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前后摄于上海。前排:柳亚子的母亲费太夫人(前坐者),陈君石(大外孙,旁立小孩);二排左起:柳无垢、郑佩宜、柳无非;后排左起:柳无忌,高蔼鸿(媳妇),柳亚子,陈麟瑞(大女婿)。
一个和睦的家庭必定有一股内聚力,一种潜藏在每个家庭成员内心又外化为他们的行为举止的精神气质,这就是家风。它,对内维系家庭秩序,对外展现处事待人的风貌。
柳亚子生活在中国发生巨变的时代,他又是这个时代的弄潮儿。西方列强的军事入侵、经济掠夺、政治干预和文化渗透使得两千年的文明古国分崩离析,中华民族不屈的性格又力图冲出逆境重整河山,这场博弈造成的社会动荡和变革,成为近代史中的主旋律。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变革必定波及家庭。柳亚子是一位敏感的诗人,又是中山先生的追随者,柳氏家庭的一些故事鲜明而前卫地反射着时代的变迁,读来既有情趣,又能开拓思想。
[ 本文共计3087字 · 建议阅读时间9分钟 ]
1
取名
1956年摄于北长街89号院中。前排坐者,柳亚子,郑佩宜;后立左起:柳无垢,柳光辽(外孙),陈麟瑞,陈君华(外孙女),陈君石,郑佩亚,柳无非。
中国传统习俗很看重给孩子取名,特别是给男孩子取名,求吉祥、表期盼、留念想、跟风潮……有不少讲究。柳亚子谱名慰高,他的高祖古楂公,是柳氏登上吴江文坛的第一人,取名慰高,自然是期盼他能出类拔萃,抚慰高祖在天之灵。1902年,柳亚子初出家门参加县考,结交了金松岑、陈去病等一批吴江的先进,大大地开拓眼界。他“读卢梭《民约论》,倡天赋人权之说,雅慕其人”,便自主张“更名曰人权,字亚卢,谓亚洲之卢梭也。”次年,柳亚子到上海,进爱国学社读书,又结识了蔡元培、章太炎、邹容等先驱,思想更趋激进。“慕辛稼轩之为人”,更名“弃疾”;友人则建议他改亚卢为亚子,“子者,男子之美称”。后来新文化运动兴起,提倡名、字合一,便以柳亚子行世了。
我是在淞沪抗战的炮声中降生的,生日正好是9月18日。1931年,日本在沈阳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东三省,外祖父柳亚子便给我取名光辽,寓意勿忘国耻光复辽宁。我的表妹比我小三天,取名光南,是光复南京的意思。细品每次起名、更名的时间节点,以及名字的价值取向,不正映射着时代的脉动和柳亚子的爱国情怀吗?
2
新风
维系两千年的农耕国家,土地是主要的生产资料,形成聚族而居的社会结构,皇族则是豪华版的家族。这样一个社会想要长治久安,需要有一套规矩保证土地的传承和交换有序化,不能生乱,礼教文化便应运而生。朱子家训、颜氏家训……不管外面涂抹什么油彩,它的核心是规定上下尊卑,不许僭越,维护家族聚居体制。
礼教中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三纲五常那一套,和柳亚子尊重人权的理念矛盾,他力图在家庭生活中引入新风。1921年,他在“留别儿子无忌”的《七律》中写道:
狂言非孝万人骂,
我独闻之双耳聪。
略分自应呼小友,
学书休更效乃公。
须知恋爱弥纶者,
不在纲常束缚中。
一笑相看关至性,
人间名教百毋庸。
居然视儿子为小友,直言不讳地挑战“百善孝为先”,显得别具一格。他解释道:
我以为人类和人类的关系,只有一个爱字,是最净洁神圣,而且能包括一切,亲子的关系,也只要讲一个爱字,就完了。子应该爱亲,亲也应该爱子,那是最平等的,若硬立了一个孝字,又硬把一个慈字去配他,便生出阶级来了;而且“父虽不慈,子不可以不孝”的邪说,也跟着来了。几千年的家庭惨史,恐怕就是孝字开端罢。所以我主张只要讲爱,不要讲孝。爱是天性的,孝是人为的。
那么,父母应当怎样表达爱心呢?柳亚子认为,父母爱子女,“第一要培植他读书,使他能够有自立的本领;第二要教他储蓄节省的方法。”他强烈反对凑份子、办嫁妆、摆婚宴等为挣面子而浪费金钱的旧婚嫁习俗,“有金钱的,尽管可以不惜工本,替女儿造就高深的学问,或是入大学,或是出洋留学,预备在社会上做有用的人才。”他还反对大家庭制度,认为“结婚的意义,是把两个志同道合的异性,集合在一起,把恋爱做本位,组织新家庭”,“组织小家庭,是绝对要紧的。并且我主张结婚后的男女,一定要继续他们固有的职业,那小家庭的生活费,是应当男女共同负担”。他还告诫子女,“用不着觊觎父母的遗产;等到父母死了,遗产或者归公,或者赠予亲友,都是父母的自由,子女不能干涉”。秉承中山先生知难行易的理念,认识到的就要付诸实践,在他身后,给我们表兄妹每人一张500元的定期存单作为纪念,而把毕生收藏的全部文物都捐赠给了国家。
柳亚子夫妇和他的三子女:柳亚子,郑佩宜,柳无忌(后立者),柳无非,柳无垢。
柳亚子和他的两个女儿,地点,黎里故居周赐福堂(即现在柳亚子纪念馆)。
中国的传统观念认为,养儿育女是为了养老,为了传宗接代光宗耀祖;柳亚子却把养儿育女看作社会传承和文化传承的需要。毫无疑问,柳亚子的主张符合社会进步的要求。试想,如果死守着“父母在不远游”的所谓孝道,能掀起农民工进城的热潮吗?又怎样来满足中国崛起的庞大的劳动力需求呢?他一再强调,改革社会,“当然要从‘新’的路上走,不能从‘旧’的路上走。因为世界是进化的,是新新不已的。”
3
教育
1927年“四一二”后亡命日本东京时(夏天)摄:柳无忌,郑佩亚(妻妹),郑佩宜(侧身者),柳无非,柳亚子,柳无垢。另两位(后立、最右)是友人。
柳亚子提出:“我对于儿童教育,是主张自由放任的”,认为教育不应当用条条框框去压抑个性。他的小女儿在回忆童年生活时说:“父母亲对我们的管教并不严,也从不督促我们做功课,一切要我们自觉。但是我们被教以一定的礼貌规矩,例如,做人最重要的是诚实不说谎,长辈们常做榜样给我们看,证明大人是不说谎的。上学要勤,不迟到,不旷课;功课要好,做个好学生。”“家教的另一个内容是节俭,大厅里挂着的朱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之不易’,至今还深深地刻印在我脑中。在小学里,每逢下雨,不能回家吃午饭,我总把领来买包子吃的三枚铜板省下一枚。父母亲鼓励我们把压岁钱、省下来的零用钱存在他们那里,不要胡乱花用。我们也不准骂人打人,我不记得家里有打人的事,父亲对仆人们更是非常客气。我们还被教育要同情穷人,不要轻视他们。这是一个典型的诗书礼仪的家庭。”记得在我小的时候,吃饭时若有饭粒掉在饭桌上,“笃笃笃”,外祖母会用筷子头敲敲桌子,提醒你把饭粒捡起来,渐渐养成了饭后台面清、碗底清的习惯,当前正在推行的“光盘行动”,对我们来说,早已是习惯成自然了。家风是养成道德人格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在长辈们的以身示范中,逐渐把真诚、好学、勤俭、爱心注入心田,受益终身。
柳亚子生活在中华民族的多事之秋,时局跌宕起伏,常常引发内心的思想斗争。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人,总是感情的动物,所以常常不免的要自相矛盾。”甚至感叹:“我们向来希望的境界,我以为我们是看不到的了。假定这境界有一天实现,我们便应该在实现的以前淘汰去,你以为对不对?”也就是说,每个人应当有自省的精神,在改变社会的同时改造自己。对于他的这种心态,他的义妹林北丽有细致的解读:
亚子先生的个性倔强,脾气暴躁,他与朋友往往因为三言两语就吵闹起来。如果你有什么使他看不惯的事,他当场就会拍桌怒责。不过,只要一刹那过后,他感觉了自己的过失,立刻便要向对方道歉和认错,不管你接受与否,并且他忏悔的情绪会异常苦恼他自己。人,本来是一种矛盾的动物,尤其正当这个激变过程中的社会里,旧衣没有全除,新芽又没有育成的时候。落后者固不必论,即是一般前进的先生们,恐怕也未必能完全免除。唯有亚子先生却时时刻刻在口头上、文字上,承认自己的矛盾,并且还说他的矛盾是很多的呢!这些,在爱维护尊严的先生们中间,又是怎样难觅的珍品啊!但就亚子先生讲,只是他生活里很琐碎的小例子。
我们且来看一个例子。1917年南社社员间因宋诗发生争论,身为南社主任的柳亚子处置不当,宣布开除朱鸳雏南社社籍,引发南社内讧,做了一件“我平生所很追悔而苦于忏赎无从的事情”。20年后,他专门写了《我和朱鸳雏的公案》一文,“一方面,我是在求解除良心上的痛苦;一方面,也算对于鸳雏亡友并当时的一干关系人,作一个忏悔的告白吧。”在文中有如下告白:
事隔一年以后,碰见了鸳雏的义父杨了公先生,他也不问我这重公案,只是低低的自我诉说道:“人一动肝火,是最伤元气的。”我听到此话,当时真觉得毛骨悚然,置身无地。现在追想起来,老先生真是药石之言,针对我的病根。
新中国成立初期摄于北京。前排左起:郑桐荪(妻兄),郑佩宜,柳亚子;后排左起:柳无垢,柳无非。
“做人最重要的是诚实不说谎”,对别人真诚,对自己也要真诚,这又是一个“榜样”。
(本文作者系柳亚子先生外孙)
作者 | 柳光辽
编辑 | 陈晓燕 周冰倩
文史e家原创内容
如需转载,请联络我们获取版权
好文推荐:点击文字,立即查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