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刚毕业的真真,生活规律得不像00后:一到6点就准时下班,然后回宿舍有条不紊地做饭、看书、跑步......
这样的生活,在没有被公司派驻到深汕特别合作区之前,她想都不敢想,毕竟留在深圳的很多同学,加班到11点是日常。
作为深圳第“10 1”区,深汕特别合作区(以下简称深汕)正如它的名字,是个特别的存在。
这里人很少,十几万的常住人口,甚至比不上深圳某些街道;
这里地方大,总面积468.3平方公里,相当于6个福田;
这里海很蓝,海岸线长达50.9千米,去海边玩耍几乎不需要提前计划。
乍一看,在深汕工作的年轻人,似乎成功挣脱了大城市内卷的宿命。果真如此吗?
我们和两位从深圳去深汕工作的朋友聊了聊,在这个四季很慢的地方,他们好像找回自己丢失已久的“松弛感”。只是所有馈赠,都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环境、薪资等落差,都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猝不及防的开始
“之前就听说天上雷公,地上海陆丰。”大风开启为期2年的驻村生活前,要说心里没有打鼓是骗人的。
没有一点点防备,2021年7月,33岁的他带着72岁的母亲、同龄的妻子和1岁的孩子,举家搬迁到深汕合作区。
因为公司安排,他从国企打工人变为乡镇打工人。
现在回想去年4月领导找自己商量未来的场景,大风说很多细节已经记不清,只记得最担心的是当时不到1岁的宝宝。
高铁上,大风的母亲和孩子
成为驻村干部的大风,需要经常和当地村民打交道。
来了才知道,之前的担心纯属多余。“我老家河南,这边很多村民都是客家人,几百年前是从中原迁过来的。他们老跟我开玩笑说大家算半个老乡。”
老乡见老乡,不至于两眼泪汪汪,擂茶还是要喝的。在海陆丰,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擂茶。浓郁的茶汤,配上炒熟的芝麻、花生、米花,喝一口就满嘴飘香。
“每次上门,大家都会邀请我们喝擂茶。不过我到现在都喝不惯,1次只能喝1碗,我老婆能喝7、8碗。”
融化在这种热情里的大风,说自己来到之后几乎没有什么需要特别适应的地方。
与拖家带口到深汕的大风相比,真真的深汕生活略显孤单。
今年她刚刚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身份转变。
走出象牙塔的日子总是跌跌撞撞。“在学校真的很幸福,没有太多压力。工作后压力无处不在,总是害怕自己做得不够好,害怕效率低,害怕被经理说......”
遇到问题罗列出来,不知道的大胆请教……就这样,真真战战兢兢熬过开头3个月。
实习期的阶段考核结果一出来,领导说她此前表现积极。于是今年4月,还是实习生的她就被公司派来深汕驻点。
“虽然还在实习期,好像一下子不能把自己当成实习生来看待了。”
新的地图就此开启,初始印象却不美好。
真真说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
“刚来的时候,一路上到处都是工地,马路上跑的很多都是黄泥土、大货车、泥头车,就像刚开始发展的深圳。”
要知道深圳已经飞速发展40多年,落差显而易见。“日常出行如果自己有车还好,没有车只能坐公交,平时一趟公交要等20分钟。”
不过也正因为到处都在施工,被网友调侃为深圳特产的“当当当”,深汕同样随处可见。
小镇生活,不算便宜
“你都搬到村里去了,应该花不了几个钱。”
搬到深汕一年多,大风经常从朋友口中听到这句调侃。事实上,这是久居都市的人在脑海中编织的理想场景。
“只要你不是在村里有一亩三分地,能够自己种菜种粮食,在深汕生活成本其实比深圳更高。”
打破“小镇生活成本低”的滤镜,始于正式找房。毕竟是举家搬迁,上有老、下有小,大风优先考虑的是普通小区。
大风爱人和孩子在村里游玩
结果找了一圈,只有2个小区可供选择。一套80平2房的普通户型,租金要3500元1个月。加上物业管理费、水电燃气费等日常开支,租房成本已经超过深圳。
“接管深汕合作区之后,深圳汲取从前的经验,不允许村民乱盖自建房,加上合作区本身对房地产市场发展非常谨慎,商品房供应很少。”
而近年来随着多家大型企业陆续进驻深汕,外来人员租房需求日渐高涨,目前深汕的租房市场成为供需不匹配的卖方市场。
再三考虑,大风决定租到距离高铁鲘门站5分钟车程的村里。
“其实我当时看完小区房定金都交了,但小区是新建的,很多地方还在装修,到处都是甲醛的味道,考虑到宝宝还小,毅然换了房子。”
刚住进村里那一阵,大风经常看见骑着三轮车走街串巷卖菜的村民。尽管是自己种的菜,价格真不便宜。
“前几天我们在家包饺子,食材不够,就找他们买了2把葱、2个小西红柿,一共12元,对比深圳的超市,你就知道差距了。”
村里的菜市场同样算不上平价。“菜、肉、蛋,基本上所有生活必需品都比大城市贵。”直到周围人告诉他在这边也能用美团买菜,大风一家才解决“买菜贵,选择少”的难题。
推开窗户,自然触手可及。可村里待久了也会向往都市生活的五光十色。
但在深汕,只要和娱乐沾边,就得提前准备好钱包。
不久前的周末,大风带家人到深汕唯一一家电影院准备看电影,刚到门口他就停下脚步:不仅没什么片子可选,一张电影票售价达到80-90元。“以前在深圳,买团购券一张票也就30元左右。”
或许对年轻人来说,大城市的便利,某种程度上体现在那些触手可得的“灯红酒绿”。
如果说大风干什么都要考虑家庭成本,真真的生活开销明显低了许多。
比如让大风困扰许久的房租问题,真真因为公司提供宿舍,“钱主要花在吃上,每个月开销不到1500元”。
但她也说这边租房不便宜。“我住在深汕管委会附近,普通小区90平米左右的房子,月租最少要3000元起步。”
吃什么,是每天更令她头疼的问题。
每到饭点,打开外卖软件刷来刷去就那几家店,价格也比深圳贵,留给她的选择并不多。好在公司附近就有肯德基、麦当劳这些常见快餐品牌,承载这位新晋打工人偶尔的放纵时刻。
还处在大开发、大建设阶段的深汕,在00后的真真看来,确实没有什么日常消遣的地方:网红咖啡馆和livehouse成为回忆里的东西。
小镇一角
“一开始挺不习惯的,突然多了很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又没有什么娱乐。”
她不得不逼自己学着享受这种“被动”的平静。
“几乎每天都是6:00到点下班,下了班回宿舍做做饭、看看剧、看看书,学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有空的时候也会在小区里跑跑步、跳跳绳。”
在大段大段的闲暇时光里,真真开始认真做每一顿饭。买过几次菜,她发现深汕的物价确实比深圳高,也开始依赖多多买菜、美团买菜这类线上平台。
只能说,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
斩不断的羁绊
一转眼,大风已在深汕工作一年半,但小家庭依然和深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妻子懒猫的工作仍在深圳,她这400多天都是搭乘高铁往返深圳和深汕两地:来回4小时,每天交通费100元。
光是上班时间就长达2小时,为何要坚持高铁通勤?
“每次看到我俩下班回来,娃都特别兴奋,所以不管多晚,我能回来就一定要回来。不是娃离不开我,是我离不开娃。”
大风一家人
毕竟是高铁通勤,懒猫6点多就要起床洗漱,准备出门赶高铁。大风现在的生活也多了一个新任务:想尽一切办法拖住孩子,为妻子争取出门时间。
因为闹钟一响,一场生离死别的戏码也随之上演。“每次起床,我家宝宝都会一直抱着妈妈,不让她走,我只好用他最喜欢的哄睡方式,尽快把他晃睡着。”
哄完娃,就要准备出门了。自从搬来深汕,大风就成了接送懒猫往返高铁站的专车司机。早上7点多送妻子到鲘门站的路上,大卡车、集装箱都特别多,他只能打起12分精神小心驾驶。
好在懒猫的工作时间有一定弹性,如果当天任务结束得比较早,她4点多就能从深圳赶回家;要是遇上紧急任务,当晚只能在深圳住下。
大风告诉我,之前在深圳住的房子并未退租,也算是妻子加班时的落脚地。“我们一直是在两头交租。”
每逢团圆的日子,懒猫都会全力往深汕赶,毕竟有家人在的地方才有温暖。
与之相反,真真的家人和朋友都在深圳,她的牵挂也留在深圳。
假期结束坐高铁回深汕的真真
一到节假日,真真就会提着箱子准时出现在高铁鲘门站。列车飞速驶过,当窗外景色逐渐由荒凉变得繁华,无需报站,她就知道要到家了。
当高铁缓缓驶离深汕,她终于可以暂时放下工作的焦虑,找回生活的热情。“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喜欢去吃好吃的。”
读书时,学校附近便利店的冰麻薯和爆浆泡芙是真真的“心头好”。来到深汕工作,这些吃不到的便利店甜品成了她每天心心念念的东西。
除此之外,真真还在心中细细列下了许多“回深圳一定要吃的东西”,包括从前常喝的奶茶、和同学常去的小店......
想念没有形状,但这些食物承载着单纯的校园时光,于是想念得以具象化,这大概是00后的别样乡愁。
“我在深圳的朋友平时加班都挺狠的,一般要加到11点,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行业的关系。现在每天6点下班的生活对于我个人来说还行,但我总觉得年轻人应该多拼搏。”
大概是天高皇帝远,自从被安排在深汕驻点,真真的生活越发安逸。
她隐隐有些焦虑。
“都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时我也会想,我以后回到深圳会不会和别人差距很大?和在深圳发展的同事和朋友相比,我的竞争力在哪里?”
现在,真真早已顺利转正,她也在一次工作谈话中,得知自己被派到深汕的真相。在领导口中,“派出来驻点的都是不重要的人,包括你也是不重要的......”
对真真来说,认清领导画的饼,也许是自己的职场第一课。
被“深圳速度”席卷的深汕合作区发展速度惊人。在真真看来,这一年深汕大道两侧的景观变化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深圳,是我们在享受这个城市带给我们的魅力,相应的也要承受一定压力。来到深汕工作和生活,就像我们陪着它一起成长,看着它慢慢变好。”
出于疫情原因和工作性质,大风已经习惯周末、节假日也得加班加点,但他觉得和从前比,驻村的日子更能真切感受基层社会的运行逻辑,还留下许多值得珍藏的记忆。
驻村的大风
工作之余,大风会开车带家人探索深汕的不同角落:种满茶叶和葡萄的小山、能看潮起潮落的野海滩、未经开发的少数民族村寨......都是他们发现的“秘密基地”。
代价是爱车的底盘被磨得七七八八。他曾和朋友开玩笑:深汕工地太多,路又不平,目前开的车这两年就得报废。
“从驻村第一天,我就想着这一辈子,可能只有这两年能有这样宝贵的人生经历。”他会随手拍下自己的所见所闻发在短视频平台,一年来播放量达到几百万。
一些当地居民在评论区留言:你去的很多地方,我在这住了一辈子都不知道。
也许,这就是交流的意义。
注:文中人物均采用化名
文/丰丰 图/由文中人物提供
本文由微时光原创发布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