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凤凰网历史
作为中国第三经济大省山东省的省会城市,济南的经济总量一直低于青岛,甚至一度比烟台还要低。那么,济南为何能成为山东的省会呢?
事实上山东最早的政治中心在临淄一带。姜氏齐国建都于古临淄城,一方面是临淄附近地理条件相对较好,高度恰到好处的丘陵和淄河提供了相对有利的生活和防御条件。另一方面是临淄处于齐地中心位置,非常便于控制四方疆域,特别是东方尚未宾服的莱夷。
齐桓公称霸之时,临淄达到了辉煌的顶点,在中原和西部诸国的视野中,临淄是一个到处都是人、到处都是海鲜和食盐、到处都是能征惯战的技击之士的神奇之地。
当时的济南,还只不过是济水之畔尚未开发的偏僻小城。齐国人习惯于把历下(济南古名)当成扼守西部边境的军城,即历下塞。晋伐齐、秦始皇灭齐,包括秦末汉初韩信攻齐,都是在历下附近越过济水向东进攻。
然而即使军事地位比较重要,济南仍然比不过临淄。不管是诸国混战的春秋战国,还是大一统的秦汉帝国,都城的最大意义在于镇慑四方。位置偏西的历城不符合这一标准,如果把它当作齐地首府,那么先秦数百年辛苦征服的胶东莱夷,恐怕又会开心地划地自守。
这既不利于统治,也不利于经济开发。所以历城才长期被置于次要位置。
历下(济南)和淄博(临淄)在山东省内的相对位置
这种情况直到南北朝时才得以改变。
南北朝刘宋一直和北魏玩儿命死磕,怎奈刘裕死后儿孙们不争气,原先完整收入囊中的山东被北魏吃掉西北一角,防线退缩到济水一线,历城屡屡成为宋魏两军大战之处。县级单位历城,不论是城池建设水平还是战略物资储备,都不足以支撑大规模战争。故而刘宋将山东西北部割离出来,设置了冀州,以历城为首府。
这是济南第一次同中部的青州对等起来,成为平起平坐的另一政治中心。等到469年,北魏吞并了全部山东半岛,刘宋设置的冀州失去了向西的防御作用,而且和北魏原境内的冀州名字冲突,于是将之改为齐州。名称虽然有所变化,军事作用也进一步弱化,但刘宋留下的政治格局从此定了型,历城摆脱了县级行政区的处境,一跃成为山东西部的政治中心。
40多年后,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曾经造访过济南,对这座新崛起的大城市非常惊叹,并详细记录了诸如大明寺(位于今大明湖畔)、娥英祠、趵突泉等风景名胜。
隋唐两代大一统时,山东中西部的开发和经济建设更加进步。隋末农民起义时,齐郡城遭到多股起义军围攻,隋末引火者知世郎王薄和疯狂消防员张须陀都在这里留下过足迹。显然这种待遇与其政治、军事和经济地位是相匹配的。
尽管如此,济南仍然干不过青州,不论税赋收入还是行政级别,济南都矮青州一头。那么到什么时候才发生本质变化呢?金朝。
金朝拿下北宋的半壁江山后,急于巩固开封以北占领区的形势,在山东一带进行了城市区划的增置。地位相对重要的济南,原本州县机构不多,不敷管理所需。天会七年(公元1129年),金朝选中了济南旁边“舟楫走集,地复阜繁”的标竿镇,将其升级为济阳县,以作济南辅弼。事实上这正是济南地位逐渐提高的表现。
金朝以北驭南的政治格局,则是济南迅速崛起的关键因素。金朝迁都燕京后,南下控制山东、两淮,济南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要地。尽管在行政设置上并没有把济南升格为路一级单位,实际地位却隐然跃居青州之上,开始具备一省都会的样子了。
元朝的继续经营进一步提高了济南的政治地位。四大汉人世侯之一的张氏入驻济南,对战乱后的济南城大加整修,使之越发成为山东最重要的政治城市。元人程矩夫所撰《济南公世德碑》有明确的记载:“修复济南废城,为国雄藩,当东南一面之寄……”
济南的城市规模也在此时超越了青州。金末元初著名文学家元好问,曾在《济南行记》中估算,“湖曰大明,其源出于舜泉,其大占府城之三”,也就是说济南府城大致周回30里。而同期的青州城,据《齐乘·郡邑·益都路下》载,周回只有20里。
济南的人口密度也发生了逆转性的变化,北宋直到元丰七年时(1084年),人口密度仅6户/平方公里,位居山东半岛诸州县第6位。崇宁元年(1102年)跃居第一,是青州地区的两倍速还多,并一直保持到元末。
作为经济重要指标之一的商税额数,也反映出济南地位的上升。元天历年间济南商税额12752锭,益都(青州)只有9477锭,只有济南的74%。
也就是说,在元朝时山东半岛的经济、政治中心已经从半岛中部转移至西部。故而明朝立国后,于洪武九年(1376年)将山东承宣布政使司迁至济南。这即是对济南城的认可,更是对上千年山东历史大势的尊重。自此之后,近700年来,济南一直牢牢占据着山东省会之地位,再也没有变化过。
即使清末青烟威等沿海城市崛起,济南的经济地位有所跌落,但因近代铁路运输的兴起,作为津浦路、胶济路的交汇点,济南又经历了一个二次发展的过程。京津对两淮、江南的控制,青烟威对半岛内部乃至山东周边省份的辐射,都要假道于济南这个综合性的枢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