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名和各镇名各有传说或沿革

大埔有“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的美称,辖湖寮、茶阳、西河、百侯、枫朗、光德、桃源、高陂、大麻、三河、大东、洲瑞、银江、青溪等14个镇。县名和各镇名各有传说或沿革。

大埔县

梅州市梅县区各村地名由来(梅州各地地名传说)(1)

大埔县名的来历,在旧志记载中有两种说法:

一是以大埔村得名。清乾隆四年(1739)张廷玉撰的《明史•地理》载:“大埔,嘉靖五年以饶平县大埔村置,析洲、清远二都益之。”民国20年(1931),吕式斌撰、柯昌泗检署的全国《今县释名》载:“明嘉靖五年,以饶平县之大埔村置县因以为名。”

二是清乾隆九年(1744)《大埔县志》载杨缵烈《邑名音义考》云:“邑曷为以大埔名?盖俗呼有水宜稻者曰田;呼平旷高原仅宜果瓜蔬麻者曰埔。……埔者俗音俗字,字书尚未补收者也……茶山之麓(时,邑之所在地为茶阳),弥望平原,无虑数十百顷地,总呼曰埔。埔固坱莽矣哉。大埔之名,俗所由称也。当时建斯邑者即以斯名名邑云。”

湖寮镇

梅州市梅县区各村地名由来(梅州各地地名传说)(2)

传说,在很久以前,湖寮中心村(今龙岗、古城、新寨、下坜、岭下、黎家坪)是个湖泊,一片汪洋,只有五古山(现称五虎山)下鸦鹊坪及岗头坪因地势较高是陆地,那时的先民们于湖边高地搭寮居住,故人们将他们居住的地方称为“湖寮”。不知过了多少年,湖水退去,裸露出大片陆地,这些地方便被人们习惯地称为“湖寮”了。

茶阳镇

茶阳名称来由,是明朝嘉靖五年(1526)大埔立县后有的,阳者,山的南面,水的北面。当日立县时县衙设在茶山之南,即茶山之阳,故简称茶阳。

西河镇

西河镇位于大埔县东北部,北与福建省永定县接壤,东、南、西分别与本县的大东镇、百候镇、湖寮镇、茶阳镇相邻。漳溪河纵贯其境,漳溪河又称西门河,西河由此得名。

百侯镇

梅州市梅县区各村地名由来(梅州各地地名传说)(3)

百侯人杰地灵,各姓祖先在宋朝末年随客家民系第三次大迁徙,辗转到此,繁衍至今。百侯旧称“白侯”、“白堠”,清朝期间,百侯进士杨之徐倡仪改为“百侯”,取“白侯辖地,出百位封侯”之寄意,至民国初年大埔辖置正式改为“百侯”名入志。

枫朗镇

关于枫朗地名的来由,相传有二:

根据《大埔县地名志》述称:古时候枫朗岭有大枫树,在阳光照耀下“银光碧影,翠盖生辉”,故名枫朗。

按《黄氏族谱》的记载,地名的确另有成因:先祖光裕公因元人兵下南方,大破宋室,民不聊生。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见兵贼扰攘,家宅不宁,兄弟相携来潮避乱。路从“凤卵”经过,闻名思义,悟及卵象天地,其白如天,其黄如地,剖卵而分,各执其半,决定分手择地开基。公与妣刘氏落居凤卵。遂将‘凤卵’改为“枫朗”。这也是长期以来,本地及附近群众将枫朗叫成“分卵”或“凤卵”的缘故。

光德镇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县志载,漳溪村、乌岭村(富岭旧称)隶属清远都平原社;清乾隆九年(1774)县志载,漳溪村、乌岭村隶属清远都源高甲;民国17年(1928),光德乡、富澄乡隶属高陂区;1957年1月,光德乡、富澄乡合并成光德乡;1958年,光德乡并入高陂公社;1961年1月,光德从高陂析出建立公社;1983年,撤公社成立区公所;1986年冬,撤区公所改设光德镇。

桃源镇

梅州市梅县区各村地名由来(梅州各地地名传说)(4)

桃源镇境内瓷土资源丰富,且质量上乘,故清以前称泥源,后又称黎源。民国以黎源、象墩(上墩)合为桃源乡,属古源甲六乡之一。又谓高陂以下韩江东岸有桃花村,风景殊胜。从桃花村沿溪而入,约十余里,可见一盆地纵横数里,四周青山护绕,阡陌交通,村舍俨然,洞天福地,如同陶渊明笔下所谓“桃花源”者,故名桃源。

高陂镇

明、清《大埔县志》载:明嘉靖以前,有一水源远至20余里,源自白芒畲(今桃源镇与丰顺县边境),经桃源流至九龙湾入韩江,溉田200多亩。其水源高处筑陂圳叫高陂,受这高陂水灌溉田的村寨就叫高陂村。民国《大埔县志》载:高陂圩在韩江东岸,老圩原在高陂寨(今高陂中学校舍旁),清乾隆三十年移此,初称乌槎圩,惟各乡出入市者因习惯多呼旧名,故仍称高陂。

大麻镇

相传,大麻因古时圩镇附近地势低盛产大麻(中药,又叫火麻)而取名。明、清沿称大麻社,民国时期设区,旧时大麻地域包括银江一带。1952年银江另立一区,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银江复归大麻,1962年再时度析出自立银江公社。1978年,以韩江东岸的恭州片另立恭州公社;1983年撤公社为区,恭州片地域仍归大麻。1986年冬,大麻区改镇。

三河镇

梅州市梅县区各村地名由来(梅州各地地名传说)(5)

三河始称于唐,自唐、宋、元、明、清、民国至今已历七个朝代,为千年古镇。梅江、汀江、梅潭河三江在境内交汇,三河坝因此得名。

大东镇

据民国《大埔县志》记载:旧为大产甲和白寨甲之一部分。民国以前,称大产、大塘头(亦叫塘市)。明朝嘉靖5年(1526年)在塘市曾设大产巡检司署。民国时隶属百侯区,建国后归侯云区管辖,1957年分出另立大东乡,1993年秋撤乡建镇改为大东镇。

银江镇

旧称银溪,明清时称银村、昆仑,民国后改称银江,传说因“江水如银”而得名。

青溪镇

梅州市梅县区各村地名由来(梅州各地地名传说)(6)

明嘉靖时称虎头沙、清溪社、坪沙社;清乾隆时则为虎头沙甲、永青(原清溪)甲、坪甲;民国时期合并为石上区。新中国成立后,青溪镇与长治镇同属埔北区,区署先后设在虎市(虎头沙)、青溪村和长治花窗村。1957年青溪、长治各自分立一乡,青溪乡址在青溪村。1961年,复置青溪公社,社址设桃峰村,1965年迁至坪沙。1986年改设乡。1993年改设镇。

洲瑞镇

洲瑞镇以往由“洲田”和“百瑞”两个自然村庄组成,相传,三洲坑境内地下储藏黄金矿,其地形有如盆状,遂取名金盆乡,后又改为“洲田”。赤水,属红壤土质,雨季坑水呈红色,因而得名。因“赤水”与“尺水”谐音,一尺之水则少财,不吉,遂于清光绪年间取“百福呈祥,瑞气盈村”之意,改为“百瑞”。解放后,从“洲田”和“百瑞”中各取一字命名“洲瑞”。

来源:梅州广播电视台

欢迎点击关注 转发分享,更多精彩持续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