望自己,重新认识我们这个世界,在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建立新的纽带,从中探索人类精神的可能性和文明的走向。

//

刘慈欣的科幻灵感(刘慈欣的科幻神作)(1)

| 严锋,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科学杂志《新发现》主编,第三届冷湖科幻文学奖评委。

《刘慈欣作品:学生版》| 刘慈欣 著 严锋 赏析

x

刘慈欣的科幻灵感(刘慈欣的科幻神作)(2)

“雨果奖”获得者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绚丽想象之作

复旦大学中文系严锋教授倾情导读、精彩赏析

|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刘慈欣的经典科幻代表作,有改编成热门电影的《流浪地球》;有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带上她的眼睛》;有选入高考语文试卷的《微纪元》;有获得中国银河科幻奖的《中国太阳》《诗云》。他的作品以宏伟大气、想象绚丽著称,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想象奇特、精彩的科幻世界。

《乡村教师》| 刘慈欣 著

x

刘慈欣的科幻灵感(刘慈欣的科幻神作)(3)

《三体》作者、雨果奖得主刘慈欣科幻小说代表作

电影《疯狂的外星人》原著小说

| 内容简介

此书选收刘慈欣在不同时段中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包括《流浪地球》《乡村教师》《微纪元》等广为读者熟知的中篇。作者承袭了古典主义科幻小说中节奏紧张,情节生动的特征,并且在看似平实拙朴的语言中,浓墨重彩地渲染了科学和自然的伟大力量。还擅长将工业化过程和科学技术塑造成某种强大的力量,作品中洋溢着英雄主义的情怀。

封面来源 pixabay

图文编辑 胡冰倩

责任编辑 杜子薇

审 核 阳继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