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稿部分重点一、名词解释,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汉语史研究初稿?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汉语史研究初稿(汉语史稿重点)

汉语史研究初稿

汉语史稿部分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如字:相当于破读而言。凡是字用本义,按照本音读出的,叫如字。

2、破读:凡用转化后的意义,按照变化后的声调读出的,叫破读。

3、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或类别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汉语判断句大多用名词作谓语,但判断谓语不限于名词。甲骨文很少判断句,西周开始发展起来,春秋战国更显纷繁复杂。

4、音变构词,就是通过声母、韵母或声调的变化来构成新词。也叫做形态变化法。

5、句法构词,是指通过造句的方式构成新词,就汉语来说,大多数是由两个词素合成的一个新词。

6、《尔雅》(也作《尔疋》)是我国第一部百科辞典,也是我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的一部词典。东汉刘熙《释名·释典艺》:“《尔雅》:尔,近昵;昵,近也。雅,义也;义,正也。五方之言不同,皆以近正为主也。”以“尔雅”为书名,就是接近正言、使近于雅正、纳于规范、向标准语靠拢的意思。 《尔雅》一书,解释语词和百科词语,按事类分篇,全书十九篇 :一般语词3篇,即《释诂》《释言》《释训》;百科名词分为社会生活名词和自然万物名词,即《释亲》《释宫》《释器》等。《尔雅》释义的主要方法是“以雅释古”、“以雅释俗”,即以当时通行的雅言训释典籍中的古语词、方言词和俗语。

7.《方言》是《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一书的简称。多数学者认为,该书是西汉末扬雄向聚集在首都参加考试的人们采集方言词汇而成的稿本,约在公元17-18年间成书。这是我国第一部解释古代各地方言语词的训诂专著。《方言》原为15卷,9000字。今本《方言》只有13卷,669条,11900字。其中有一部分为汉魏学者所增补。 后代模仿接续《方言》类著作中最重要的一部训诂专著是章太炎的《新方言》。

8.《释名》东汉刘熙的《释名》是我国第一部探求语源的训诂专著。他的《释名》仿照《尔雅》体例,按所收语词的意义类别分为释天、地、山、水、丘、道、州国、形体、姿容、长幼、亲属、言语等27篇.《释名》一书的目的在于推寻说明事物命名的由来,因此它收集的多是常用词,其中很多不见于经传,还有一些俗语词,范围比《尔雅》广。《释名》主要采用声训的方法进行推源的研究,即用同音词、音近(双声或叠韵)词来对语词进行解释。

由于《释名》的编排体例近似《尔雅》,明代郎奎金曾把它和《尔雅》《小尔雅》《广雅》《埤雅》合刻在一起,称为《五雅》。为使书名都有“雅”字,他将《释名》改名为《逸雅》。

9.《说文解字》徐铉《说文解字》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严格意义上的第一部字典,是揭示汉字系统性的一部科学巨著。本书收集了9353个单字,1163个重文,归入540个部首进行解释。体例是先解释字义,次讲字形与字音。一般只解释一个意义,就是字的本义。本义是一切引申义的出发点,解释了本义,就能使词义引申脉络清楚。上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一个字代表一个词,字的本义一般就是词的本义。因此《说文》对于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清人研究《说文》者,成就以段玉裁、桂馥、朱骏声、王筠为最高,被称为“《说文》四大家”。 “以形为纲,因形立训”正是《说文》的最大特点。

10、《玉篇》梁顾野王撰,收字22824个,以楷书为字头,分为542部。书的重点在于注音与释义。每自先注反切,然后释义。《玉篇》是我国第一部解释多义词的字书,既释本义,也释引申义,并详细引证文献材料。可惜原书仅存零卷,今存的是宋代陈彭年等人重修的《大宋益会玉篇》,删除了原书的全部引证。

11、《切韵》隋陆法言著,书成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共5卷,收1.15万字。分193韵: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唐代初年被定为官韵。增订本甚多。《切韵》原书已失传,其所反映的语音系统因《广韵》等增订本而得以完整地流传下来。现存最完整的增订本有两个,一为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一为北宋陈彭年等编的《大宋重修广韵》。全书以韵目为纲,共分193韵;韵又按声归入平、上、去、入四类。同韵的字又以声类等呼排序。于是同音字全被归在一起。每一音前标以圆圈(称为韵纽),头一字下以反切注音。每字均有释义。

12、《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五卷,是我国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陈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韵书的基础上编修而成,是我国历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广为流传的最重要的一部韵书,是我国宋以前的韵的集大成者。原是为增广《切韵》而作,除增字加注外,部目也略有增订。《广韵》不仅把同韵字归在一起,而且进一步把同音字归在一起,注明反切读音,有同字异形的又列出异体,辨析正俗,并对每个字的字义做了解释,有的还引经据典,解释得十分详细,所以《广韵》是韵书,又是字书,同时又具有类书的性质。有些后代已经失传的典籍却见于《广韵》的注释所引。《广韵》一书记录了中古汉语的字音和字义,特别是数以千计的反切注音,为后人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面貌保存了完整而详细的资料。研究上古音和近代音也可以以《广韵》作为桥梁和基础,再根据其他的材料来进行。因此,它是汉语语音史上一部承上启下的著作,对于音韵学习,《广韵》是一部必读文献 。

13.《中原音韵》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曲韵著作。作者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以韵书的形式,把曲词里常用作韵脚的5866个字,按字的读音进行分类,编成一个曲韵韵谱。第二部分称做《正语作词起例》,是关于韵谱编制体例、审音原则的说明,关于北曲体制、音律、语言以及曲词的创作方法的论述等。《中原音韵》对于当时以及以后的北曲创作起过很好的指导作用,而且以后的许多曲韵著作大多以它为样板,在他的基础上进行诠释,或者沿袭它的体例进行改编。二、填空题

1、每字下面先列本义,其次列传注,其次列假借:其不能归于转注假借者,称为别义。

王念孙的主要著作是《广雅疏证》和《读书杂志》

王引之的主要著作是《经义述闻》是解释经义的书和《经传释词》是一部解释虚词的书

与《经传释词》同一类型的是刘淇的《助字辨略》

与《读书杂志》《经义述闻》同一类型的是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

2、朱权《琼林雅韵》陈铎《蒃斐轩词林要韵》兰廷秀《韵略易通》毕拱辰《韵略汇通》

3、《尔雅》:我国第一部词典。

4、《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我国第一部字典。

5、《释名》:东汉刘熙著,是我国第一部词的理据词典。《释名》的体例。《释名》例仿《尔雅》,明朝人称之为《逸雅》。这是中国语源学的第一部书

6、《方言》:汉代扬雄著,全名是《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是我国也是世界第一部方言词典。

7、《方言》的产生标志我国由语文学到语言学的转变。

8、《切韵》:隋朝陆法言著,是今存最早的韵书。《广韵》《集韵》:是宋代官修的一部韵书。

9、《康熙字典》:这是中国第一部官修字典 《玉篇》:是我国最早一部楷书字典、

10、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被称为说文四大家

11、《小学答问》:章炳麟 改“小学”为“汉语言文字学”

12、中国第一部语法专著是马建忠《马氏文通》,原名《文通》。吴大徾作《说文古籀补》

13词义引申的方式(1)词义扩大(2)词义缩小(3)词义转移

14、语法刘淇的《助字辨略》,王引之的《经传释词》

15、古音方面明末陈第作《毛诗古音考》清初经学大师顾炎武作音学五书(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

16、明初乐韶凤、宋濂等奉敕所撰的《洪武正韵》自称以中原雅音为定”,可是它里面杂着吴音的特点

以北音为根据

17、汉语史的含义简单地讲,汉语史就是汉语的历史,就是研究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在几千年来发展变化的历史。

18、用双声叠韵作出解释的办法叫做“声训”。“声训”是汉儒的一种风气

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为北曲而作的

19.引进外来词的方式:(1)音译的(2)音译兼意译的(3)音译加意译的

20.汉语史分期依据:文体和语法

21、高陲王氏代表作.《广雅疏证》:王念孙(字怀祖)著《读书杂志》:王念孙著,

《经义述闻》:王引之著。.《经传释词》:王引之著

22、.《文始》:章炳麟(字太炎)著,他是清代朴学的殿军。《文始》主要是从声音的角度来论述汉字(词)的孳乳变化,更为详细论证了汉语的词源理论。

23、《新方言》:章炳麟著,他探求了词的本义和衍生义,主要以《说文》所释词的义为本义,然后从声音的线索探求该词在现代方言中的意义。

24,康熙年间的两部官书:《佩文韵府》《骈文类编》

25、阮元等编订《经籍纂诂》明代梅膺祚《字汇》张子烈《正字通》

26、西方词类划分:实词和虚词

27、汉语史的研究方法分为共时平面和历时平面溯源两种。

28、五音依照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纽分为喉音、牙音、舌音、齿音、唇音五类

三判断题(语音,词汇,语法史的相关基础知识)

简答题

1、研究汉语史的原则

(1)、注意语言发展的历史过程

(2)密切联系社会发展的历史

(3)、重视语言各方面的联系

(4)、区分通例和特例

(5)、辨认语言的研究方向

2.汉语语法的稳固性表现:

(1)词序的固定(主语在谓语前,修饰语在被修饰语前,数千年如一日)是汉语语法稳固性的最突出的一种表现。如: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论语》)

(2)汉语的虚词也有相当大的稳固性。“之、於、以、与、而、则、虽、如”等字今天依然在用。“三分之一”的“之”今天口语还没能找到替身。

(3)各地方言语法的统一性。北京:猫比狗小。广州话:猫细过狗。

3、汉语史研究的依据

历代保存下来的书面语言;现代汉语方言;古代文字;外语借词和亲属语言;前人研究的成果如《说文解字》《中原音韵》等。

4.汉语的形态,

(1)上古汉语的形态:形态是表示语法意义的手段,属于语法范畴。上古汉语主要以单音词为主,所以内部屈折只能在一个音节上发生变化,并且不像西方语言那样只是在最后一个音节,而是在聲母部分发生屈折(双声),或者在韵母部分发生屈折(叠韵),如“之[ȶiэ]、其[giэ]”,不[piwэ]与弗[piwэt]。

(2)中古汉语的形态:表现在声调的变化上。同一个词由于声调的不同,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就有差别(四声别义)。中古汉语主要是靠去声和其它声调的对立来区别。上古没有去声,后来一部分入声转为去声。一般的规律是:凡是名词和形容词转化为动词,则动词念去声。凡动词转化为名词,则名词念去声。总之转化出来的一般念去声。

(3)近代汉语的形态表现在形尾方面。上古汉语虽然有形容词词尾,副词词尾和类似动词词尾的东西,但是除了“然”外,这些词尾并没有保留下来。而且词尾和形尾是有区别的。词尾是构成一个词的组成部分,如“read-reader”,形尾虽然也是放在词的后面,但不跟别的词相结合构词,有很大的独立性,仅仅表示语法意义。如“着、了、过”等。

5.词汇发展的一般性特征和趋势:

(1)、词由音节构成,趋向复音化。由单音节的词到复音节词,是汉语词汇发展的一般趋势。

(2)、词义引申变化,日趋复杂精密灵活。词义的引申和变化,是汉语词汇丰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3)不断吸收古词方词,按汉语特点吸收外来词。这个特点是由汉语词汇的结构特点和内部发展规律决定的。

6.历代学者对汉语的研究:

(1).语义研究阶段:从汉初(公元前3世纪)到东晋末(五世纪)。主要著作有《尔雅》《释名》《说文解字》《方言》

(2).语音研究阶段:从南北朝初(五世纪)到明末(十七世纪)。主要著作有《切韵》《广韵》《集韵》《七音略》

(3).全面发展阶段:从清初(十七世纪)到现在。主要著作有《康熙字典》《玉篇》《字汇》《正字通》《说文解字注》《文始》《新方言》《小学答问》《马氏文通》,金石学、甲骨学

7.研究上古声母的材料

(1)异文 一个词在古书中的不同写法。比如:邦域——封域;  

(2)古读 是指汉代人给先秦古书所注的音,主要是一些“读若”、“读为”等直音之类。  

(3)声训又叫“音训”,是以音同或音近的字去训释另一个字的意义。比如“法,逼也”,“邦,封也”,“男,任也”。东汉刘熙的《释名》就是一部声训的专书。

(4)形声字 一般说,同谐声的字,古音应该是相同或相近的。例如从“方”得声的字有“芳、仿、防、妨、访、旁”等,它们现代的读音仍相同或相近;那么在上古也应该是这样的。当然,也有不少同谐声的字在上古读音不一定相同或相近。但也绝不能因此而否定了它对研究上古声母的价值。  

(5)现代方言的口语材料 由于各地方言的历史发展不同,有的保存了上古读音,因此,就可利用它来帮助研究上古声母。

8、声调中古今变化

(1)平分阴阳(元代形成)

(2)全浊上声变去声(浊上变去,唐代末年开始)

(3)去声调类不变

(4)入派三声——全浊入声边阳平,次浊入声变去声,清音入声无规则。

9、新词产生方式?

汉语新词的创造,在历史上主要通过两种构词手段,即音变构词和句法构词。

(1)音变构词,就是通过声母、韵母或声调的变化来构成新词。有人也把这方法叫做形态变化法。

(2)句法构词,是指通过造句的方式构成新词,就汉语来说,大多数是由两个词素合成的一个新词。

(3)另外,还通过吸收方言、文言词语和外来语以及词义引申等方式产生新词

10、浊音清化规律

全浊清化是汉语声母自唐宋以来最重要的演变之一

(1)古汉语辅音音位有36个,现在普通话已经减少到22个了。例如/b,d,g/等在古音中是全浊塞音、塞擦音,现在变成了同部位的不送气和送气的两套清音/b,d,g/和/p,t,k/。

(2)、全浊声母的变化也是有规律的。这一规律一般简称为"平送仄不送",即以中古声调为条件,中古平声的全浊声母字今读送气清音,中古上、去、入声(仄声)的全浊声母字今读不送气清音

11、古音学家关于上古声母的重要结论

  “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娘日归泥”说

  “照系二等归精系”“喻三归匣;喻四归定”

13、语法方法“例不十,法不立”

例不十,法不立,是语言研究界遵循的法则。

意思是,当例证不足一定数目的时候,是不足以另立一种理论的,强调语言研究要以充分的语言事实为依据。(与之一起说的还有一句,叫做反不十,法不破。意思是:当反例不足一定数目的时候,是不足以破除一种已普遍流行的观点的。)

14、反切,在唐代以前一般叫“反”,有时叫“翻”,唐代以后才叫“切”。传统的汉语音韵学称它为“反切“反切就是利用双声、叠韵的方法,用两个字来拼出第三个字的读音。最初的反切是出于自然的,即连读二字而成一音,例如“何不”为“盍”,“之乎”为“诸”,“奈何”为“那”反切的基本原理是用两个汉字为另一个汉字注音,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例如,“田,徒年切”,其中“徒”为反切上字,简称切上字

15、三十六字母

最早的材料是唐末和尚守温的“三十字母”。到宋代,有人增为36个,这就是音韵学上传统的“三十六字母”。它们是: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见溪群疑、影晓匣喻、来日。这36个字母,大体上代表了唐宋间汉语语音的声母。

16、汉语史的研究方法

(1).王力先生曾指出的一些基本方法:

a,舍弃少数例外,寻求主要的根据。黎锦熙:“例不十,法不立。”王力先生补充“例外不十,法不破。”

b,以同时代、同地域的语言作为分析的对象,使其不相杂乱。如《诗经》除了雅言外还有不同方言。

c,排除伪书。不是说是假的,而是成书的时间、作者的问题。

(2).普遍使用的方法

A、探源:探求语言某种现象的来源及其演变,以便了解它的发展线索和规律。分为共时平面和历时平面溯源两种。.共时平面探源:曼; .历时平面探源:小姐行李

B、比较法:比较某些语言现象,从而得出一定的结论。

a.历史比较法:研究语言的亲属关系。就是把有关各种语言放在一起加以共时比较或把同一种语言的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进行历时比较,以找出它们之间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对应关系和异同。

b.历时比较法对某一种语言内部某一要素在历时变化中进行的比较。

c.共时比较法:把同时代语言材料进行比较而发现其异同,从而寻求其发展变化规律和特点。

C共时描写/内证/外证/转化法

a.共时描写法:对语言某一特定时期某一现象进行客观穷尽式挖掘,显示其分布情况。

b.内证法(本证法):主要用在考据方面,是从某一语言内部寻找证据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c.外证法:为了说明问题从所研究对象外部寻找根据来证明。

d.转化:通过增加删除移位等方法来研究语言结构意义不同。在墙壁上写字。/在火车上写字。

D统计法/实证/归纳/演绎方法

a.统计法:就是对研究对象的数据进行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这种方法通过具体的数据,可以增加论述的说服力。统计法纯粹是数学方法,把它移植到语言学学领域以处理大规模的语言资料,可以说是现代语言学与传统语言学的重要区别之一。语言学研究者使用的统计法,大致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算术统计;一类是概率统计;一类是数理统计。

b.实证法:就是列举大量实例以证明某种语言现象的存在。现代汉语例句可以自造,古代汉语就不能。

??17、上古人称代词区别

??18、《广韵》与《切韵》的关系

《切韵》隋陆法言著,书成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唐代初年被定为官韵。增订本甚多。《切韵》原书已失传,其所反映的语音系统因《广韵》等增订本而得以完整地流传下来。现存最完整的增订本有两个,一为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一为北宋陈彭年等编的《大宋重修广韵》。《切韵》原书久佚,现在可以看到的只是敦煌出土的唐人抄本《切韵》原书(传写本)的片断和一些增订本。但其系统保留在其增订本《广韵》中流传至今。《切韵》反映了当时汉语的语音。这一语音系统完整的保存在後来的《广韵》,《切韵》开创了韵书修撰的体例,从隋唐至近代一直沿用不废。而其归纳的语音体系,经《唐韵》《广韵》《集韵》等等一脉相承的增补,一直是官方承认的正统。

《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五卷,是我国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是我国历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广为流传的最重要的一部韵书,是我国宋以前的韵的集大成者。原是为增广《切韵》而作,除增字加注外,部目也略有增订。

五、论述

1、第二人称代词“你”“您”的产生过程

你:来源“爾”,六朝时产生简体的“尒”。“你”字形与古代不一样,但实际上从从上古音演变而来的。《广韵·止韵》:“乃里切,秦人呼傍人之称。”佛经翻译中又作“儞”。如《坛经》八:“儞不知大师言,生死大事。”“儞”在使用过程中逐渐简写“伱”,俗写“你”。《北齐书·文宣四王传》:“你父打我时,竟不来救。”“尔”和“你”在字形分化后,语音也有了不同。“尔”随着语音的一般规律发展,到现代读成er,而“你”是个强势音,保持中古的读音【是“尔”字中古音保存在口语里面(nia—niә—ni)】不变。明方以智《通雅》:“爾、汝、而、若,乃一声之转,爾又为尒,尒又为伱,俗书作你。”唐代,“你”在变文等比较接近口语的作品里用得多,文人作品少用。宋元以后才普遍应用。

您:现代尊称,您(nin):最早见于宋元话本和金元诸宫调。语音上是“你们”的合音,意义上可以用于第二人称复数,相当“你们”,也可以用于单数,相当于“你”。因此宋元时期“您”没有敬称意。清代以后“您”已不再用来表示复数。现代北方话里“您”表示第二人称的敬称。

2、第三人称代词“他”的产生过程

它/他:“它”亦作“佗”、“牠”,后多写作“他”。上古汉语“他”是旁指代词,大都指物,是“别的”义。六朝时“他”常常用作旁称代词,指人,作“别人”讲。《高僧传》卷一:“年十四,学读书,一日所得,当他一旬。”此例“他”没有先行词,所指对象是无定的,故是旁称代词而不是第三人称代词。《北齐书》:“凤与穆提婆闻告败,握槊(长矛,音硕)不辍,曰:‘他家物,从他去。’”上例的“他”是指一个没有说出来的人,但已经是有定而不是无定的。《百喻经·估客偷金喻》:“昔有二估客,共行商贾,一卖真金,其第二者卖兜罗绵。有他买真金者,烧而试之。”此类的“他”字没有先行词,所指的对象不仅肯定,而且已经在后面说出来了。这种“他”是旁指代词向第三人称代词的过渡。下面的“他”前面已经有了先行词,所指称的对象固定而且非常明显,已经成为第三人称代词:《大藏经·鸠摩罗什译<十诵律>》:“妇见打比丘,故语夫言:‘何以打他?’”《百喻经·一鸽喻》:“雄鸽见已,方生悔恨:‘彼实不食,我妄杀他。’”六朝时,第三人代词还只是少数例子,唐代口语里就大大发展起来了,可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兼语等。《敦煌变文集·庐山远公话》:“白庄曰:‘我早晚许你念经?’远公当即不语,被左右道:‘将军实是许他念经。’”韩偓《闺怨》:“初拆秋千人寂寞,后园青草任他长。”受西洋语法的影响,“他”分为“他、她、它”,即分为阴性。阳性、中性。但是复数形式(他们、她们、它们)比英语分得更细,英语复数人称代词不分性别。这是由于汉语构词法决定的,因为“们”比较独立,不像英语they是个整体,所以汉语有“我们、你们、他们”等形式。

3、处置式(把字句)

处置式字句产生的时间:在上古时期或者中古的上半期——即七世纪以前,汉语里面还没有处置式的存在。如果上古要表示现代汉语里用处置式的地方,南北朝以前只能用一般的动宾结构。“把它喝完:尽饮之。”又“把它打败:败之。”到南北朝(王力持“唐代”说)把字句(包括“将字句”)就产生了。

今予将试以汝迁。(书·盘庚中)

六朝沿用。郭大怒,谓平子曰:“昔夫人临终,以小郎嘱新妇,不以新妇嘱小郎?”(世说新语·规箴)

六朝“将”开始用于处置式。将此女与彼摩那婆,持以为妻。(隋阇那掘多译《佛本行集经》《大正大藏经》卷三863页)

到了唐代,“将”和“把”都广泛用于工具语和处置式,而且两者常常并用。

(1)用于工具语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秦韬玉《贫女》)

(2)用于处置式

心将潭底测,手把波文袅。(皮日休《奉和鲁望渔具十五咏·钓东》)

近代汉语继续沿用“把(将)”字处置式,但也有所发展。

A、“将”和“把”的应用

(1)“把”用于处置式,“将”用于工具语。

(那个人)便将手把武松头发揪起来。(水浒传三十二回)

(2)“将”用于处置式,“把”用于工具语。

他和强人做一路,把蒙汗药将俺们麻翻了。(水浒传十七回)

(3)“将”和“把”都用于工具语。

把言语调戏你,又将手摸着你胸脯。(水浒传四十六回)

(4)“将”和“把”都用于处置式。

林冲把尖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水浒传十回)

B、处置式的谓语复杂化

近代处置式的谓语有两点和中古一致,但和现代不同。一是谓语可以由一个单独的动词充当,不带任何修饰成分和补足成分。

试把你裙带儿拴,纽门儿扣。(王实甫《西厢记》四本二折)

C、“把(将)”的宾语复杂化

在有主语的句子里,“把(将)”及其宾语的位置通常放在主语后面,也有少数放在主语前面的。

将一杯酒,你喝一口,我喝一口。(西游记六十回)

D、出现没有动词呼应的处置式

这种没有动词的处置式,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在对话中出现,带有比较强烈的感情色彩,说话者没有把话说完就停止了,逐渐成为一种固定的句式。

我把那驴贼丑生弟子孩儿!(孟汉卿《魔合罗》二折)

E、处置式和被动式结合使用

这类句子把动作的发动者变成介词“被(吃)”的宾语在句子中出现,显得比较特别。

如今把俺们也吃他活埋了,弄的汉子乌眼鸡一般。(金瓶梅十一回)

F、不表处置的“把(将)”字句

有的“把(将)”含有“使令”的意思,动作其实是“把(将)”的宾语发出来的。

将大小将校,依令如此而行。(水浒传六十回)

4.钱大昕的两个论断

A.“古无舌上音”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潜研堂文集·卷十五》  

古读:钱大昕,古音竹读如笃;直读如特;裯读如祷……

zh、ch——d、t  

形声字:

寺侍持等特待;寿筹祷涛焘;周稠绸调蜩雕雕……

zh、ch——d、t

现代方音:

粤语:秩序(diet)

zh、ch——d、t

常州话:埠头(码头)、抚头(摸头)

B.“古无轻唇音”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潜研堂文集·卷十五》  

异文:伏羲即庖羲;士鲂即士彭;附娄即部娄;汶山即岷山;望诸即孟诸;负尾即陪尾;苾芬即馥芬;方羊即旁羊;封域即邦域……。上古唇音合一,本也可说“古无重唇音”,但依现代方言来看,闽粤吴等处,轻唇仍多读重唇,这一重要痕迹令我们倾向于假定古无轻唇音。

f——b  

古读:妃读如配;负读如背;凤读如鹏;纷读如豳;茀读如孛……     

f——b

现代方音、民族语言:

柳州话:束缚(bo);辅导员、杜甫(pu);窑埠(bu)

常州话:防止、埠头(码头)、孵小鸡、抚头(摸头)、闻一闻、望一望

壮语:肥肉(nobei)     

f——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