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靖难之战改变了大明王朝的发展方向,明惠帝朱允炆在当了四年皇帝后就被朱棣取代了。但是明惠帝朱允炆的下落一直没有揭晓。今天小编就给大家盘点一下关于朱允炆的下落的几种说法。

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了什么后手(明朝那些事之朱允炆下落之谜)(1)

一:自焚说

据《明·成祖本纪》记载,建文四年六月,燕王朱棣兵临南京城下,谷王朱橞与李景隆开金川门迎降,满朝文武也纷纷投降,建文帝朱允炆眼看大势已去,不得已下令焚烧宫殿,建文帝朱允炆携皇后马氏及嫔妃侍从等,投火自焚而死。燕王朱棣入宫后,清宫三日搜查建文帝下落,宫内侍从都说建文帝已经自焚而死,并从火堆里找出了一具焦尸证明,但尸体已经分不清男女,只能根据体型辨别是朱允炆。并下葬了朱允炆。

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了什么后手(明朝那些事之朱允炆下落之谜)(2)

疑点

1:没有目击证人:大火把尸体烧的面目全非,只能根据体型来判断,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才不能确定是建文帝还是身边的近卫。所以有很多人渐渐的相信建文帝并没有被烧死,而是被保护出宫了。

2:史料没有记载朱允炆墓:朱棣以天子礼下葬朱允炆,但是没有记载葬在哪里,如果真的是葬的朱允炆,不可能没有人知道他的墓地,所以也就可能葬的不是建文帝,怕被别人知晓,所以只有秘密下葬。

3:建文帝大儿子朱文奎失踪:朱文奎在攻门被破时,找不到踪影,只有小儿子朱文圭被囚禁在广安宫中,被放出来时已经有57岁了。既然大儿子都可以逃出,那么建文帝出逃更没有问题了。

4:秘密寻找朱允炆下落:朱棣即位后,就曾多次派郑和下西洋,秘密寻找建文帝。也曾多次秘密派胡濙(yíng)寻找建文帝下落。胡濙自永乐五年(1407年)起连续14年受朱棣之命在外暗访建文帝踪迹。

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了什么后手(明朝那些事之朱允炆下落之谜)(3)

二:削发为僧说

根据野史记载:燕军破城而入后,建文帝就想一死了之,这时候他身边的太监说:先皇给您留了一个铁盒子,说让我在您有难的时候再给您,我一直秘密地把它藏在殿内。我这就把它拿出来。打开一条里面有三张度牒。(度牒就是作为僧人的凭证,)还放着三件僧衣、一把剃头刀、白金十锭、遗书一封,书中写明:“建文帝从鬼门出,其它人从水关御沟走,傍晚在神乐观西房会集。”据此,建文帝三人剃了头,换上了憎衣,只带了九个人来到鬼门。等出了鬼门以后就看到水道上停放着一只小船,船上站着一个和尚,和尚招呼他们过去,并向朱允炆叩首,称万岁。建文帝非常好奇,就问他:你怎么知道我有难的?僧人回答道我是神乐观住持 王升。昨天高皇帝朱元璋给我托梦了。他叫我在此等候,接你入观做个僧人。

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了什么后手(明朝那些事之朱允炆下落之谜)(4)

原因

1:老和尚回宫:明正统年间,坊间有传言:一位御史因公外出,左右随从鸣锣开道,呵斥街上闲人回避让行。一位气宇轩昂、须眉皆白的老僧当道而立。御史见状,亲自出轿询问,那苍髯老僧不慌不忙地答道:“我就是建文帝朱允炆!”这位老僧后来还被宫里服侍过建文帝的老太监验证确认过,但是第二天这个老太监就上吊身亡,原因未知。此后,明史记载当时的皇帝明英宗并未深究此事,也没难为老僧,而是将老僧好好的奉养在宫中,颐养天年。老和尚死后被安葬在西山,不封不树,但碑上赫然刻有“天下大师”四个望之触目惊心的大字。

2:张居正的解释:明万历年间,万历皇帝曾问过张居正,关于建文帝的史实,这个问题涉及到皇室秘闻,本来就比较敏感,而且没有相关史料记载,因此张居正也没有明确答案,但皇帝问到,他也不敢不回答,于是他只好用一首诗回答,这首诗也被记入《明神宗实录》中。

沦落江湖数十秋,归来白发已盈头。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愁。

新蒲细柳年年新,野老吞声哭未休。

说到:“国史不载此事(建文帝下落),但先朝故老相传,言建文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出,人无知道。”当时盛传,靖难之役时,建文帝削发为僧从地道里逃出来,接下来就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了。这也佐证了建文帝没有葬身火海。

3:直到近几年才基本确定了建文帝的下落

2008年有施工队在福建发现了一处不寻常的古墓,根据考古队的考察发掘,确定是明初的一处古墓,而且可能是一位高僧的墓地。但墓中发现了当时象征皇室的龙头和纹饰,与明皇陵纹饰相似,在古墓舍利塔碑上刻着“御赐金襕佛曰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之塔”。而这句话的隐意:“圆明”代表早年出家的朱元璋,“第三代”则是孙辈,“沧海”代表一统天下,“珠”则暗指朱姓。那沧海珠禅师是建文帝的可能性就极大了。

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了什么后手(明朝那些事之朱允炆下落之谜)(5)

结束语:历史真相到底是怎样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知道,我们只能无限的接近历史事实,无法真正触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