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魔天使吃的食物都是什么(恶魔的天使面除了有害)(1)

作者:Tsai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小酌怡情,大饮伤身”一直是大家对饮酒的基本认知,但近来研究发现,酒精被认为于健康完全无益。2018年Lancet发表的一项1990至2016年间195个国家饮酒情况调查显示,饮酒直接导致了280万人死亡,是全球第七大致死和致残因素,占中青年男性死亡人数的12.2%。那么,酒精对人体而言,真的只有害处?本文旨在挖掘酒精对神经科相关疾病诊断和治疗上的作用。

酒精的体内代谢过程

在饮酒后,机体通过口腔黏膜、胃、小肠吸收,主要经过肝脏代谢,将乙醇转变为乙醛,再转变为乙酸,最后代谢为CO2和H2O排出体外(图1)。

恶魔天使吃的食物都是什么(恶魔的天使面除了有害)(2)

图1 体内酒精代谢过程

在此过程中,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对代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表1),乙醛脱氢酶在此环节中作用重大,喝酒“红脸”、双硫仑样反应均与之密切相关。

恶魔天使吃的食物都是什么(恶魔的天使面除了有害)(3)

酒精对药物动力学影响

(1)诱导药物代谢:酒精是肝药酶诱导剂,可促进药物代谢,引起苯妥英钠等药物浓度降低,导致癫痫控制不佳。

(2)药物抑制酒精代谢:药物可抑制酒精代谢,如头孢菌素、甲硝唑、拉氧头孢、异烟肼、磺胺类药物、异丙嗪、氯丙嗪等均可抑制乙醛脱氢酶,引起双硫仓样反应。

(3)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相互作用: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苯巴比妥、地西泮、氯丙嗪、扑尔敏、三环类抗抑郁药等有协调作用,加重中枢抑制。

(4)其他:酒精可加重解热镇痛药的胃肠道、泌尿系统等的反应;具有扩血管、抑制交感神经、降低心肌收缩力的作用,与扩血管药、降压药同用时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等情况;可降低血钾;诱导癌变。

酒精对中枢神经作用

酒精随血液进入中枢后,对神经系统的递质和受体活性产生影响。

(1)谷氨酸(Glu)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氨基酸,可作用于神经元突触后膜NMDA受体产生兴奋作用,酒精是NMDA受体的非竞争性拮抗剂,可抑制兴奋输出。

(2)γ-氨基丁酸(GABA)是神经系统抑制性递质,酒精可激活GABA受体,引起GABA含量升高,引起神经系统兴奋性下降。

(3)5羟色胺(5-HT)与心血管活动、觉醒睡眠周期、痛觉、精神情感活动等有关。而究酒精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乙醛脱氢酶可抑制催化5-HT的酶的活性,使其降解减少,浓度增加。此外,酒精可影响5-HT受体活性,引起相关精神症状。

(4)多巴胺(DA)在大脑情感思维、运动和内分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乙醛可使DA含量升高,此外,酒精主要作用于D2受体,产生拮抗作用。

(5)内源性阿片肽(EOP)在神经系统分布广泛,对血压心率、痛觉、呼吸、内分泌等方面具有影响。酒精能改变体内EOP基因的表达,使其含量发生变化。急性酒精中毒可使EOP合成与释放增加,慢性饮酒造成EOP活性下降。

酒精对神经系统疾病的“益处”

酒精可通过影响不同受体对神经系统产生不同作用,酒精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如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酒精性痴呆、小脑变性等不胜枚举,似乎酒精就被定义为一种对神经系统“有害”的物质。但根据其药理特性,在某些方面也可帮助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特发性震颤

特发性震颤,也称为原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在运动障碍性疾病中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上肢或头部4~16Hz的姿势性和运动性震颤,有时可累及下肢、躯干、舌等部位,在注意力集中、精神紧张、疲劳、饥饿时加重。其诊断主要依赖临床表现,国际帕金森和运动障碍学会特别工作组制定了ET的诊断标准:

➤ 由双上肢运动性(动力和姿势)震颤形成的孤立性震颤,无其他运动异常

➤ 持续至少三年

➤ 在其他位置(如头部、声部或下肢)有或没有震颤

➤ 没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如肌张力障碍、共济失调或帕金森病

ET为一种相对良性疾病,轻症患者无需治疗。症状严重时可予口服药物和注射A型肉毒素治疗,口服药物包括普萘洛尔、阿罗洛尔和加巴喷丁、托吡酯等;对于震颤严重、药物反应不佳或副作用明显的患者可予丘脑切开术、脑深部电刺激等手术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饮酒可以改善ET症状——主要改善震颤的幅度,对震颤频率无明显影响,可能与酒精与脑组织中GABA受体的作用有关。患者在就诊时常主诉饮酒后症状缓解,或在行饮酒试验后症状改善可支持ET诊断。目前研究表明,血液酒精浓度和震颤的改善没有明显的相关性,饮酒的类别和量也无统一标准。震颤一般在饮酒后10分钟左右缓解,69-90分钟后作用减弱,3小时左右效果消失。但有研究表明,酒精对于ET的治疗效果短暂,可在饮酒3小时后和第二天造成出现症状复发。因此,并不建议将饮酒作为ET的治疗手段。

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

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persistent postural perception dizziness,PPPD)是一种慢性前庭功能障碍性疾病,在临床较为常见,是中老年慢性头晕的主要原因之一。PPPD的致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可能是前庭触发疾病加人格特征或已经存在的焦虑,产生前庭功能改变。

PPPD既往被称为“恐惧性姿势性眩晕”,临床特点包括“在体育活动或更复杂的平衡条件下,或少量饮酒后症状改善,休息后或是简单平衡条件下症状再现”。当时PPPD被认为是一种躯体形式障碍,随着研究进展,目前认为它是一种器质疾病。

2017年,巴拉尼协会发布PPPD诊断标准:

1. 在3个月或以上的大部分天数内,出现头晕或不稳或非旋转性眩晕中的一种或多种:

①每次发作症状持续数小时,程度可逐渐加重及逐渐减轻;

②不需要症状在一整天内连续存在。

2. 每次持续性症状出现无特异触发因素,但下列3种因素可使其加重:

①直立姿势;

②无论何种方向及位置的主动或被动运动;

③暴露于移动的视觉刺激或复杂的视觉环境。

3. 这种失调由引起眩晕、不稳、头晕或平衡失调的下列疾病引起:急性、发作性或慢性前庭综合征,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或内科疾病或心理性焦虑。

①当触发疾病为急性或发作性疾病时,症状出现形式与诊断标准1叙述一致。当触发疾病已经缓解后,症状首先间歇出现,以后固定成持续性病程;

②当触发疾病为慢性综合征时,症状开始缓慢出现然后逐渐加重。

4. 症状引起显著的焦虑或功能障碍。

5. 症状不能由其他疾病或失调解释。

PPPD的治疗主要包括前庭功能锻炼、药物治疗(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和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和行为认知疗法。早期治疗能帮助患者得到长期获益。

认知障碍

有研究表明,适量饮酒或少量饮酒(男性≤2次/天,女性≤1次/天)可降低老年人(≥65岁)痴呆和认知障碍风险,对青年人认知功能无明显影响,但大量饮酒(>3-4次/天)则对认知功能障碍无益。FDA将“适量饮酒”定义为:女性每天饮酒量<1个标准杯,男性饮酒量<2个标准杯。在美国,一个标准杯相当于12盎司普通啤酒、5盎司12度酒以及1.5盎司蒸馏烈酒。

其作用机制可能为,酒精可通过对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的“预处理”——使热休克蛋白和其他细胞促生存机制如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蛋白激酶Cepsilon和粘着斑激酶上调,形成“保护”作用。

心血管疾病

既往有研究 表明,适度饮酒可减少各类炎性标记物,包括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白细胞和血浆粘滞度等,具有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抗炎作用,改善胆固醇状况、血小板凝血功能及胰岛素敏感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心脑血管保护作用。但随着近来研究的开展,酒精对心脑血管病的利弊较有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来明确。

总结

酒精对人体影响复杂,且个体异质性明显,就神经系统而言,酒精对不同大脑递质和受体的作用可产生不同表现效果。总体而言,酒精对人体的作用过大于功,但也有助于相关疾病的诊断和鉴别。就如鸦片一般,用在恰当的地方是神药,用得不好了就荼毒生灵。

参考文献:

[1] Alcohol use and burden for 195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1990-2016: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6[J]. The Lancet, 2018.

[2]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 原发性震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9, 42(8).

[3] Bhatia KP, Bain P, Bajaj N, Elble RJ,Hallett M, Louis ED, et al. Consensus Statement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tremors, from the task force on tremor of the International Parkinson and MovementDisorder Society. Movement disorders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MovementDisorder Society 2017.

[4] 丁韶洸, 卢伟. 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J].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7, 15(1):122-126.

[5] Dieterich M , Staab J P . Functional dizziness[J]. Current Opinion in Neurology, 2017, 30(1):107-113.

[6] Staab J P, Eckhardt-Henn A, Horii A, et al.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persistent postural-perceptual dizziness (PPPD): Consensus document of the committee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Vestibular Disorders of the Bà rà ny Society[J]. J Vestib Res, 2017, 27(2014):1-18.

[7] Edward N , Michael C . Moderate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cognitive risk[J].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and Treatment, 2011:4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