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1月22日《今晚报》

梨园群星荟萃

名流齐聚江城

裘派弟子大演唱在武汉首演

本报武汉专电昨晚(申红),裘派弟子荟萃江夏剧院,为武汉的观众带来了好戏。

裘盛戎100周年(裘派弟子齐聚武汉举行纪念裘盛戎逝世二十周年演唱会)(1)

裘盛戎

附1:裘盛戎一九二七年入富连成科班学艺七年,演铜锤兼架子花脸。出科后,曾与杨小楼、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周信芳等同台演出,也陪金少山演过《白良关》《真假李逵》《双包案》等“对儿戏”。在与诸多京剧大师同台演出的实践中,他艺技日臻完美。又因在科班坐科学艺,所以他戏路宽博,除却应工的铜锤之外,不但《连环套》、《盗御马》夙称拿手,而且曾以架子花脸的《李七长亭》列在大轴演出。

今年10月5日,是京剧艺术的一代宗师裘盛戎先生逝世20周年纪念日,为了表达对这位京剧艺术先贤的深切怀念,《武汉晚报》与中国戏剧家协会、武汉市演出公司、武汉市京剧团联袂举办了"裘派弟子大演唱"。

裘盛戎先生的亲传弟子钳韵宏、夏韵龙、王正屏、于鸣奎在演唱会上与观众见面。

裘盛戎100周年(裘派弟子齐聚武汉举行纪念裘盛戎逝世二十周年演唱会)(2)

钳韵宏

裘盛戎100周年(裘派弟子齐聚武汉举行纪念裘盛戎逝世二十周年演唱会)(3)

夏韵龙

裘盛戎100周年(裘派弟子齐聚武汉举行纪念裘盛戎逝世二十周年演唱会)(4)

王正屏

裘盛戎100周年(裘派弟子齐聚武汉举行纪念裘盛戎逝世二十周年演唱会)(5)

于鸣奎

裘派再传弟子杨燕毅以《锁五龙》拉开了演唱会的序幕,接连获得了碰头彩。

裘盛戎100周年(裘派弟子齐聚武汉举行纪念裘盛戎逝世二十周年演唱会)(6)

杨燕毅

天津的邓沐玮接过"接力棒"以拿手戏《探阴山》又获佳评。

裘盛戎100周年(裘派弟子齐聚武汉举行纪念裘盛戎逝世二十周年演唱会)(7)

邓沐玮

随后的折子戏《坐寨盗马》、《万花亭》、《赤桑镇》中演员宋昌林,侯连英,孟广禄,陈鸿钧和裘盛戎先生的儿子裘少戎都有精彩的表现,特别是《赤桑镇》中两位黑头同唱一个"包拯",更是演员艺术功力的较量。

裘盛戎100周年(裘派弟子齐聚武汉举行纪念裘盛戎逝世二十周年演唱会)(8)

宋昌林

裘盛戎100周年(裘派弟子齐聚武汉举行纪念裘盛戎逝世二十周年演唱会)(9)

侯连英

裘盛戎100周年(裘派弟子齐聚武汉举行纪念裘盛戎逝世二十周年演唱会)(10)

孟广禄

裘盛戎100周年(裘派弟子齐聚武汉举行纪念裘盛戎逝世二十周年演唱会)(11)

陈鸿钧

裘盛戎100周年(裘派弟子齐聚武汉举行纪念裘盛戎逝世二十周年演唱会)(12)

裘少戎

裘派艺术创建于本世纪初,裘盛戎先生师承于父亲裘桂仙,但裘盛戎博采众家之长,吸收了侯喜瑞的工架、周信芳的做功、念功,马连良的服饰、麒麟童等的唱腔,并且把净行为主角的戏推上了舞台,其代表作有《将相和》《除三害》《赵氏孤儿》等,裘盛戎先生也与"四大名旦"、"四大须生"齐名,对净行及其他行当的发展起了历史性的推动作用。

裘盛戎100周年(裘派弟子齐聚武汉举行纪念裘盛戎逝世二十周年演唱会)(13)

裘桂仙

附2:裘盛戎先生对净行的唱、念、做、打、舞进行了全方位的开拓,他创造的裘派艺术,集铜锤花脸精华之大成,以韵味醇厚的唱腔和深入体现剧中人物情感个性、精神气质的表演,开创了净行一代新风。他保持了花脸艺术雄浑、豪迈的本体特征,又在“刚”中注入了“柔”的成份,展现出刚柔相济的新风格。在花脸声腔发展的历程中,他是金少山之后的第二座里程碑。

这次演唱会还邀请了其他艺术流派的艺术家,青衣薛亚萍,老生于魁智、李军,老旦李鸣岩、史云兰等。他们都有拿手绝活。

裘盛戎100周年(裘派弟子齐聚武汉举行纪念裘盛戎逝世二十周年演唱会)(14)

薛亚萍

裘盛戎100周年(裘派弟子齐聚武汉举行纪念裘盛戎逝世二十周年演唱会)(15)

于魁智

裘盛戎100周年(裘派弟子齐聚武汉举行纪念裘盛戎逝世二十周年演唱会)(16)

李军

裘盛戎100周年(裘派弟子齐聚武汉举行纪念裘盛戎逝世二十周年演唱会)(17)

李鸣岩

裘盛戎100周年(裘派弟子齐聚武汉举行纪念裘盛戎逝世二十周年演唱会)(18)

史兰云

附3:裘盛戎的舞台创造中,最为突出的是他的演唱艺术,他充分发挥自己嗓音的特长,出色地把头腔、胸腔和鼻腔共鸣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声音造型。不仅音色丰富、悦耳动听,而且善于运用明暗、虚实、浓淡的声音变化来刻划人物的音乐形象。他从根本上改变了前辈花脸以“实大声宏”取胜的局面,运用多种手段,使花脸的演唱进入了细腻、精致、讲究韵味的艺术境界。他创造的新唱腔既体现了花脸唱腔的传统风范,又有很大的发展。许多旋律具有迂回曲折、委婉含蓄的新风格,在字韵安排方面也比前人考究。

裘盛戎100周年(裘派弟子齐聚武汉举行纪念裘盛戎逝世二十周年演唱会)(19)

赵自敬:与裘盛戎的缘分

节选自《戏剧电影报•梨园周刊》,1999年5月3日出版

1960年秋天,门头沟煤矿俱乐部贴演裘盛戎先生的《铡判官》。等我知道信儿,唉!早没票了,给我急的,没辙!等退票吧。都开戏半天了才有一个人退给我一张:楼上一排八号,一块八毛钱。

进去一看:刚演到"审问颜查散"。因为我一心想要见到的是裘盛戎,心不在这段戏上,就想到了钻后台。

这个剧场是新建筑,外面南侧有一个通后台的门。我就赶紧出剧场往南边绕,正在此时,一辆吉普车悄悄地驶向后台门,我眼前猛地一亮:裘盛戎来了!撒腿就追了过去。说清楚,可不是我一个人,是一大群(足可见大家的热情)。

还没等人们围上去,车上下来四个人:穿着长衫光着头,簇拥着一个头戴呢帽、身着大衣的小个子长者一一裘盛戎。

裘盛戎100周年(裘派弟子齐聚武汉举行纪念裘盛戎逝世二十周年演唱会)(20)

裘盛戎(左)

这时已是晚上八点多,光线不好,但我分明看清了他一双大而有神的眼睛焦急地寻找后台门。

等上了后台门的台阶,他伸手不住地拍打门板,门马上打开了,又马上关上了一一裘盛戎进去了,外人根本溜不进去。我只好回到剧场看戏。

坐定以后的印象只记得:如雷的掌声、叫好声几起几落。戏演完后,我随众多的观众一起,拥到台前乐池边上,在极近的距离内看着裘盛戎先生便装、抱拳拱手连连对问候他的观众说:"我不累,我不累,谢谢大家,我再给大家唱一段《李逵下山》。"

再后来一大群人上台把裘先生围到后边去了……这是我唯一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目睹裘先生的风采。快四十年了,每想及此事,仍十分动情。

后来,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有一次我到虎坊桥俱乐部看《杜鹃山》。开戏前一位老者对我叹道:"完喽,再也看不到裘盛戎了。"我很惊异他的话,他接着说:"前天追悼会都开了,唉!一个个的都没了。"我茫然若失。

开戏一看"乌豆"换了人,怎么也听不下去了,起身离开了剧场。这以后二十来年,我没看过戏。

裘盛戎100周年(裘派弟子齐聚武汉举行纪念裘盛戎逝世二十周年演唱会)(21)

附4:裘盛戎还创造了很多净行前所未有的新板腔,如〔西皮中三眼〕、〔反西皮散板〕、〔二黄慢板〕、〔二黄二六〕、〔二黄流水〕、〔汉调二黄原板〕、〔反二黄原板〕等。这些新板腔的出现,起到了充实京剧花脸声腔艺术的巨大作用,并且不少著名唱段,至今脍炙人口,盛传不衰,业已列入京剧经典名作艺术之林。

注:附录文字节选于网易娱乐《明日在京举办裘盛戎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一文。照片素材源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