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目标决定什么(财务管理的目标)(1)

财务管理是商品经济下企业最为基本的管理活动,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管理活动。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他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有效的基本标准,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行为导向,是财务人员工作实践的出发点以及归宿。

企业是营利性组织,其出发点和归属是获利。企业一旦成立,就会面临竞争,并始终处于生存倒闭,发展和萎缩的矛盾之中,企业必须 持续发展良性竞争才会有可能获利,只有不断的发展才能求得生存。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可以概括为生存,发展还有获利。

(1)生存

只有生存,才可能获利。生存的“土壤”是市场,包括商品市场、金融市场、人力资源市场、技术市场等。在市场中生存下去的基本条件是以收入抵去支出。一方面付出,从市场上取得所需的资源;另一方面提供市场需要的商品或服务,从市场上换回资金。从市场获得的资金至少要等于付出的资金,才能维持继续经营,这是长期存续的基本条件。因此,企业的生命力在于它能不断创新,以独特的产品和服务取得收入并且不断降低成本,减少资金的流出。如果出现相反的情况,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从市场换取必要的资源,企业就会萎缩,甚至无法维持最低的运营条件而终止。如果企业长期亏损,扭亏无望,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为避免进一步扩大损失,企业应主动终止营业。

企业生存的另一个基本条件是到期偿债。企业为扩大业务规模或满足经营周转的临时需要,可以向其他个人或法人借债。国家为维持市场经济秩序,通过立法规定债务人必须“偿还到期债务”,必要时“破产偿债”。企业如果不能偿还到期债务,就可能被债权人接管或被法院判定破产。

因此,企业生存的主要威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长期亏损,它是企业终止的内在原因;

另一个是不能偿还到期债务,它是企业终止的直接原因。亏损企业为维持运营被迫进行偿债性融资,借新债还旧债,如不能扭亏为盈,迟早会因借不到钱而无法周转,从而不能偿还到期债务。盈利企业也可能出现“无力支付”的情况,主要是借款扩大业务规模,冒险失败,为偿债必须出售不可缺少的厂房和设备,使生产经营无法继续下去。

力求保持以收抵支和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并减少破产的风险,使企业能够长期、稳定地生存下去,是对财务管理的第一个要求。

(2)发展

企业是在发展中求得生存的。企业的生产经营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科技不断进步的现代经济中,企业必须不断推出更好、更新、更受顾客欢迎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中立足。

一个企业如果不能发展,不能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不能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就会被其他企业挤出市场。

企业的发展集中表现为扩大收入。扩大收入的根本途径是提高产品的质量,扩大销售的数量,这就要求企业不断更新设备、技术和工艺,并不断提高各种人员的素质,也就是要投入更多、更好的物质资源,并改进技术和管理。在市场经济中,各种资源的取得都需要付出货币。

因此,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

筹集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是对财务管理的第二个要求。

(3)获利

企业只有能够获利,才有存在的价值。创立企业的目的是盈利。已经创立起来的企业,虽然有增加职工收入、改善劳动条件、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产品质量、减少环境污染等多种目标,但是,盈利是最具综合能力的指标。盈利不但体现了企业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且可以体现其他目标的实现程度,并有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

从财务上看,盈利就是使资产获得超过其投资的回报。在市场经济中,没有“免费使用”的资金,资金的每项来源都有其成本。企业的每项资产都是投资,都应当是生产性的,要从中获得回报。例如,各项固定资产要充分地用于生产,要避免存货积压,尽快收回应收账款,利用暂时闲置的现金等。因此,财务主管务必使企业正常经营产生的和从外部获得的资金能以产出最大的形式加以利用。

通过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让企业获利,是对财务管理的第三个要求。

综上所述,企业的目标是生存、发展和获利。企业的这些目标要求财务管理完成筹措资金并有效地投放和使用资金的任务。企业的成功乃至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过去和现在的财务政策。财务管理不仅与资产的获得及合理使用的决策有关,而且与企业的生产销售管理发生直接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