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广西大山里的世外桃源(山东人在广西创造的奇迹)(1)

灵山大芦村

隐藏在广西大山里的世外桃源(山东人在广西创造的奇迹)(2)

村民在荔枝树下休息

隐藏在广西大山里的世外桃源(山东人在广西创造的奇迹)(3)

隐藏在广西大山里的世外桃源(山东人在广西创造的奇迹)(4)

免死牌,也是广西唯一一块满汉两种文字的圣旨匾水母网6月18日讯(记者 王军华)具有“广西楹联第一村”称号的广西钦州灵山县大芦村,是一处有着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住宅群,以古建筑、古文化、古树(俗称三古)闻名,名列广西三个古村镇之首。这里古风幽邃,文化底蕴深厚,但你可知道,大芦村与山东还有着很深的渊源?今天下午,《美丽南方,神奇钦州》2015年中国知名微信媒体走进钦州一行来到大芦村一探究竟。

大芦村从明朝建到清朝,共有九个群落,大芦村的古民居始建于明朝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至清朝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完成这一村落的整体建设,都是一家劳氏家族的,房屋结构功能齐全,明末清初岭南豪宅的建筑风格明显。劳氏古宅共有九个群落,分别命名为镬耳楼、三达堂、东园别墅、双庆堂、蟠龙堂、东明堂、陈卓园、富春园和劳克公祠,建筑面积达22万多平方米。这些古建筑群以山形地势为依靠,屋面及周围的池塘以荔枝树环绕,远眺依山傍水,翠绿相间,从高而下层次分明,古朴雄浑、气势磅礴;屋内构建独特,曲折回环,并保留很多文化文物遗产,经专家论证,具有相当高的考古价值和文化艺术鉴赏价值。此外,大芦村现保存有305副古对联,对联内容以修身、持家、创业、报国之特点,1999年经过广西民间协会评审,被广西楹联学会和广西民间艺术协会授予“广西楹联第一村”称号。2005年大芦村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农业示范点”。2007年5月,再次被国家旅游局评为“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村里同时保存有300多年的古樟树,古木毕树,村里还有不少三四百年以上的老荔枝树,和新种的果树,现种有荔枝、元眼1700多亩,椪柑800亩,其中大芦的三月红荔枝以其皮薄、肉厚、清甜闻名海内外,号称中国荔枝之乡的“荔枝村”。

原汁原味的古宅

相传,大芦村的地方原本是芦荻丛生的荒芜之地,十五世纪中期始有人烟,经过该村劳氏先民们的辛勤开发,到十七世纪初已发展建设成为拥有十五个姓氏(如今是十三个姓氏)人家并和睦共处的富庶之乡,为了使后辈不忘当初的创业艰辛,故而给村子取名大芦村。如今,古意盎然的大芦,其村内是一座座已有百年以上历史的青砖建造的大宅院,院内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村边和村外,从山坡、田垌到农家的庭院旁,则是满目果树葱笼,一年四季花果飘香;几百年来的蓬勃发展使大芦村至今已成为一个有着将近五千人口的大村场。

刚进入大芦村,出现在面前的首先是一个近40亩的波光潋滟的池塘,隔着池塘所见是一片屋脊层叠、鳞次栉毗、极富韵律的青砖绿瓦的建筑,这就是闻名遐尔的大芦村劳氏古宅群,是目前广西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和最完整的明清时代民居建筑群,是富有艺术性和丰厚文化底蕴的古建筑群,是人们研究岭南地区明清时代民居的一处典型的活样板!

这些古宅都根据地形傍山建设,山环路转,并且都是在宅前低洼地就地取材挖坭烧砖烧瓦,之后附形造势,蓄水为湖。各居民点间就以几个人工湖分隔,相距咫尺,又可守望相助,而且又各以始建时所在地的物产或地形标志命名,如樟木屋、杉木园、丹竹园、沙梨园、荔枝园、陈卓园、榕树塘、水井塘、牛路塘……等等。

在大芦村,一门一窗打开的都是历史的画卷,一砖一瓦都显尽了建筑的风流。该村九个古宅群落,个个建设得井井有条,主次分明,精雅的屋宇接连不断,紧密呼应,处处显出苍老,却又风骨尤在,没有太多的破旧感和潦倒感。每座古宅,都有2-5进,从第一进到最里一进,其入去的台阶逐进递减,每两进间台阶相差一级,最里一进的台阶只有一级,所以进入古宅大门, 只要看到第一进的大门前有几级台阶,就可知道这座古宅有几进;每两进间都有一个小天井,左右两边建有耳房,顶座的祖厅供奉着先祖牌位;每座宅院的前座前都有一个大门口或小门楼,大门口都安装了坚固的木制防盗门(本地人称之为“拖笼”);每座又各以中厅为中轴,两边近乎对称地建有一两列厢房,每列厢房又都与中间的每进大厅相通,厢房之间有廊道或小巷相连;这样整座宅院四通八达,廊廊相通,巷巷相连,而且门门相似,外人走进那厢房间的镶着青砖的廊道、小巷就象走进了迷宫,没有本地人是很难走得出来!大芦的古宅,每座都构成一个整体,从格局上看,都很有深宅大院的气派,而且其都突出地表现了古宅严整的对称艺术,体现了屋宇的庄严与气势!那些互通的小巷、廊道、门口,既方便了主人的往来,也方便了仆人为主人服务。

数百年的风霜雨露,使大芦的房子今天成了古宅,大树成了古树;使每一处宅院都烙下了明显的历史烙印和时代特征。当年劳氏先人自建造第一个宅院伊始,就很讲究风水,就刻意营造与周围环境和谐协调的优养生息氛围;在宅居的建设中,既考虑了依山傍水,又考虑了天、地、人环境的和谐,还考虑了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相克相生。如屋前无水池,就人工挖掘开塘蓄水;“三达堂”、“双庆堂”屋后无山,则种植大木毕木(一种阔叶大榕树)以作“山”,这样就营造了一种“背靠青山又面对绿水”的风水宝地!大芦古宅多为砖木结构,墙体多为里生外熟或上生下熟,即墙体外部或下部为砖窑烧过的青砖(即熟砖,本地人称“火砖”),墙体里面或上部为泥砖,这样既是为了使墙体外部可经受雨水的冲洗和墙体下部能坚固地承载房子的体重,也考虑了“火、木、土”的相生相克,同时也使房子具备了冬暖夏凉,回南天不潮湿的优点。

隐藏在广西大山里的世外桃源(山东人在广西创造的奇迹)(5)

一百多年的仙人掌

隐藏在广西大山里的世外桃源(山东人在广西创造的奇迹)(6)

隐藏在广西大山里的世外桃源(山东人在广西创造的奇迹)(7)

隐藏在广西大山里的世外桃源(山东人在广西创造的奇迹)(8)

隐藏在广西大山里的世外桃源(山东人在广西创造的奇迹)(9)

首座对联“大家露湛,芦舍云连”

隐藏在广西大山里的世外桃源(山东人在广西创造的奇迹)(10)

仆人走的巷道

隐藏在广西大山里的世外桃源(山东人在广西创造的奇迹)(11)

遮羞墙:古时丫环要到客厅上茶,只能送到这里,再由男性管家奉上

从建筑上,每座古宅又各具特色:

最古老的祖屋镬耳楼,又名四美堂,是劳氏家族的祖屋。大门上方挂着“广西楹联第一村”的牌匾以及“武阳世泽,江左家风”的对联,武阳是山东省的一个地名,说明大芦村劳氏是从山东省迁移来的。镬耳楼结构功能最齐全,恪守规制,表现出的封建家族宗法观念气息也最浓烈,当时什么身份的人住哪种房间,从哪个门口进出,走哪一条巷道,规定非常严格,等级极其分明——主人、贵客走的是正门,仆人只能走边门(侧门),而且还分男左女右,男人走的左巷道又比女人走的右巷道要宽阔一些。

在清朝鼎盛时期的乾隆年间建设的东园别墅其规模恢宏,装饰堂皇;浮雕精美,且寓意深刻,如那墙挑柱头象征“福禄富贵”的蝙蝠、梅花鹿和桂花的石雕就栩栩如生;那花岗岩鼓形雕花柱墩,那平滑的大理石台阶,那镂空的如今附生着藤本爬山虎的雕花大理石窗则会让你大开眼界,足可以把你带进一个古老的梦境中……而且东园别墅的建筑很复杂,使生人入内通常找不着北。那古老的官厅(即客厅),气派确实非凡,据说过去是用来接待官员的驿站、厅堂,我不知这是否真的为了接待官员而建,但其确实透露出一股“官气”,据村中人介绍,厅中足可以摆上20桌酒席,这是大芦古宅中最大的一个官厅;而且其也象其它古宅中的官厅一样,是古宅的中轴厅堂,装上屏风,挂上《朱子家训》,便是一个威严的厅堂;若遇家族中重大活动,撤开屏风,则族中长老、主人、贵客从一进走着中门就直通祖厅。自古以来,古宅中的官厅一直都是族中长老们决策、议事的地方;在大芦,官厅实际上也就是劳氏家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尤其作为家族礼仪教育中心其功能更加彰现。看着气派的官厅,恍然间那些顶戴花翎的达官和鹅冠博带的贵客的古人影像似乎就在厅堂里进进出出,使得游客仿佛就置身于从前。

而道光六年(1826)建造的双庆堂则高广宽敞,且只有两进,其更讲求实用和居住的舒适。

其实,大芦的每座古宅都包含着浓厚的氏族文化,都展示了她饱经风霜的历史苍桑,彰显着这块土地上的神奇魅力。游人走进古宅,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总会不由涌上心头;走进古宅,游人有如在解读一部厚重浩瀚的古书,而且没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还很难一眼就能读出其中的韵味;走进古宅,让人总会感到无处不经典,到处有故事。若在那斑驳幽静的小巷里钻来钻去,步履踏在小巷,鞋跟敲着青砖,扣响的那正是历史沉重的回声!走在那些青砖铺就的长着青苔的曲折巷道,游客好象就在阅读大芦村曲折迷离的传奇,使人好象一不小心已跨进了一个远去的朝代,自己宛如已经掉进了清朝的大户人家庭院中,时光在这里停滞了!但若是游人稀少时,进入古宅,那种冷清和幽森,使人感觉有如置身于聊斋中人去楼空的城。

走出古宅大门,身边是青瓦泥墙,屋旁也有竹篱菜畦,门前狗猫追随、鸡鸣鸭叫,不时还可见三三两两的村妇坐在门边制作手工艺品,担桶的或荷锄的农夫穿行在塘基上,顽皮的儿童嬉闹在屋前的空坪,坐在古树下的老翁悠然地叼着烟斗海阔天空地聊天,“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乡村的情趣或许都在那家长里短的话语里了。从封建庄园到眼前的民族风情旅游村,历史一下跨越了数百年,真令人有疑幻疑真、恍然不知何世的感觉。可眼前确实就是一幅悠闲自在的太平盛世的景象!几百年来的兴盛与变迁,似乎由此而看得清清楚楚;此时此刻,又让人仿佛置身世外桃源一般,一切安祥得令人心如止水!这,就是经历沧海桑田后依旧山水美丽、淡朴温润的大芦村,一个真正的乡村,古老的中国乡村!

隐藏在广西大山里的世外桃源(山东人在广西创造的奇迹)(12)

隐藏在广西大山里的世外桃源(山东人在广西创造的奇迹)(13)

隐藏在广西大山里的世外桃源(山东人在广西创造的奇迹)(14)

隐藏在广西大山里的世外桃源(山东人在广西创造的奇迹)(15)

隐藏在广西大山里的世外桃源(山东人在广西创造的奇迹)(16)

隐藏在广西大山里的世外桃源(山东人在广西创造的奇迹)(17)

隐藏在广西大山里的世外桃源(山东人在广西创造的奇迹)(18)

隐藏在广西大山里的世外桃源(山东人在广西创造的奇迹)(19)

博大精深的古文化

大芦除了具有优良的生态环境,还有优秀的人才造就传统和氛围,且两者相得益彰,到十九世纪末(即清末),总人口约八百人的大芦村劳氏家族,已经富甲一方,拥有良田千顷,其田界东至浦北县寨圩,西达灵山的陆屋,南到灵山的武利,北及南宁横县的百合,可以说是“马跑百里不吃别家草,人行百里还见自家田”。地灵人杰的大芦村,人们富而思进,富而思学,历代村民都重教兴学,因此,其英才辈出,是远近闻名的官宦之家、文化之家,仅明、清就培育出县、府儒学和国子监文武生员112人,47人出仕做官,78人次获得明、清历代王朝封赠。劳氏家族的不断进取,使得这个家族的基业不断得到充实和扩展,也使得大芦村的文化源远而流长。

大芦古宅中除了具有博大精深的建筑文化以外,还有着积淀深厚的其它历史民俗文化,其中最惹人注目的当是那些传世楹联。据考证,古宅中对联有三百多副是明、清时期创作的,这些楹联并没有象王安石诗中叙述的那样“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年年更新;大芦古宅的对联是世代承传,沿用至今,而且古宅中人逢年过节或遇喜事庆典,总是用红纸将这些传世楹联重新书写,并郑重地贴在固定的位置上,几百年来从不更改。今天,一些年轻人在重贴旧联时,偶尔也把一些富有时代意义的新联与旧联一起同时贴在门旁,新旧对联的呈现,使大芦的过去和现在也就同时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大芦古宅中人就是运用这种最言简意赅的楹联文化,反映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未来的祝福。

随着历史时光的流逝,生产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活动的不断增多,中国楹联中迎春、庆贺、纪事、格言等种种表现形式和格式,在古宅中几乎都可以见到,而且其内容非常丰富,对后人教育意义非常明显。如中创作于明朝嘉靖年间至今还悬挂于镬耳楼祖厅柱子的两副楹联:“惜衣惜食,不但惜财兼惜福;求名求利,须知求己胜求人”、“读书好,耕田好,识好便好;创业难,守承难,知难不难”,其涵义深入浅出,耐人寻味,反映了那个时候的古宅中人已经跳出依赖祖荫、重仕轻农的陈腐观念,有了居安思危、自强自励的意识。而清朝雍正年间创作的“克尽兴邦责,忠全爱国心”、嘉庆年间创作的“有典有则,是训是行”和道光年间创作的“文章报国,孝弟传家”虽然带有一定的封建意识和宗亲理念的烙印,但其写作却是非常严肃认真和精磨细琢的,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朴素的人生哲理和道德价值观。古宅中的贵客、清朝乾隆年间著名壮族文学家、翰林马敏昌的题赠联“积善之家必有馀庆,资富能训惟以永年”,是对古宅中人的思想和基业几百年不断充实的释诠。

综观大芦村这些延续了几百年的传世楹联,既有写景状物,抒情寄怀;也有教诲人们修心养性,严于律己;有劝导人们立身处世,德才为先;还有晓喻人们笃学励志,利己利国的。这些对联都传承了劳氏家族治家、治学和为人处世的理念。古宅中人以楹联把门面、厅堂“包装”起来,不仅仅是为了“孤芳自赏”,也是为了庆贺记事,为了与人们联络感情,交流思想。他们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陶冶情操,奉为行为规范,形成传统风尚。那些传世楹联在过去几百年里以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曾经使乡亲邻里同受感染,产生共鸣,同获教益,是他们自我勉励、自我教育的有力工具,在今天客观上仍然起到激励人、教育人的社会作用;并具有促进树村风村貌,推动人们与时俱进,发展生产经济的社会功能,其极具普遍的教育性和实用性。经专家考察论证,1999年6月,大芦村被自治区有关部门授予“广西楹联第一村”荣誉称号。大芦古楹联是一道古朴清新琳琅满目的民俗文化风景线,是古宅群内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反弹;可在古宅中人心里的份量,那更是先辈的遗泽,情感的寄托,是一段远去了的时光给人们留下的辉煌的印记。

那位曾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千古绝句的南宋爱国民族英雄文天祥,其手迹“忠、孝、廉、节”的四幅巨幅拓片,也成为了大芦古宅中的珍贵文物,并且一直以来都被视为镇宅之宝;以往每逢重大节庆必然挂出展示让族人瞻仰,以此进行伦理道德教育。而明、清两朝朝庭赐予的御赐匾和总督、巡抚、布政使、知县、学政等贵要贺赠的“拔元”匾、“贡元”匾等48块各种匾额,现尚存30块,每块也都是古宅中的珍宝,古宅中人都把这些匾额悬挂于厅堂或门头,以壮观瞻,使得整个家族更加争辉生色。其中悬挂于三达堂官厅中的那块以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的“奉天承运,皇帝昭曰……”的“敕命之宝”,因为清朝皇帝御赐,据说这还是全区现存唯一的一块,因此更是稀世之宝。而至今三达堂仍高悬的那个禁鸦片烟著名的两广总督邓廷祯领衔,为道光十七年(1837)劳念宗考取国子监第一名题赠的鎏金“拔元匾”,其意义也不只在装点门楣,恰恰道出了古宅中人凭教育兴家,历久不衰的奥秘。各处宅院“官厅”格扇门中保全完整的《朱子家训》抄件,以及现在已经闲置了的各种款式的轿子和古石磨、石杵,都折射出他们历来重视耕读文化的影子。

大芦古宅中的一块牌匾,一幅对联,一件雕刻,都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承载着悠悠的古趣今韵,都见证着劳氏祖先的生活,见证了劳氏家族文化的发展历程。

此外,大芦古宅中人还保留着许多特别的风俗习惯。自从明朝崇祯十六年(1659)他们那个在北京兵部职方司主政任上激流勇退的第四代祖劳弦,在渡洞庭湖遭遇狂风暴雨大难不死,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日闺族吃茄瓜粥“以示不忘祖德”,至今不改。而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 “大芦村八月庙”的晚上,在镬耳楼和三达堂背后参天毕木下,古宅中人世代传授的“老师班”,在月光下,敲锣打鼓吹锁呐,戴着面具“跳岭头”( 注:跳岭头—— 一种主要由男人表演的传统民俗舞蹈,当地人也叫它“鬼师舞”、“跳鬼师”、“跳庙”),亲朋好友及乡里乡邻,欢聚一堂,怡然自乐,好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

这里,一切真的会让你惊叹其历史文化的深厚。

隐藏在广西大山里的世外桃源(山东人在广西创造的奇迹)(20)

隐藏在广西大山里的世外桃源(山东人在广西创造的奇迹)(21)

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大榕树

盆景一样的古树

灵山是中国的“荔枝之乡”、“水果之乡”。大芦村又是“中国荔枝之乡的荔枝村”、“水果之乡的水果村”。

在大芦村宅院前后、水岸边,那些吸纳了几百年日月精华和山水灵气的荔枝树、香樟树、毕木树,树皮苍裂,斑斑驳驳,枝杆如虬,或高大挺拔,或曲杆而探枝,苍翠盘郁,就象一座座巨型盆景,似一幅幅立体的图画,如一首首具有生命的诗歌,直让游客叹为观止!

过去,每当家族添丁,族人必定依照本地传统习俗,栽种几棵良种的荔枝树,因此形成了现在绿树古宅相映成趣的独特风光。清朝嘉庆八年(1804年),横州诗人吴必启到那里访友,正好是荔熟时节傍晚时分,他触景生情地描述了大芦的景象:“宅绕青溪耸秀峰,松林鹤友晚烟笼。小楼掩路斜阳外,半亩方塘荔映红。”虽然斯人已逝,但而今大芦风光依然。村民在湖堤绿荫间迂回往来,犹如画中之人,煞是令人倾慕。

由劳宏道于清朝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栽种在三达堂古宅前西側的两棵香樟树以及位于村后的以北斗七星布局的七棵大毕木,是大芦古宅以外又一道耀眼的风景,这些参天的古树都见证了大芦古宅的辉煌和变迁!就象记载着大芦历史的一本本古书,正向我们无声地倾诉着古宅中漫长的历史;想当初,大芦古宅中人,种植这几棵樟树和毕木,除了以毕木来弥补“背后靠山”不足以外,其中还隐含了一种“笔(毕木)墨(村前池塘)文章(樟树)”的地理文化环境。如今,这些古树大的要十几个、小的要五六个成年人才能合抱,但其仍然长得枝繁叶茂,生机盎然,且庄严肃穆,令人起敬。

富于传奇的古人

数百年的历史,大芦村涌现了许多历史名人,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明朝的劳炫和劳自慧。

劳炫,在大芦劳氏中官当得最大,进入了朝庭,做了明朝的“兵部方司主政”

劳自慧,世称“十三太”,是明末时期大芦村的一名大财主,曾被朝庭封以“候补五城兵马司吏目”的官衔。十三太的故事很多,并且在本地流传很广,所以在大芦村只要谈起十三太可谓老少皆知。

相传,在夏季的一天,十三太乘坐着凉轿到东圩(即灵山县城)趁圩(注:灵山方言,即赶集)。路上,由于两边的荆棘生长得郁郁葱葱,非常茂盛,几乎要把大路覆盖住,长长的带刺荆条不时钩住了轿上的十三太。十三太一气之下,从袋里抓出一把把铜钱,一路的往路边的簕棚荆棘中撒去,赶圩的人们见状,纷纷抢着捡拾草丛、荆棘中的铜钱,附近的人们有的还回家找来草勾、柴刀,砍掉簕棚荆棘以掏其中的铜钱。这样一来,当十三太赶圩归来时,原来道路两边茂盛的簕棚荆棘几乎已经被人们清理干净,道路变得宽阔了许多。

也许是觉得自己是一方大财主的缘故,传说十三太非常固执、好胜并且从不服输。一次,十三太乘轿赶圩,刚到县城东郊,一个熟人见了,打招呼道:“十三太,今日来趁圩啊?”十三太马上对两个轿夫说:“回去!不能让他猜中!”可怜两个轿夫,扛着主人走了十几里路,满头大汗,水还没喝上一口,又不得不折往回走。第二天,在头天里被累得半死的两个轿夫担心会重复“昨天的故事”,因此,早上扛着十三太刚出到大门时,一个轿夫问:“十三太,今天不会象昨天一样(只坐轿不趁圩)了吧?”十三太说:“好,停下!今天就在此不走了!” 天哪!两个轿夫脸色骤变,原来轿子刚出大门,两个轿夫一个在大门外的顶层台阶,一个在最下级台阶,两人位置落差好几级台阶;后面的轿夫只好用力的往后拉,前面的轿夫则要用力地往后顶,这样才能保住轿子的稳定,这不知要比走平路吃力多少倍!这就是十三太作为一个封建财主跋扈、专横的一面!

在一个冬天的上午,大芦村里寒风彻骨,十三太穿着棉大衣走出户外,看到几个村民正在门外屋橼下烤火取暖并一起聊天。于是走过去与村民一起聊了起来,期间,十三太与大家打了个赌,“你们说,今天有没有人愿意跳到面前大水塘里洗身(即洗澡)?”村民们说:“大冷天的,谁肯下水!”“你们等着看!”十三太转身回屋,用簸箕捧着一撮铜钱,当众筛了几下,说“不要了!”然后撒到水塘里。一些不知情的村民见状,纷纷脱衣跳进水塘,打捞起钱币来。

据劳氏族谱记载:当年黄河水灾泛滥,十三太竟倾尽了所有的家产——十八万箩稻谷,支援北方抗洪救灾,为朝庭为天子分了忧解了难,最后终被皇帝册封为“候补五城兵马司吏目”。虽然这一“候补”最终一直未能获得“转正”,有些遗憾;但是,十三太终究成为了本地历史上一位著名的纳资官(注:“纳资官”是我国历史上一种出仕途径,即由于公开向国家捐赠了巨额资产而被封予或授予的官职),而被人们所称颂,而被写进了历史,并为大芦历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