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9·3胜利日,抗日战争胜利也有76年了。对于中国而言,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最为痛苦的一场战场,但也是对改变中国命运至关重要的一场战争。在这场战争后,中国最终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民族国家,并且成功地进入了战后世界秩序的中心。
当然,这场抗日战争之后中国与日本的相对实力依然维持着日强中弱的局面许久。中国在抗战后经历了解放战争,最终扫除了中国发展的诸多传统障碍,在前三十年既有成果亦有教训的摸索之后,中国共产党则大致走出了一条被证明正确的发展路径。最终,中国的GDP在2011年终于超过了日本,现在GDP总量则是日本的2-3倍。
而日本战后发展要顺风顺水得多,因为日本本土依然保有现代化红利,而冷战爆发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则将日本对于美国的战略价值显著提高,这让日本一方面可以获得战略投入,另一方面则可以轻松进入西方市场。最终,在60年代日本经济起飞,重回发达国家行列。虽然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以后日本发展受到了不少制约,但凭借日本在高端制造业、部分尖端领域上的成果,日本依然可以维持着经济发达的基本面貌,在人均收入、人均GDP上,日本相对于中国仍有较大优势。
然而,如果仅凭经济,日本相对于中国的显著优势正在丧失。日本对于中国有优势的制造业领域呈现显著的下降,中国凭借自身规模实现了制造业体系化,这不仅让中国可以生产质优价廉的产品,同时还可以显著降低新技术研发的成本。日本自身的规模是断然无法做到的。同时,日本还有很显著的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导致的社会沉闷、创新能力不足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日本经济的寡头化趋势比较明显,过多的“大手”企业垄断了大量市场,这种垄断最终也导致日本经济活力呈现衰退,并且还可以通过与政客的利益输送而持续制度化。类似日本、韩国这样规模的国家要实现发展,多半都要发育出财阀化的大型企业才能抵抗西方资本基于“自由市场”名义的隐蔽剥削,然而这种财阀化也很容易抑制新市场参与者的发展,最终在垄断中丧失活力。
如果不出现特别严重的错误,中国经济、技术全面超越日本,或者变成日本的好多倍,不是特别令人奇怪的事情。这其实也是东亚本来就应该存在的自发秩序,过去这种秩序被西方中心扭转,现在中国的复兴则是这种自发秩序的自然调整。当然,这种调整是不利于日本的。
因此,日本对于中国的复兴特别不适应,同时他们也没有太多的手段真的阻止中国的复兴。日本人对中国感官下降,本质上就不是中国做错了什么,而是日本自己心态失衡。日本驻华大使去年那句“日本人对中国观感下降,中国应该反思”本质上就是这种心态失衡的反应,这种莫名其妙自我中心的言论,本身就说明这个大使既不懂中国,又不懂外交。
不过日本人还有一个领域是有绝对优势的,这就是文化能力。日本的文化符号被系统性地运用,并且大量出口,具备世界性的影响力。这种软影响力其实也是作为一个半主权地位的战败国寻求国际影响的隐蔽方式,既可以规避政治风险又可以埋下获取完整主权的机会,同时效果也不错。日本文化符号遍地都是,并且确实让欧美中韩客户乐于购买产品,让东南亚国家忘了日本的侵略罪行,还让中国台湾沦为其文化奴仆。要说文化影响力,中国目前依然远不如日本。
日本所凭借的其实是长期以来在亚洲较高的受教育程度,他们让这种受教育程度与经济能力结合,最终形成了澎湃的文化市场需求。日本的优势是长期积累和精细运用而来的,在美学上的造诣和积淀是毫无疑问的亚洲第一。日本的大量艺术人才,不论是久石让、宫崎骏还是小泽征尔、安藤忠雄等等,也都享誉世界。
因此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认为,对于这种软权力,中国其实无法依靠抵制来平衡,而只能依靠至少与日本相同水准,甚至更好的文化艺术产品。这些并不是依靠有钱就行,需要依靠的是有钱还普遍受到良好教育,还有许多辅助机制相互支撑,在经过以十年左右为单位的积淀后,中国才可能迎来文化艺术领域的全面爆发。
中国其实拥有比日本更好、更多样的文化资源,但真的要懂得运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然,如果真的到了爆发期,中国的文化是完全可以碾压日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