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好文学的人都听说过卡夫卡,虽然未必看过他的作品。他的《变形记》算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作品,也是拜它所赐,我们知道了卡夫卡有一个异常严厉的父亲。后来他又通过一封长达3万字的信,使他父亲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我们读托尔斯泰、雨果、莫泊桑、海明威的作品,却读不出他们的亲戚,除了小仲马会让人联想到还有个大仲马,就是夏洛蒂·勃朗特也不会让人一下子记住艾米莉·勃朗特,看过《呼啸山庄》的读者除外。但是卡夫卡做到了,他让他严厉的父亲和他一起留名文史。

卡夫卡巅峰之处(卡夫卡斯人已去)(1)

卡夫卡父亲

1922年,卡夫卡已经预见到了死亡即将来临,他在给好友布洛德的一封信中写道:

我一辈子都是作为死人活着,现在我真的要死了。

两年之后,卡夫卡享年41岁,死时寂寂无名,这个还未成名的作家安葬在了布拉格的犹太人公墓。

卡夫卡巅峰之处(卡夫卡斯人已去)(2)

格格不入的性格,无法融入的家庭

卡夫卡出生在一个商人家庭,这保证了他的童年不必为吃喝发愁。一家子的供给都来自于父亲,他的父亲是一个暴戾专制的人,像熊一样威武雄壮,"虎父无犬子"的思想让他对卡夫卡抱有很大的期望。

然而天生体弱的卡夫卡终究让父亲失望了,除此之外,小卡夫卡的性格还非常的内向和羞涩。父亲又把希望寄托在他的两个接连出生的弟弟身上,遗憾的是弟弟们幼年便夭折。就这样,这个家庭的成员逐步固定,一个专制的父亲、一个算是温柔的母亲、三个姐妹、一个男孩。家庭在卡夫卡的童年中并没有给他太多的温暖,自懂事起,他与周围环境就显得格格不入。

1889年,卡夫卡6岁,他终于可以离开家庭,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可以在学校度过。可是很快,他也开始厌烦学校了,有些强者总是喜欢欺凌弱者,很不幸,内向羞涩的小卡夫卡遇见了这样的人。上学对他来说变成了一种折磨,他对自己的不自信便在这时种下了种子。

卡夫卡巅峰之处(卡夫卡斯人已去)(3)

卡夫卡与文学的进一步接触是在他上中学的时候,这里不再是小学的那些简单的课程。卡夫卡所读的学校是布拉格旧城区的德语文科中学,这所学校最重视的课程是语言与文学教育,在这里学习的过程中,卡夫卡获得了大量文学阅读机会。

卡夫卡对于父亲的专制也并非全然逆来顺受,他选择以自己的方式反抗。1901年,卡夫卡可以进入布拉格的斐迪南·卡尔德文大学读书,他的父亲希望他攻读法律,卡夫卡选择了化学专业,只是两个星期后,卡夫卡最终还是转到了法律专业。虽然最终不得不屈从父亲的专制,但他还是选修了文学和哲学课程。卡夫卡还会参加一些哲学沙龙,当然,他秉持本性,依旧选择不发言,作为听众来说,他认真且持之以恒。

虽然卡夫卡不喜欢法学,但他还是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而保险业职员这份工作似乎也不需要太多法律知识。他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能够支撑他的唯有文学。他一直想要离开家庭,为此不惜向父亲借钱投资妹夫开的石棉厂,结果厂子倒闭了。这次的打击对他来说几乎致命,在他父亲那里,他的失败者形象更加牢固了。

卡夫卡巅峰之处(卡夫卡斯人已去)(4)

性的觉醒与书信式爱情

卡夫卡的第一次性经历发生在他20岁那一年,也就是1903年夏天,对方是他家楼下服装店里的一位年轻的售货员小姐。他的一次爱情发生在1912年,名字叫菲丽斯,比卡夫卡小4岁。

我们知道,卡夫卡是一个内向且羞涩的人,他不太适应跟人面对面交流,比较喜欢书信聊天。也正是通过书信,卡夫卡获得了和菲丽斯交往的机会。卡夫卡的书信是非常高产的,有时可以达到一天三封。1914年,他和菲丽斯订婚时,卡夫卡写给她的信已经达到400封。或许是爱情给了卡夫卡灵感,他的《判决》和《观察》就创作于这段时间。

但是卡夫卡在这段恋情当中并没有尽到忠贞的责任,他在一则日记中写道:

我经过妓院就像经过所爱者的家门。

在同菲丽斯正式订婚以前,卡夫卡的矛盾性格令他中止了和菲丽斯的通信。此时卡夫卡正在意大利,菲丽斯无奈之下让一位在维也纳的女友格莱特去找卡夫卡,菲丽斯希望格莱特能够帮忙问清原因,从中调解。不过在调解过程中,格莱特和卡夫卡发生了关系,并可能孕有一子,这个孩子在7岁时夭折。

卡夫卡一生中订过三次婚,两次都是与菲丽斯,他们第一次解除婚约是在1914年,订婚仅仅过去一个月。解除婚约的原因是格莱特告诉了菲丽斯关于卡夫卡的不忠行为,而菲丽斯也受够了卡夫卡的反复无常。在解除婚约几天后,《审判》的主人公约瑟夫·K的名字出现在了卡夫卡的日记中。

卡夫卡巅峰之处(卡夫卡斯人已去)(5)

1916年,卡夫卡与菲丽斯旧情重燃,他们重新订婚了。第二年,卡夫卡34岁,他被查验出得了一种病。这种病叫"白死病",与这个病相对应的"黑死病"——鼠疫——在14世纪时曾经夺去欧洲近一半人口的生命,"白死病"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肺结核,当时的医学技术无法控制它的加深。

菲丽斯得知病情后表达了要与他同甘共苦的决心,可卡夫卡拒绝了。我们说不清是不是卡夫卡不想拖累她,但是在他与菲丽斯第二次订婚不久的一则日记中,他这样写道:

看着家里那张双人床,床上铺好的被单和仔细摆好的睡衣,我会恶心的作呕,五脏六腑都要呕出来了。

在1916年11月,卡夫卡的《审判》出版了。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卡夫卡的身体越来越孱弱,他在休假期间遇到了朱丽叶,一个没文化、满口粗话的28岁犹太人,认识几天后,卡夫卡决定与她结婚。老卡夫卡强烈反对,因为朱丽叶家的社会地位太低。卡夫卡与朱丽叶的关系很快无疾而终。

1919年十月,米伦娜出现在了卡夫卡的生命中,二人仍旧是以书信交心,几乎一天一封。对于他们二人的关系,我们无法确定,或许是挚友,或许是情人。当时的米伦娜已婚,卡夫卡去维也纳见米伦娜,在那里停留了4天。后来米伦娜也曾看望过卡夫卡,卡夫卡甚至将自己的全部日记、《美国》和《致父亲的信》的全部手稿交给了她保管。

卡夫卡巅峰之处(卡夫卡斯人已去)(6)

在生命即将走向尽头时,卡夫卡遇见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个重要女性,她的名字叫多拉。多拉19岁,犹太人,为了这个姑娘,他生平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彻底反抗了父母。由于笔者亲身和肺结核患者生活过,所以我知道肺结核最后会将病人折磨成什么样子。我想卡夫卡在预感到死亡将至后,他想放肆的活一次,于是便不顾父母反对,拖着虚弱不堪的病体带着多拉移居柏林。

一生都在渴望父爱

小卡夫卡是个"早慧"儿童,他很早就察觉到了父亲对他的不满意,也因此,他性格越来越内向,内向的有些懦弱。他不敢反抗父亲,这在父亲看来既理所应当又不勇敢。

卡夫卡给自己的父亲写过一封信,这封信长达3万字,却一直没有寄出,后来由米伦娜保管。在信中,卡夫卡终于勇敢的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他怕父亲,他也知道父亲认为他冷漠和忘恩负义。卡夫卡直言,父亲是他衡量万物的尺度,那也就意味着父亲对他的态度决定着他认为世界会如何看他。

卡夫卡巅峰之处(卡夫卡斯人已去)(7)

卡夫卡父母

卡夫卡曾在一则日记中写道 ,一辈子最大的希望就是赢得父亲的称赞,他坚持创作的原因之一也是为了让父亲看到他不是一事无成。可父亲对他只有忽视、怀疑与否定,即使他的作品出版了,父亲的表现也是漠不关心。

卡夫卡认为自己从出生起就被父亲的条条框框束缚着,父亲不但在肉体上比他强大,精神上也会占有他。卡夫卡爱他、怕他,因为很小的时候父亲就会对他咒骂、狞笑、讽刺!这让卡夫卡时常自责、内疚、羸弱、胆怯,避之唯恐不及。

卡夫卡与父亲,就像小猫与老虎,老虎希望小猫像自己一样勇敢,可小猫怎样努力也达不到老虎的要求。老虎指责小猫胆小懦弱,以老虎为衡量标尺的小猫便以为自己当真如此,他就心怀内疚的生活在老虎的阴影之下。

卡夫卡巅峰之处(卡夫卡斯人已去)(8)

卡夫卡的性格与社会格格不入,他羞怯、自卑、犹疑不定,也许只有在创作中他才走出了父亲的阴影,也才活出了真实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