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烟台日报-大小新闻大小新闻客户端4月4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刘晋)“清明节一般在春分后15日左右,是现行传统节日中唯一一个同节气合一的节日”鲁东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兰玲昨日接受YMG全媒体记者采访时介绍,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大约到唐代,清明与寒食已合二为一,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了清明节的一个习俗,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清明节常识和习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清明节常识和习俗(专家为你讲解清明民俗)

清明节常识和习俗

来源:烟台日报-大小新闻

大小新闻客户端4月4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刘晋)“清明节一般在春分后15日左右,是现行传统节日中唯一一个同节气合一的节日。”鲁东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兰玲昨日接受YMG全媒体记者采访时介绍,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大约到唐代,清明与寒食已合二为一,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了清明节的一个习俗。

古时,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为上巳节,清明与寒食的时间也多在农历的三月初三前后,三个节的节期基本接近或重合,“所以现在的清明节实际上已是三节合一了,虽然只过清明,但三个节日的习俗却杂糅在了一起。”兰玲说。

清明与农耕关系密切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因此它首先是一个节气,与农耕关系密切。”兰玲说,“‘清明’一词的含义是天清气明。此时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是开始春耕春种的时候了。胶东就有‘清明耕一半,谷雨种一半’的农谚。”

与之相关的习俗有长岛、蓬莱一带说这天是“驴生日”,过去,这一天一定要吃高粱米稠粥。饭熟后先盛一碗喂驴,并有俗语说“打一千骂一万,忘不了清明吃干饭”。其他地方的农村,这天也都用小米饭、豆饼或干饭喂马、骡、牛、驴等大牲畜,实际就是因为春播春种即将开始,正是这些大牲畜们出力的时候了,给它们一点奖赏好让它们好好干活罢了。

清明成祭祀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寒食节在冬至后第一百零五天,又称“冷节”“禁烟节”。古人取水用火不方便,特别是火,一旦打出来之后,便加以保护。到了寒食节,灭掉旧火,提取新火,以示除旧迎新。

莱州、栖霞、龙口、招远、蓬莱等地都有蒸面燕子的习俗,称之为“燕窝窝”“疙瘩燕”,当地人说,小孩吃了不害眼病。

古时在寒食扫墓,后延至清明,所以民间又称清明节为“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总称“三冥节”。因此,扫墓是清明的一项主要活动。除了给自家先人上坟外,清明节还是全国人民缅怀革命先烈的隆重节日,各机关、团体和学校在这一天会组织到烈士陵园扫墓,祭奠先烈英灵,继承革命遗志,清明也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节日。

清明正是郊游好时光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踏青,即春游。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踏青实际上是‘上巳节’习俗的流传。”兰玲表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叙的就是他和朋友三月三日水边宴饮的盛况。

古时的上巳节也是青年男女固定的欢会时节。杜甫《丽人行》中就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句子。

胶东民间还有清明吃鸡蛋的习俗,这与鸟图腾、与曲水流觞之“曲水浮素卵”有关联,也可以看成是民间祈孕习俗的变形。

除了踏青,人们还开展一系列的体育活动,如荡秋千、放风筝等,相传是因为防止寒食冷餐伤了身子,所以大家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过去,人们把风筝放上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到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责任编辑:王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