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桥》唱腔设计的点滴体会雁北戏校 张国财

民国梨园描写(断桥唱腔设计的点滴体会)(1)

我是《断桥》这个戏的音乐设计。在唱腔改革方面,我作了三个方面的尝试:

一、合理布局、不落旧巢

《断桥》传统的规范唱腔,存在着冗长、呆板、贫乏、苦涩的弊病。为避免之,我在设计白素贞的大段唱腔中,仍用平板——夹板———垛板——二性为基调程式的布局;但在唱腔中把传统的腔腔调调作了有机的调动,高低交替,柔和多变。如在“四股眼”转“夹板”后运用了“走马腔”,又把白素贞见许仙后唱“夹板——垛板”的传统唱法改为“夹板扭子”。加之唱腔的创新,唱法的改革,力图使腔调多变,新颖不旧。

二、大胆创新,不脱原基

为了发展剧情、突出白素贞对封建、邪恶的反抗的性格,我在原来的传统唱腔和唱法上进行了革新创造。如:白素贞唱平板第一句上句帽子唱腔,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唱法上用了无伴奏轻唱、到最后甩腔要求音强有力,犹如江水奔腾,一泻干里,显示出白素贞不屈服于封建压迫,奋起反抗的情绪和性格。

对传统的“梅花腔”我也作了向上推进、高低变化的改革。唱法上力求避免“咳咳咳”的多现,以免因轻佻而损人物。

又如对传统的“夹板扭子”唱腔也作了改革。节奏缓慢、高低相应并逐渐加快,使感情再次出现了高潮,形成强烈的强弱、高低、缓急的明显对比,使白素贞的敢于斗争的性格再现,并且也如泣如诉地抒发了白素贞和许郎的纯真爱情。

三、继承传统,吸收兄弟剧种的演唱特点

在唱腔设计中,我注意继承吸收水上漂(王玉山先生)、白菜旦(刘振芳老师)的演唱特点,同时在个别唱句上吸收了蒲剧的演唱特点以丰富唱腔的表现力。其目的在于继承流派,发展流派,使唱腔既保留浓郁的剧种特点和风格,又有新的突破,也符合人物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