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德行善之家必有余(积善之家必有余庆)(1)

历城县仲宫刘家村高氏一脉,自祖上高振辉起即乐善好施,修桥补路,其子元敬,其孙兴海、兴川,继续克承先志,积德行善,受到了周边乡邻的广泛赞誉,因此高家也被称为“善人之家”。

高公振辉,清末时人,因小时遇算命先生看相,告知其将来会不守祖业,当以修德行善才能转祸为福,自此高公便诵经念佛、茹素戒杀、乐善好施。每每遇到周边乡里疾苦,便倾囊帮之。碰到修桥补路,也是竭尽全力,出资或者出力。其曾卖了自家田地,出资修建了仲宫镇古泉泸河桥。

仲宫镇历史悠久,自金代起便设乡建镇,由于其地处济南南部山区的中心地带,三川汇聚,所以自古以来便是人员的集聚地和物资流通的集散地。传承了千年之久的仲宫镇大集更是彰显了仲宫镇的交通要塞地位。然而古时周边乡邻进出仲宫镇并不是十分的方便,尤其是东向锦绣川一带的居民需要跨越泉泸河方能进入仲宫镇。泉泸河发源于十六里河侯家庄,至涝坡庄转向西南,经西泉泸、凤凰村,在西郭而村与玉符河相汇聚。由于其南北走向,成为了东边居民进入仲宫的阻碍。泉泸河属于季节性河流,尤其是夏秋季节,雨水繁多,河水暴涨,更是阻碍居民的出行。然而当时泉泸河上却没有一座方便的桥梁,为方便群众通行。高公振辉便卖掉自家8亩水浇地后,筹资在河上修建了一座七孔的石桥,此桥建成后成为了东西乡邻进出仲宫的主要道路,极大解决过往行人通行的困难。由于该桥的修建,极大地方便了东西方向居民的出行,为乡邻交口称赞,因此坊间曾流传有顺口溜“泉泸桥、高家修、积德行善、为民造福”。后本村于少亮之父,因在现西郭村88路公交终点站处曾开设小卖部,距离修建的石桥很近,对此桥遗迹了解得比较多,也曾证实古泉泸河桥为高公振辉所修。于父曾指出于桥东头曾立有纪念石碑一块,专门记录高公振辉的善事。

高公振辉之孙兴川,继续承祖遗志,乐善好施。由于其勤俭治家,家业兴旺,便于每年腊八节前后,组织家人,每天都蒸几锅枣糕,盛满一大盆,放在本村中龙王庙前石凳旁,摆上碗筷,供本村民和过往行人随意食用,这项善事大约持续做了好多年,深受村民和过往行人的赞誉。

其不仅施粥济贫,于春节前后,农闲时节,由于乡民无农活可忙,特别是年龄较长的人,每天都坐在本村中龙王庙前的石凳上晒太阳,拉家常消磨时间。高公兴川为活跃大家的文化生活,便每年出资从外地请来一班乐队(俗称响锣),在龙王庙前摆一小台,吹奏乐器,演唱戏曲小段,供大家享乐,每逢演奏时,人们都搬上小凳,坐在乐队周围看演奏,听小曲,开心度日。

高氏一脉,祖孙三代,勤俭治家,乐善好施,得到了乡邻的广泛赞誉,高家也由此被称为“善人之家”。高氏子孙,秉持祖志,继续修善为,行善事,时至今日人丁兴旺,正应了那句老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德行善之家必有余(积善之家必有余庆)(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