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八仙过海的故事在中国古代社会源远流传,形成了特有的八仙文化。八仙故事中的八位仙人,代表了中国社会特殊的人文形象,也隐藏着佛道两教明争暗斗的历史典故。韩湘子是八仙过海故事中非常特殊的一位,他的地位不高,角色也不是非常突出,却在故事系列中有着特殊的形象。在八仙过海的故事广为流传后,还有很多文人和说书先生为其作传,让他的形象越发地丰满起来。那么韩湘子是如何从韩愈的侄孙,发展成为道教著名仙人的呢?本文归纳了古代文献中关于韩湘子的资料,简要地剖析其中的发展历程。
前文讲过,韩湘子出现在八仙之中与他的叔公韩愈反对佛道两教的公案有关,是佛道两教数百年来明争暗斗的产物。从历史记载来看,韩湘子并不是仙人,而是普普通通的唐朝官员。很多道教典籍中描述他从小对科举不感兴趣,就连韩愈亲自劝说他科举都没有用,可是从历史文献上看,这些记载都是胡说八道的。历史上的韩湘子是韩愈的侄孙,是韩愈哥哥韩会的孙子,韩老成的儿子。由于韩愈父母早逝,是被哥哥韩会养大的,所以他对这家人特别看重。韩老成与韩愈年龄相仿,虽是叔侄,但关系却非同寻常。
韩老成去世时,韩愈非常伤心,写下了著名的《祭十二郎》文,这里的十二郎便是韩老成。由于韩愈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在历史上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他反对佛道两教的无神论理念影响了整个唐朝文坛,所以韩老成一家也因此在历史上留名。韩湘子是韩老成的长子,他并没有如道教经典所说的不愿参加科举考试,反而是科举做官的典范。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韩湘字北渚,在长庆三年中进士,在大唐朝廷当官,曾经做到了大理寺丞的位置。他并不是如道教所说的沉迷于修仙,更没有劝说韩愈修仙和预感韩愈被贬潮州的事情。
其实从历史文献来看,道教对韩湘子的描述是存在极大的漏洞和疑点的。韩湘子是韩愈的侄孙不假,但道教却记载他的字为清夫,这与文献记载字北渚大为不同。按照道教的说法,韩湘子从小迷恋仙术,曾经在宴会上表演仙术,并在花中留下了“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词句,预言韩愈将要被贬谪到潮州。实际上这种说法是胡编乱造的,抛开无神论的观点不谈,只是历史发展的规律都不成立。按照文献记载,韩愈因佛骨案被贬谪潮州是在元和十四年,此时距离韩湘子中进士的长庆三年仅有四年之隔。
如果说韩湘子如果在元和十四年之前便已经成仙,而且能够预测韩愈因佛骨案而贬谪潮州,那何必四年后去参加科举,而且还中进士当官呢?根据《全唐诗》中的诗句来看,韩湘子中进士时已经三十岁了,也就是说佛骨案发生时他才二十五六岁。如此年纪已经成仙,岂不是光辉万丈,他又何必再去参加科举?从这个矛盾之处便可以看出,韩湘子根本不是修仙之人,而是典型的官宦文人子弟,以科举当官为人生目标的。实际上从历史记载来看,韩湘子出生比吕洞宾还早三年。吕洞宾六十四岁才被钟离权点化成仙,此时韩湘子至少六十七岁了。
按照道教的记载,韩湘子是钟离权和吕洞宾点化成仙的,而且是点化后的尸解仙。如果按上述时间推断,韩湘子是在朝廷当了一辈子的官,哪有时间去修什么仙道。而吕洞宾是考科举屡次不中人,然后才改为修仙的,可见也是个半路出家的。一个半路出家的人,去点化一个朝廷高级官员,天下还有比这更荒唐的么?因此道教中关于韩湘子修仙,和劝说韩愈修仙的传说实在是矛盾重重,根本没有能够让人相信之处。可以说这些故事都是道教杜撰出来的,目的就是在佛道斗争中占据先手,以扩大自己在古代社会的影响力。
那么问题来了,韩湘子明明是个官员,怎么会被道教安排成仙人呢?要了解这其中的过程,就得从韩愈的佛骨案说起。韩愈除了是著名文人以外,还是强烈的无神论者,他对佛道两教非常排斥,为官过程中各种打压两教传教,所以在两教之中仇人不少。唐宪宗崇尚佛教,派人到凤翔迎回了佛骨,使长安掀起了信佛的狂潮。韩愈果断的上表表示反对,这便是著名的《论佛骨表》。他认为供奉佛骨实在荒唐,要求将佛骨烧毁,不能让天下人被佛骨误导。这让信佛的唐宪宗大怒,一度想要处死韩愈。
事情闹得很大,有很多大臣上书为韩愈说情,最终韩愈被贬谪为潮州刺史。此时韩愈年纪已经很大了,当时年仅二十五六的韩湘子便赶到距离长安不远的蓝田县送行。韩愈担忧自己无法从潮州回来,便写下了著名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首诗中有一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便是道教韩湘子传说中在牡丹花的花瓣上预言韩愈被贬的词句。这首诗既表达了佛骨案后韩愈低落的心情,也在为他自己安排后事。那句“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实际上就是韩愈在给侄孙韩湘子交代后事了。
此事发生后佛道两教拍手叫好,觉得终于有人为他们出气了。尤其是很多信奉佛道的朝廷官员,更是认为韩愈被贬是报应的结果,杜撰各种故事大势宣扬。这里面有韩愈被佛教高僧大颠和尚点化的故事流传很广,也扩大了佛教的影响力。佛教除了编故事恶心韩愈以外,甚至借着故事打击道教,韩湘子的传说便来自于此。当时有个著名的官员叫做段成式,他所著作的《酉阳杂俎》是唐朝有名的短篇小说集。他自己本身是虔诚的佛教徒,对于韩愈反对佛教的事情非常厌恶,于是他在自己的著作中编撰了韩湘子预言韩愈被贬的故事。
段成式这么编故事大概有两个意图,其一是诽谤韩愈,其二是借机打击道教。他将韩愈被贬塑造成报应的成分,于是将佛教的神话程度无形中拔高了。韩愈上书反对迎佛骨,以无神论者自居,居然有侄孙是道教神仙,这就把韩愈搞得像个伪君子。同时他也在推动佛道斗争,将韩愈和佛骨案编撰成为道教对佛教挑衅的事件。这实际上就是挑拨了道教和李唐皇室的关系,佛教就可以借机拉拢李唐皇室,与道教争夺宗教上的话语权。可以说段成式编排韩愈的故事,暗中是为佛道斗争做着舆论准备的。
佛教的这些操作实际上是为了借韩愈打压道教,但实际上却又起到了反效果。因为韩愈在文坛的宗师地位,这使得韩湘子的名声反而大放光彩,很多道教借机发扬这些神话故事,将韩湘子塑造成了神仙。于是韩湘子从大唐朝廷的高级官员成了新进的神仙人物,还有著名神仙汉钟离、吕洞宾进行背书。五代十国时的著名道士杜光庭在自己的文集中大肆吹嘘韩湘子,让韩湘子的神仙形象深入人心。他当时是前蜀的户部侍郎,而前蜀皇帝又非常崇信道教,于是他便将这些有利于道教的神话故事广泛地传播开来。
但是这些韩湘子的故事并不是无懈可击的,很多地方也遭到了佛教的反击,所以历代的道教文人都进行过内容的补充和修改。比如宋仁宗时期的刘斧在自己的《青琐高议》中对故事进行了重新编撰,增加了韩湘子向韩愈传道的过程,并杜撰韩湘子给韩愈一颗丹药避免南粤的瘴气。这样就把道教显得非常高尚,赢得了朝廷中文人们的支持。因为当时宋仁宗也是崇信道教的,而以欧阳修、苏轼为代表的朝廷重臣正在搞古文运动,韩愈却是古文运动的旗帜。道教通过这样的手段,拉拢了宋朝朝廷君臣,削减了佛教的影响力。
由于这个故事天生有着缺陷,而韩愈和韩湘子都是在历史上留下姓名的人物,所以故事中违背历史的部分受到佛教很多人的指责。明朝时期道教兴盛,道士陆西星便对故事进行了改版。他说的这个事情其实不是韩湘子的,而是韩湐。因为湘和湐两个字相似,所以大家搞混淆了。韩愈那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其实应该是《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湐》。他这么一改,关于韩湘子身上的漏洞就被补上了,与佛教斗争时也就少了被人指责的地方。可是他却忽略了这首诗词中最后一句的含义,搞得有点四不像了。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是韩愈在委托韩湘子准备后事了,他担心自己被贬谪潮州后一去不回。韩湘子是韩愈长兄的孙子,韩愈是由哥哥带大的,所以两家实际上是一家,关系非常亲密。韩愈南下前委托韩湘子准备后事,这是说得过去的。如果是远房的侄孙韩湐,这就有些贻笑大方了。韩愈怎么也是朝廷重臣,就算贬谪也是一方刺史,怎么会让个远房侄孙处理后事?况且韩湐的名字在史料中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是非常不合理的。如果韩湐是与韩愈亲密的后人,怎么会在史料中没有留下姓名。要知道韩湘子的弟弟韩滂去世,韩愈都是亲自写墓志铭的。
韩湘子从普通的唐朝高官到明朝八仙之一的成仙过程可以看出,他的履历变迁完全是道教为了与佛教斗争的需要。从最初为了挑拨道教和李唐皇室的关系,到后来为了赢得当朝皇帝的支持,以及拉拢朝廷中的大臣,这都是有着一步步的策划的。从整体的思路看,道教佛教如此操作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借助韩愈在文人群体中的影响力。而韩愈的佛骨案又是古代社会反佛教的典型案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自然对道教有着极大的好处。为了这些好处,韩湘子便成凡人一跃成为神仙,而且八仙之一,可谓是一步登天的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