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中抒写了杨贵妃怎样的心情(杨贵妃之死长恨歌是写实还是虚)(1)

​杨玉环

提到杨贵妃大家都不陌生,最近看了一部《妖猫传》突然感觉她死的也挺可怜,历史记录下来的到底是真还是假,有点傻傻搞不清楚,但是在哪个年代,她算一个美人了,估计很多人羡慕嫉妒吧!白居易留下了《长恨歌》,为什么留下这个呢,一系列的八卦一些,白居易对杨贵妃的态度是同情还是否定呢!此外白居易拿到的,也不过是道听途说来的八卦,不是第一手资料。

推测在80年代被周煦良重新提起,但他认为此处的「长恨」是因为李隆基对杨妃念念不忘,杨玉环却把唐明皇给忘了,恨的是杨玉环对爱情不忠。

长恨歌中抒写了杨贵妃怎样的心情(杨贵妃之死长恨歌是写实还是虚)(2)

​李白

写下了三首《清平调》: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曾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长恨歌中抒写了杨贵妃怎样的心情(杨贵妃之死长恨歌是写实还是虚)(3)

​李白写诗

“恨”在粤语里有渴望、念想、苦求的含义。类似的口头语“你终于恨到啦....”。

唐代还有一首诗: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这里的“恨”跟长恨歌里的“恨”应该是类似的含义。

《长恨歌》第一部分的内容概括起来,就是写了两个字——「专宠」。

长恨歌中抒写了杨贵妃怎样的心情(杨贵妃之死长恨歌是写实还是虚)(4)

​真美

这一部分并不是关于爱情的描写,而是写了一个君王对宠妃的沉迷。从政治的角度看,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是安史之乱的因。即使曾在《丽人行》里对炙手可热的杨氏兄妹相当不赞同的杜甫,也曾杨妃写下过「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的感叹。盛唐的胸襟不至于容不下一个美丽女子。

《长恨歌》里把杨妃之死写得又美又惨,这是一个美丽事物的殒落。甚至可以说,马嵬坡下的这一幕,就是整个大唐盛世由盛转衰凋零殒落的一个象征。

一个太上皇的名分,改变不了江山、皇位、爱情都已在这场动乱中失去的现实,属于他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这一段所写的李隆基,不再是一个言行好恶可以影响整个政局的帝王,而是一个失去了一切的老人,对着旧时光的遗迹怀念曾经爱过的那个女子,缅怀自己己无甚希望可言的人生。打动了我们的,正是这其中的人生感慨。

长恨歌中抒写了杨贵妃怎样的心情(杨贵妃之死长恨歌是写实还是虚)(5)

​美丽

李杨之间的这段爱情,不为不真,不为不美,但这样的两个人,在自己的爱情世界里沉溺得越深,带来的影响也就越大,直到最后导致了爱情毁灭,还拉上了一个大唐盛世陪葬。但另一方面,在失去了一切之后,绝望中的唯一的希翼,却是这份天长地久隔不断的爱情。

诗中写的爱情是真挚的,而讽谕也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缘自在个人范畴和社会范畴有着不同的标准。也许《长恨歌》的主题,确是在给爱情划一个边界,但偏偏作品呈现出来的,却是一个动人的爱情悲剧。

长恨歌中抒写了杨贵妃怎样的心情(杨贵妃之死长恨歌是写实还是虚)(6)

​杨贵妃之一

古文中怨、恨二字可与今天的意思对调。因此恨在古文中的感情色彩没那么强烈,就是怨的意思。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因为感情不如意,所以心里一直不爽。不是说要憎恨谁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