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传承至今,依靠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积累,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在传承过程中离不开的就是文字,它将人类的思想与智慧的结晶凝固在纸上。文字自有其存在的实体价值,也有工具价值。

而作为工具的文字不是一成不变的,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变化了无数次才演化成如今的样子,并且会在日后的无尽岁月里继续变化着。这些变化有些是自然而然的,有些是人们刻意插手的结果。就像汉字改革的历史上,出现过奇葩的二简字改革。

关于汉字的小知识大全(一次啼笑皆非的失败的汉字改革)(1)

奇葩的二简字

中国的文字,从甲骨文到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大概经历了七个大阶段,称为“汉字七体”,除此之外还有若干其他的字体。整个演化趋势是从复杂向简化过渡的,比如西周时期的大篆,就是金文的形体逐渐线条化,笔画匀称齐整,而小篆又是在大篆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整理。

而隶书是从民间开始流行,因为小篆哪怕是经过了简化,但依然难以书写,百姓自发的开始进一步改变字体,便于书写。所以汉字的整体变化趋势就是简易的方向。

在红军时期,领导人就十分重视教育,致力于让每个红军战士都能够脱盲,能够识字写字。在新中国成立后,领导人更是如此,而教育的第一步是先要识字。可汉字尽管经历过新文化运动,但依然较难识记。

1949年10月,中央组织成立了中国文字改革协会。1956年,国务院出台《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出台《简化总字表》,于是一简字出现,并沿用至今。历经5年,文字的改革工作迈出了第一步。

关于汉字的小知识大全(一次啼笑皆非的失败的汉字改革)(2)

配合着其他教育政策,中国的文盲率迅速下降,1965年,大概只有30%的文盲率,而在新中国刚刚成立时大概有80%。

当然文盲率下降的如此之快,并非只是因为文字改革的原因,也是因为推广拼音,这一举措极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再配合上简化后易懂易记的简体字,识字就没那么困难了。

在一简字取得极大成果后,国家试图再接再厉,1977年5月, 文改会出台了《第二次汉字简化字(草案)》,被简称为“二简字”,同年12月20日,国家级报纸《人民日报》发表该草案。

次年7月,中宣部通知各大报刊及出版社停止使用二简字,1986年,国务院批复国家语委《关于废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和纠正社会用字混乱形象的请示》,于是,二简字改革宣告终结。

关于汉字的小知识大全(一次啼笑皆非的失败的汉字改革)(3)

而二简字之所以落得个如此下场,就得从他开始的原因上下手。

1964年,一简字开始,但是两年后十年动荡拉开序幕,而在这一阶段,群众自发简化的汉字开始涌现,表示着二简字已经开始在群众中流行。1972年,郭沫若先生敏锐的发现了这一现象,在《红旗》上发表《怎样看待群众中新流行的简化字》。

1975年文改会第一次提出《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到此还一切正常,而到了十年动荡结束,某架飞机坠落之后,全新的领导班子希望能有新气象来表示国家脱离了泥潭,又走上正轨。于是二简字方案在这种背景下仓促登台。

关于汉字的小知识大全(一次啼笑皆非的失败的汉字改革)(4)

但是仓促的代价就是这份方案既没有经过文改会的全体讨论,又没有听取群众意见,而文字就是要给广大百姓用的,背离了群众路线的方案不会成为一个好方案。

所以二简字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就推向了社会。过度追求简单化的后果反倒造成了复杂化,严重影响了人民的交流。就像“蛋”变成了“旦”,“圆”简化成了“元”,那“元旦”到底是一个合家欢庆的节日,还是一只母鸡产下的形状圆润的蛋?类似的影响还有很多。

二简字不仅没有起到简化的目的,方便百姓的日常使用,反而造成了社会的混乱。

关于汉字的小知识大全(一次啼笑皆非的失败的汉字改革)(5)

这份闭门造车的方案遭到了社会的严重批评,1978年3月,王力、周有光等人在政协会议和全国人大上提出废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的提案,次月,教育部撤回在教科书上试用二简字的决定,再往后就是前文提到的二简字被废止的过程。

二简字只在意了文字的工具价值,简化手段粗暴,忽视了文字自身存在的实体价值,破坏了汉字在漫长时间中积累下的表意文字的性质和与社会相契合的内涵,这次啼笑皆非的失败的汉字改革,应当让我们警醒,任何涉及社会的改革都应该谨慎,绝不能想当然。

关于汉字的小知识大全(一次啼笑皆非的失败的汉字改革)(6)

王力

简化汉字是否必要

中国目前还流行着两种汉字,简体字与繁体字 ,一种在大陆,一种在港台。就像咸豆腐脑与甜豆腐脑之争,两方人都在维护自己所使用的文字。大陆觉得港台使用落后的文字,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港台觉得简体字多此一举、舍本忘宗。所以汉字的简化到底有没有必要呢?

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并不是说存在就是正确,而是说事物能存在至今,背后有其客观原因。而简体字——无论是第一次简化还是第二次简化——也都有其原因。

新中国需要快速普及基础文化,文字作为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一定要有效率性,可繁体字实在是难学。复杂的笔画导致各个相似字体之间难以区分,而且不利于书写,于是简体字的需求应运而生。不要说官方推行的简化字,民间自发进行的文字简化、异化也从未停止。

关于汉字的小知识大全(一次啼笑皆非的失败的汉字改革)(7)

尤其是在互联网上,饭圈内那套独特的用语和奇怪的缩写,不也是对文字工具性的变化,还有更早前的火星文,里面有些是生僻字,有些是繁体字,更多的是生造字,但它还是在一定程度与时间内流行起来了。文字永远都在不断变化,就如同生命也在不断演化。

人们随着社会的新新气象,产生新的需求与表达欲,那就会不断创造新的文字形式与文字内涵,这里面的大部分都被时光筛去,但也有一部分会留存下来,也许某一天就会变成正式的用法。就像经典的中式英文:“Long time no see.”如今不也被英国所熟识使用。

一场文字改革运动,被全社会所接受,足以说明这是成功的,尽管有些字的改变不尽如人意,但是瑕不掩瑜,人们喜欢着简体字,假如让他们去使用繁复的繁体字,恐怕倒是不愿意了。

文字对一般人来说,就只是一个交流的工具,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其工具价值便足够,以历史文化意义来阻碍文字的变化实为不明智。当然,也不能像二简字那样不顾实际,自以为能够更有效率地发挥文字的交流能力,但结果造成了最大的不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