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曲吻合,毫厘不爽

——清唱剧《长恨歌》音乐美学之浅见

向阳光

一、音乐思想

黄自的美学观念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学,他的全部理论来自于康德的“知-情-意”这些传统的心理学上。

清唱剧长恨歌艺术特色(清唱剧长恨歌是黄自对音乐形式美与内容)(1)

黄自长期从事音乐教育,在音乐美学的认知上,他将音乐欣赏的过程分成三个阶段:一是感觉;二是情感;三是理智。在他看来,想象是沟通音乐与现实的桥梁。

汉斯利克的“绝对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黄自的音乐思想,“绝对音乐”注重音乐的纯粹性和音乐本身的独立性。这些在他的音乐创作中具有一定的体现。

清唱剧长恨歌艺术特色(清唱剧长恨歌是黄自对音乐形式美与内容)(2)

清唱剧长恨歌艺术特色(清唱剧长恨歌是黄自对音乐形式美与内容)(3)

(一)声调音韵之美中国的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也是最难学的语言,中国语音里有平、上、去、入四个不同的音调,而在中国诗歌中,十分讲究字与字,句与句之间的押韵,“阴平”“阳平”称为平韵,“上”“下”称为仄韵,平仄是中国古诗词的基本要求。黄自先生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自然在音乐创作方面也十分注意考究平仄与音乐旋律的关系,女声三部合唱《山在虚无缥缈间》,“香雾迷蒙,祥云掩拥”的声韵是平仄平平,平平仄平,故黄自在谱曲时将“雾”字与“掩”字都用高音加变度音,特别是“掩”字由于处在强拍,所以黄自用了一小节的长度来表现这个字。

清唱剧长恨歌艺术特色(清唱剧长恨歌是黄自对音乐形式美与内容)(4)

又如在《点绛唇》中“休惜余春,试来把酒留春住”一句,其中的“来”字的声调是第二声也就是阳平,与之对应的曲调应向上扬起,在旋律的处理上黄自运用了上行大三度进行去表现乐句的走向。“春”字的声调是第一声也就是阴平,曲调对应的皆使用高音,这时的旋律已推进到了全曲的高潮,并且重音在“住”字上,起到了强调作用,“住”字声调是第四声也就是去声,此时旋律走向应向下,黄自对此句的旋律正是这样处理的。(二)文学底蕴之深就选词来看,黄自以古典诗词为题材的艺术歌曲中,所选用的歌词,或出于中国经典的古诗词作品,或选用韦瀚章、龙七等人的现代诗。

清唱剧长恨歌艺术特色(清唱剧长恨歌是黄自对音乐形式美与内容)(5)

他偏爱唐宋时期的古典诗词,他以此题材创作了五首艺术歌曲:分别是《春思曲》《南乡子》《点绛唇》《花非花》和《卜算子》。这些艺术歌曲体现了作曲家黄自先生深厚的作曲技法和文学底蕴。二、美学内涵

作曲家黄自先生特别强调音乐的内容与功用,他认为音乐可以通过美来感化人:“今日人类之弱点多矣,吾人救济之,当以音乐为最大之任务。”同时,他也十分注重音乐的形式美, 如他谈到艺术歌曲的创作:“务必要使音乐的意趣、节奏、句法等等一一与歌词吻合,毫厘不爽。同时还要利用和声、伴奏将情感很透彻的表现出来。”清唱剧《长恨歌》的创作,是作曲家黄自对于音乐的形式美与内容、功用,力求兼顾的卓越实践。

清唱剧长恨歌艺术特色(清唱剧长恨歌是黄自对音乐形式美与内容)(6)

清唱剧《长恨歌》是黄自先生运用西欧创作技法进行音乐民族化的一次尝试,在语言与旋律、节奏等方面都有良好的结合与运用,较好糅合了传统诗词与古调新曲。这一创作在艺术构思、作曲技法上都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也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艺术歌曲创作繁荣时期,最有创作价值也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