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老人和孩子,才能懂得汉昭烈帝。这是一位六旬老人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

我想每个人对刘备的认知,都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刘备是个大英雄,人见人爱的大英雄。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一个个当世人杰,只认刘备而后认天下。他一无所有,但他心怀天下。

刘备为什么要传位给阿斗(为何专门立阿斗为太子)(1)

第二个阶段,刘备是个伪君子,欺世盗名的伪君子。袁绍四世三公;孙策壮怀激烈;曹操横槊赋诗;唯有刘备辗转于诸侯之间。身无立足之地,却满口家国天下。

第三个阶段,刘备还是大英雄,追梦一生的大英雄。23岁起义兵;34岁取徐州;39岁败汝南;8年困守荆州后;半截身子埋黄土,47岁再兴兵;浴血奋战11载,终得天下三分之势;而后3年兵败夷陵畔,到死都在守着那白帝城……

如今仔细回想,才明白在我疯狂摆论据,证明刘备如何不堪时。老人那句:“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孩子懂刘备,是因为他们洁白无瑕,心中都有英雄梦。没有一个男孩子小时候的梦想,是拼尽全力在大城市买上一套房。但也没有几个男孩子,长大后真的当了科学家。

当我们庸庸碌碌、一事无成的时候,才明白什么是生活的毒打。当我们没有勇气再成为英雄的时候,我们就会对身边那些努力成为英雄的人以最全方位的否定。

刘备为什么要传位给阿斗(为何专门立阿斗为太子)(2)

我们不会否认曹操、袁绍,因为他们本就高高在上。但我们会疯狂diss刘备,因为他也曾织席贩履。

这段似曾相识的经历,阻碍了我们心安理得崇拜汉昭烈帝。所以,我们仍会将他视为刘备,并说出一段段“要不是”……

当一个个“要不是”出口之后,我们就更能心安理得,选择性遗忘我们曾经也有过梦想的事实。当我们把刘备批判的一无是处的时候,我们就仿佛真的选择了生活。

但生活与梦想,真的水火不容吗?

45岁那年,刘备与刘表一同出行,骑上的卢那一刻,眼泪瞬间就涌了上来。刘表问刘备为何而哭,他说:“我过去常年都在马背上,腿上没有丝毫赘肉。现在多年不骑马了,我为这髀肉复生的消沉而流泪”。

刘备为什么要传位给阿斗(为何专门立阿斗为太子)(3)

刘备是失败者吗?14岁师从大儒卢植;23岁征讨黄巾起义;27岁白手起家做到安喜县尉;30岁升迁平原国相;33岁当上豫州刺史;37岁改任徐州刺史,成为一方诸侯;38岁受封左将军,让曹操感叹: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46岁低下诸侯头颅,三顾26岁的诸葛亮于南阳草庐之中;49岁夺得荆州五郡之地;53岁占领整个益州;58岁与曹操沙场再相逢,尽得汉中之地;61岁遭遇不亚于少年诸葛亮的陆逊,兵败夷陵;一生努力一场空,如此打击之后,刘备仍有心力镇守白帝城,直到魂丧最前线……

织席贩履的刘备,交上的这份人生答卷,又有几人能相提并论,以失败者相讥?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我想老人之笑,笑在:刘备的髀肉长在腿上,我们的息肉长在心头!

我们才经历多少白眼,又做过多少尝试,就要扶额感叹:这就是生活?38岁失徐州的刘备,引得曹操感叹: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刘备为什么要传位给阿斗(为何专门立阿斗为太子)(4)

刘备为什么不安心做那左将军,而要一生浪迹天下?因为,他不要曹操评价,而要让世人评价。当58岁的刘备满头华发,在汉中与曹操再相逢时,我想曹孟德:永远不会后悔20年前,评论天下英雄的那番话了!

十年不觉英雄梦,髀肉复生昭烈帝。论千回百转、百折不挠,我敬刘玄德!但若论儿女绕膝、名成汉相,我想世人皆愿化身曹孟德!

只因刘备蹉跎,玄德凄苦。在那门阀林立的东汉,在那九品中正推行的前夕。刘玄德就像一缕刺破黑暗的光束,绽放着仅有的光辉,直到那最后一分粒子消散……

夷陵兵败第二年,刘备心中充斥着:关羽、张飞之死;半壁荆州之失;蜀军精锐全军覆没的多重打击。在当时医疗水平下,62岁高龄的刘玄德,清楚地知道——他不可能再有20年,重新站到曹孟德面前了!

病倒在白帝城的刘备,仍然不肯回到成都。他的心依旧青春,但他的身已然苍老。选择继承人,成了刘备最后能做的事情了。

刘备为什么要传位给阿斗(为何专门立阿斗为太子)(5)

刘备至少有过五个儿子:在徐州时,刘备让吕布两次抢走“妻子”,古文中“妻子”为妻妾、儿女之意。早期刘备有多少儿女,已经无从考究,但结合当阳让虎豹骑抢走的2个女儿。和刘备40岁的年龄,失散过数个妻子,刘禅不是嫡子的记录,刘备早年至少是有一个早亡儿子的。

第二个儿子,是刘备四十多岁无子时,收下的“义子”刘封。第三个儿子,是甘夫人生下的刘禅。第四、第五个儿子,是母亲不明的刘理、刘永两兄弟。

那么5个儿子的刘备,擅长识人的刘玄德。为什么要将奋斗一生的事业,托付给刘禅呢?

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三国志.诸葛亮传》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不是不知道刘禅庸人之资,而是他实在是无人可选了。早年不知名的儿子,和“义子”刘封死了;刘理、刘永是入蜀后出生的,托孤之时刘备入蜀才9年而已;只有一个刘禅,托孤时15岁、继位时16岁……

刘备为什么要传位给阿斗(为何专门立阿斗为太子)(6)

对比起兵就是曹家、夏侯家,众多将星支撑的曹操;刘备从黄巾起义拼了40年,到头来继承人都只有一个选项;平民之于世家,而后至魏晋门阀,将出身的意义如此清晰地明码标价了……

刘备穷极一生的奋斗,到头来还是不能完全挣脱出身的束缚,同样命运的还有诸葛亮。说什么皇叔,道什么琅琊士族,刘备、诸葛亮是通过这些身份创立基业的吗?

不是!刘备是23岁征讨黄巾起义,戎马40载创立的蜀国;诸葛亮是寒窗苦读十数载,26岁以布衣之身,让刘备请出隆中的;一个百折不挠、一个鞠躬尽瘁,刘备和诸葛亮有太多共同点了。

刘备生于161年,刘禅生于207年;诸葛亮生于181年,诸葛瞻生于227年;仔细对比,发现什么了吗?刘备和诸葛亮,都是在46岁的高龄,才有了第一个继承人。

刘备为什么要传位给阿斗(为何专门立阿斗为太子)(7)

刘备早年多次兵败,儿女离散殆尽;诸葛亮穷尽心血成三分之势,早年过继诸葛瑾之子继承衣钵;刘备无暇顾忌的刘禅庸人之资,诸葛亮没空教育的诸葛瞻名过其实……

那他们在做什么?刘禅成长之时,刘备在打荆州、打益州、打汉中、打夷陵、守白帝。诸葛瞻成长之时,诸葛亮平南中、五次北伐。病逝五丈原那年,诸葛瞻也才8岁……

纵使出身贫寒,刘备、诸葛亮也没有输给同时代的任何人;但是出身限制,让他们无暇教育的儿子,都输给了下代人;这就是魏晋门阀成形之前,贫寒者最后挣扎的一束光亮……

当九品中正制由士族子弟陈群提出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时代,已然悄悄降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