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行书的笔意,主要是指笔势,也可以理解为被简化了的点画形态与彼此间的亲切联系。如果说楷书的点画形态有其规范的永字八法可遵循的话,行书、草书就没有类似楷书的这个通用法则。就是因为它是 “意” 胜于 “法” 的一种书法。有的用笔变化多方,有的朴质无华,有的以圆笔为主,有的以方笔为主,有的方圆相济,是难以划一的。简而言之,有下述规律:

行书四大风格体系(是自然而然的活动中得到本性的流露)(1)

行书四大风格体系(是自然而然的活动中得到本性的流露)(2)

(一)从众多不同的点画形态中可以得出一个规律性现象,即行书的点画形态与楷书相比,要简化多了。刘熙载说:“书凡两种,篆、分、正(即楷)为一种,皆详而静者也;行、(草)的不同之处。所谓 “详””,指点画形态的变化多方、周全详尽与认真严肃;所谓 “简”,指点画形态的简练与随兴而发。

行书四大风格体系(是自然而然的活动中得到本性的流露)(3)

楷书

行书四大风格体系(是自然而然的活动中得到本性的流露)(4)

行书

(二)在行书的点画上大多表示出来的是露锋的,有丝毫的、率直的,这就大大简化了 “无往不收,无垂不缩”的手势与笔势。由此,就要特别注意到在行书用笔中的两个方面,即 “搭锋” 与 “丝牵”。 “搭锋”,指一字第一点画起笔之笔锋承上一字最后一笔之笔锋的写法。宋姜白石说:“下笔之初,有搭锋者,有折锋者,其一字之体,定于初下笔。凡作字,第一字多是折锋,第二、三字承上笔势,多是搭锋。”(《续书谱》)可见行书行气的连贯,字势的相互呼应与搭锋的运笔法关系甚大(所谓折锋,一般是指方笔的方法,即欲左先右,往右回左,易显露棱角,上下亦同)。

行书四大风格体系(是自然而然的活动中得到本性的流露)(5)

楷书

行书四大风格体系(是自然而然的活动中得到本性的流露)(6)

行书

另一个就是 “丝牵”,这与草书相通,当然在草书中这个技法使用得更多更 “放肆” 些。其含义是指笔势往来牵带之纤细笔迹,是点画之间的联系线,亦称 “丝牵” “引牵” “引带” “游丝”等。 清代笪重光说:“筋之融结在扭转,脉络之不断在丝牵。”“人知直画之力劲,而不知游丝之力更坚利多锋。”(《书筏》)从中可以看出,行书的行气除靠字之间运动起来呼应更加紧密而形成外,这 “丝牵”是起了明显贯通脉络的作用。而且这些 “丝牵” 的用力不能松怠,不能信笔为之,它也是作品中的重要部件。(三)以钩,挑来加强点画之间的呼应关系,其理与 “丝牵 ” 相通,只是不像 “丝牵”那样萦回罢了。(四)以圆转的点画来代表方折的点画,增加流动感。当然,必须注意在圆转中隐含折意,写时仍要注意提按, 否则圆而无骨,既缺乏方圆互用之妙,又缺乏深稳俊爽的骨气。

行书四大风格体系(是自然而然的活动中得到本性的流露)(7)

楷书

行书四大风格体系(是自然而然的活动中得到本性的流露)(8)

行书

总的来说,楷书的用笔是以精密而安详的方法来运行的,行书是以简化而运动的方法来运行的。楷书好似人安坐在那儿,不易看出其神采飞扬的本性。所谓 “使人具衣安坐,注视一物,彼方敛容自持,岂复见其天乎”(苏轼《传神记》),这就是楷书不易抒情的道理。而行书是在自然而然的活动中得到本性的流露,毫无矜持之态。而草书则更慷慨激昂,当然,如写得不好,反而有装腔作势之感。

行书四大风格体系(是自然而然的活动中得到本性的流露)(9)

楷书

行书四大风格体系(是自然而然的活动中得到本性的流露)(10)

行书

在具体的运笔上,既要处处体现笔笔中锋的用笔原则,又要随着遗兴抒情的要求对速度进行自然调节,从而呈现出丰富多姿的用锋变化。在点画形态上就体现出 “留” “徐” “涩” “阻” “行” “速” “疾” “畅” 的意趣。归结起来,是要充分体现 “势” 与 “力”的辩证关系。所谓 “势” 大多以逆锋取势,孕育着 “力” ,爆发了“力”, “力”就在运笔过程中显示出来,从而使运动着的点画成为生气勃勃、富有动感、富有感情的线条。

行书四大风格体系(是自然而然的活动中得到本性的流露)(11)

齐鲲楷书作品

行书四大风格体系(是自然而然的活动中得到本性的流露)(12)

齐鲲行书作品

人称 “天下第一行书”的 《兰亭序》,是学行书的经典之作,点画形态变化丰富,尤其在用锋变化上更见神妙,初学不易摸到门径,易得柔媚之弊。而贴学一道,就是从右军一脉而来的,真能入其堂奥是颇不容易的,好在右军的七世孙智永和尚在继承总结家传艺术上颇有弘扬之功。若走贴学之路,不妨从智永入手,可谓路子正确对头了。(如果喜欢,记得+关注!可以看更多书法内容。)(收藏作品,可以关注后私信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