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超高口碑综艺又再次回归了。
这档综艺自2016年第一季开始,节目总点击量就超过3亿次,单期最高播放量超过8000万。
第一季8.9分,第二季9.3分,第三季9.2分,三季均分超过9.1分,突破了综N代一代不如一代的魔咒。
它是哪档综艺呢?它就是:
《见字如面4》。
从第一季开始,它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极简。
一位明星,一张桌子,一封书信,念给大家听。
张国立、梁文道、蔡康永、归亚蕾、周迅,甚至郎永淳等都来到过节目。
在第二季为了使每封信之间的联系更紧密,每期特设主题,围绕主题进行朗读。
第三季进一步开阔视野,放眼全球,增加了国外信件。
在明星念完信后,请到几位专家、学者共同讨论信件的背景与意义。
而信件的选择标准只有一个:它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就是在这样简简单单的形式下,却俘获了许多观众的心,网友纷纷称赞道:
“有诚意、有自信、有良心、有担当,是嘈杂综艺中的一股清流”。
4年过去了,新开播的第四季有什么不同呢?
最明显的当然是,节目去掉了所有广告,没有冠名商,成了“真·裸奔”的综艺。
而在主题与风格方面,要说前三季常带给观众温情与感动,颇有人文关怀与历史厚重感。
那么,从第四季的第一期来看,可以用两个字概括:
犀利。
换句话说,要得罪人。
为什么这么说,咱们来看节目最大的新特点:
书信紧跟热点,话题性十足,更接地气。
第一期的主题是“艺文志”,一个半小时,6封信,可以总结出6大灵魂拷问,怼天怼地舍我其谁:
第一大拷问:漫威电影像主题公园吗?
从第一封信开始,火药味儿就开始弥漫,是关于马丁·斯科塞斯老爷子(《禁闭岛》《愤怒的公牛》)的言论。
就是那句吵了几个月的“漫威电影像主题公园”。
首先得罪的自然是全球的漫威影迷,此番言论引起轩然大波,搞得马丁老爷子被迫在《纽约时报》上进行公开回应。
而这份回应,便是由三季的扛把子演员何冰,朗读第一封信,信名为:
《今天的很多电影,都是为快速消费而生产的完美产品》
何冰的朗读节奏得当,语调平稳,真实还原马丁老爷子写这封信的心境。
在老爷子看来,电影是关于美学、情感和精神上的真相,是关于人的矛盾和复杂性的。
而漫威电影更像是视听娱乐,是为了满足特定的需求而制作的,它们名义上是续集,在精神上是翻拍。
“这就是现代系列电影的本质:市场调查、观众测试、审查、修改、翻新和再加工,直到它们可以被消费。”
简单来说,就是早已有之的商业片与艺术片之间的永恒的矛盾。
这里面的问题不在于否认爆米花大片存在的必要性,而在于它们之间的平衡被打破:
因为商业大片赚钱,所以影院充斥着商业大片,观众几乎只有一种选择。
面对大家对电影的不尊重,艺术电影的边缘化,老爷子最后的结尾是:
“只是简单的写下这些话,已经令我肝肠寸断。”
真正热爱电影并为之奉献一生的老马丁,说出这样的话也着实让人心疼,原文引人深思,大家可以拿来读一读。
其实,艺术片的现状某种情况下与老爷子自身的处境,与奥斯卡颗粒无收的《爱尔兰人》形成互文,就像是一首英雄迟暮的挽歌。
有些人说马丁与网飞合作,背叛了电影大屏幕,可实际的情况是,只有网飞愿意花这个钱来支持他的电影。
旧世界已经沉沦,新世界已经形成,现在是财务报表统治的世界。
不过我们也不必过于悲观,正如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许子东老师说的那样,它肯定能在许多人心中激起涟漪,你说是吗?
第二大灵魂拷问:为什么连名著都变成了标题党?
由演员李光洁朗读的,是王左中右致出版策划人的一封信,信名为:
《这种糟蹋名著的痛经文学,我希望早死早超生》
你能想到鲁迅作品集的书名是什么吗?
竟然是《风弹琵琶,凋零了半城烟沙》!
此外,还有胡适的《此去经年,许我一纸繁华》,沈从文的《一指流沙,我们都握不住的那段年华》,郁达夫的《倾城春色,终只是繁华过往》……
作者把这种风格贴切地称之为:非主流痛经文学。
在痛批国内外名著书名变成此种标题党后,作者还饶有趣味地来了波反讽。
以后别叫《西游记》了,改《用世间五百年,换你一次转角邂逅》吧。
语文得叫《才倾天下,不负韶华不负卿》,饿了得说“不求繁华共醉,只要填补半腹的荒凉”。
风趣幽默,让人忍俊不禁,想不想给这种出版策划人一顿落寞终殇拳?一通红尘清冷烟雨微醺乱脚踢?
“审美没跟上,就算学了再多的文化,还是会发育不良。没审美的文盲,即使有了文化,该瞎还是得瞎。”
中国内地编剧、策划人史航更是因此联想到了空有辞藻堆砌的中国风歌词,电影中各种总动员、追击令。
“一直在复制成功,其实都是在满足大众的惰性,每个人都有责任。”
第三大灵魂拷问:华语音乐都是垃圾?
由演员岳跃利带来的,是李宗盛在金曲国际论坛发表的一番讲话,题为:
《听音乐的人,你喂他猪食,他就变成猪》
这次换驰骋华语乐坛40年的李宗盛来痛批华语音乐了,简单来说他认为:
“在座的各位‘音乐人’都是垃圾。”
大哥指出了华语乐坛其中的一个问题,歌难听的要死,但是能赚钱,大家就都制作、宣传这种歌。
也与马丁老爷子提出的问题立场一致,那就是电影人/音乐人与生意人之间的矛盾。
比起冯小刚说的类似“中国电影烂是因为垃圾观众太多”的言论,李宗盛更强调音乐人、音乐行业自身的反思。
”这些消费者、爱听音乐的人,就是你喂他猪食,它就变成猪。”
音乐公司的品质决定艺人的品质,艺人的品质决定整个华语流行音乐的面貌。
然而,现在整个流行音乐工业就是一个粉丝工业,当然他也不是否定像《小苹果》之类的歌存在,而是现在大家都做《小苹果》,没人愿意关注真正的内容。
萧伯纳说,“凡是民主的必定是二流的。”
而这也是民主政治带来的结果之一,毕竟在以前艺术不是由大众决定的。
看起来有点精英路线,不管你认不认同,但实际上李宗盛老马丁表达的是,这个时代对市场的完全迎合和复制的痛心和焦虑。
第四大灵魂拷问:写书不过图个乐你认真什么?
作为一档包容开放的节目,不同观点的施耐庵在《水浒传》序言里就写了:
《这就是我闲着没事写着玩儿的》
因为原文是文言,节目进行了白话文翻译,海一天一口京片子,大白话特亲切还不失幽默感。
施耐庵一改前面几位的批判,以轻松淡然之态,大致表达的是:
都那么一本正经、上纲上线干嘛,不过都是游戏之作图个乐,认真你就输了。
施耐庵没事就爱召集一帮好友喝酒聊天,不聊国家大事,也不说别人坏话。
“我们说话也不是不想让人理解,但人与人之间,终归是难以相互理解的,每件事情都有它形成的环境,大家都太忙,谁还有耐心仔细去听去体会呢。”
就拿原文中的“心闲试弄,舒卷自恣”来说,读出来变成了:
“我闲着没事试着写着玩的,所以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非常爽。”
不论文采论听感,这种翻译还是生动有趣的。
不管这是施耐庵还是金圣叹写的,都表达了一种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没期望也不失望,达成了一种原子化的自洽。
与前面几位批判者不同的是,施耐庵没有改造世界让它变更好的意愿,这也就是涉及到文艺创作者的社会责任感问题了。
第五大灵魂拷问:福尔摩斯该死吗?
由青年演员牛俊峰带来的,是柯南·道尔致母亲的信:
《我准备让福尔摩斯死去》
写了《福尔摩斯》5、6年的柯南·道尔,准备在第6部让福尔摩斯死去,不然他就没时间写出更好的作品来。
于是在1893年的《最后的问题》中,柯南·道尔安排福尔摩斯与老对手莫里亚蒂同归于尽。
这下可不得了,福尔摩斯一死,全英国人民愤怒了,大批读者寄信到出版社大骂柯南·道尔。
甚至有人拿枪找到柯南·道尔的家,表示不能杀死他。
“对我来说,他好像鹅肝酱一样,我吃太多鹅肝酱,现在一提到这个名字,我便觉得憋闷。”
尽管作者本人想要有更好的艺术追求,奈何全国粉丝不答应。
可以说,柯南·道尔是饭圈暴力的第一个受害者了。
第六大灵魂拷问:周杰伦的《说好不哭》真有这么好?
这次由记者李锐嘉致周杰伦,再次由李光洁朗读:
《这首歌真有这么好吗?》
说起周杰伦的“夕阳粉”被迫营业,与蔡徐坤粉的超话之争,大家没参与至少也耳闻了。
夕阳粉最终胜利,而周杰伦的新歌《说好不哭》也获得了顶级流量。
而作者这里想说的是,除去粉丝滤镜,这首歌真的有这么好吗?
不论是新歌旋律的熟悉重复,还是方文山词中的前女友一贫如洗支持自己毫无怨言,被有些人指责直男癌,亦或是杰伦mv里越来越多的美女、跑车。
以前的周杰伦如《简单爱》中喜欢一个女孩就带她回外婆家,如《星晴》中和她牵手、看星星、默默许下心愿。
“现在的周杰伦喜欢一个女孩,要她等着我连抱怨都没有。”
作者认为这是周杰伦不仅在重复自己,甚至连爱情观都出现退步,最后想表达:
周杰伦最终真的不会被时代抛弃吗?
不得不说作者举的例子有一定的片面性,可以举出一些反例,不过角度也算挺刁钻了。
可以看到,上面提出的6个问题,基本上都是近几个月发生的热点事件,对每个观众来说都更有亲近感与参与感。
三位“解信”嘉宾由主持人陈晓楠主要负责提问,史航善用比喻用大白话讲出道理,徐子东教授负责总结升华。
所提出的问题主要从创作者的角度而非普通大众,所以角度都带有一定的精英性质。
一期节目,6封书信6个话题,包括电影、出版、音乐、文学等各个层面,涉及当今特有的文化工业等问题。
贯穿始终的主题是对雅与俗、流行与严肃、商业与艺术这对永恒的辩题。
自娱还是娱人,正是因为两个都想要,才产生矛盾,才能不断往前走。
节目仅仅是读一封封信,看似极简却是不易,没有表演没有作秀,只通过声音和台词,将观众迅速带入情境。
这不仅考验读信人的功力,也是整个节目面临的挑战。
当影视成为主流而阅读越来越边缘时,那么听一听书也是好的。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世界并不只是需要一种声音,面对6大灵魂拷问,你的答案又是什么呢?
青石电影编辑部 | 晨晨
本文系青石电影原创内容,未经授权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