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过令人绝望的电影吗?
或许《投名状》是一出这样的电影,所有的盼望都被堵住,一切的良善都被践踏,真是极度悲观的故事。
纳投名状,结兄弟谊,死生相托,吉凶相救,福祸相依,患难相依。
外人乱我兄弟者,视投名状,必杀之!兄弟乱我兄弟者,视投名状,必杀之!
熟悉陈可辛导演作品的人,一定会记得《甜蜜蜜》、《三更》、《如果·爱》,分别让张曼玉、黎明、周迅拿下影后或影帝的奖座,从此就以为他是一个擅长拍摄文艺题材的电影创作者。但在《投名状》中,他却集合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三位男星,转而拍起战争史诗题材。
陈可辛最早计划重拍电影《刺马》,其后不断重修原始情节,甚至更换了主要角色名号,才重为电影定名“投名状”。
“投名状”典出《水浒》,同样指涉兄弟情谊,然陈可辛于各样媒体访谈中不断强调,纵使含括浩大的战争场面与激情的杀戮,《投名状》既不拥护传统的“忠义”价值,更不歌颂阳刚的男性情谊。
相反地,此片充满对“情义”道德的破解,也呈现男性脆弱、难堪的一面。
再加上中国电影市场方兴未艾之时,当中国第五代导演如张艺谋、陈凯歌相继转战中式古装巨片市场,旅美华裔导演如李安亦重新挑战武侠类型制作。
陈可辛说,他的古装戏若与他人有异,关键在于走“实”不走“虚”。
《投名状》片有武打、没轻功,有军事排场、没有壮丽讴歌,拿清末太平军起义为背景,陈可辛的故事从鄙视贫穷开始,以政治现实告终。
他描绘乱世枭雄庞青云透过征战崛起,从其解放贫农的理想,一路追踪到其为谋功利贱取人命的算计,台子上是忠义背叛、人心骤变、情义矛盾的通俗情节,台子下,各幕战事、刺杀操演则暴露暴力之为一切人事运转的基底,不论名目是生存、正义、远大信仰或个人名利,人的谋划没有不以血腥或牺牲为代价。
穿戴古装假面的《投名状》其实说的是现代的故事,其呈现于是更引人深思。
《投名状》本质上还是一部文艺片,一部有大场面的文艺片。
所以你该怎样定义这部影片?其实就像金城武说的“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部三角恋的悲惨爱情片”。
将历史故事与电影剧本相结合,一直是受市场欢迎的片种,因为一来可以吸引到观众,二来也可以唤起观众对这个时期历史事件的关注程度。
《投名状》的故事设定在清朝中叶,也就是1840年代到1875年代之间,这时正是清朝从辉煌的黄金岁月,开始急转直下的分水岭关键时刻。
《投名状》的背景就是设定在这个年代,陈可辛巧妙将这段历史故事与电影剧情结合,呈现出一种大时代乱世英雄的纷争。
《投名状》吸引观众的地方,是我们以往古装片都太过“风格化”。
你看胡金铨导演的电影都写意、浪漫居多,写实的很少。
但是以往观众看的有很多古装片,但看不到人民群众真正的生活。于是这个时候观众就希望能拍个写实的,但又能让现代人得以认同或追求里头的精神。
中国的文学或电影创作总是过于二分法——非黑即白、道德分明。
但我们知道现实不可能是那么一回事,“太平之乱”造成中国四分之一人口丧生,那时候应该会有怎样的道德?我们应该面对人性的缺点。
所以你会看到陈可辛的《投名状》里:没有演员飞檐走壁、没有人穿华服,你会看到他们的脸脏脏的,盔甲也是脏兮兮的……
面对人性的缺点,要写实才能诚实。
男人嚎啕大哭是不好看的,但又十分感动人,是很矛盾的东西。在电影开始的几场戏里,李连杰饰演的庞青云已经有过一次大哭,结尾的哭便选择其他的方式呈现。
但在影片结局,庞青云听见莲生已死,把毛巾放在脸上,脸遮住了,却连手的戏都有,看不见的哭反而更感动。
跟刘德华熟、与刘拍过戏的人,会觉得刘的演出其实是这部片最大的惊喜。
大家都知道华仔的演技好,要改变他的固定形象是很困难的。
陈可辛曾问过华仔“你为什么能演得那么得心应手?为什么本质那么精明的一个人,能把自己弄得像角色那么粗枝大叶又鲁莽,谁要害他、谁要杀他都不知道?”
刘德华说,因他这回没有演主角的压力,这出戏,不管他给分配到的是主角还是配角,他决定用配角的方式去演,等于是完全豁出去了。
《投名状》的故事创作原型,是1973年的经典香港电影《刺马》改编而成,本片的导演张彻是现代华语武侠电影的始祖,剧本是由倪匡所编写,并由当时的武侠电影巨星狄龙主演。
“刺马案”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两江总督马新贻在公众地方,被刺客张文祥刺杀,动机至今仍然未明。张彻取了坊间纷传之一说,在电影中,把马新贻描写成“升官发财,杀友抢嫂”的无耻之徒,结果死于另一结拜兄弟之刀下。
《刺马》则以“刺马案”为蓝本改编而成,狄龙饰演的马新贻与另外两个想要为国家效力的人结为兄弟,但是在乱世平定之后,马新贻背叛了当初的梦想,出卖了另外一位结义兄弟黄纵后,最后也酿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事件。
《投名状》虽然增加了太平天国的历史背景,但是故事基本上跟《刺马》大同小异,不同的是陈可辛增加了三人结义兄弟的人性描写,也可以说是对张彻导演《刺马》一片的致意。
“投名状”是兄弟结拜之誓约;但本片的英文名“The Warlords”则意味着导演的野心不止于个人层面的恩怨情仇。
陈可辛把《投名状》提升到政治的层次。
当个人理想要面对权力,为社稷贡献的理想却一步一步扭曲,人性沉沦,毫无出路。庞青云满有理想,希望平定内乱后在官场更上层楼,以权力服务于良善,让百姓过好生活。
赵二虎相对于他,是目光狭窄的,不论多擅战多有义气,也止于一个山寨王的视野。两兄弟的冲突就建立于此:一个为了远大的理想,有时不择手段,背信弃义,滥杀降兵;另一个执着于信义,甚至不惜违反军纪。
“两个只能活一个”是迟早的事。终于,执着信义的赵二虎被其他高官视为障碍,逼庞青云把他除掉。
这样,陈可辛赋予了庞青云更高深的色彩——他不是为了“勾义嫂”而杀人,而是为了理想而杀人!他背弃结义之约,是为了更高的“理想之约”!但最后,杀死庞青云的却不是刺客姜午阳,而是清廷的刺客,在他背后放冷枪。为什么?因为庞青云还有一丝政治理想,在官场里却是阻手阻脚……
于是,《投名状》之结义和复仇的理直气壮。
这些传统中国文化意识,都不重要,甚至不是反讽的焦点,却只是工具,像一口发霉的旧木箱,观众踏上去,就见到更高处,官场之丑恶,生活之绝望,人性之黑暗,尽收眼底。
那个时代就是活地狱,没有出路,没有理想,没有兄弟,没有信义。“兄弟”都源于同一个父,但那时只有“母权”而没有“父权”,所以信义、友爱和盼望都没有了。
“投名状”是协议,是约定,须以血为祭。异姓兄弟三人结拜,以外人的血为祭;庞青云升官,政治上的妥协也是约定,就以兄弟的血为祭,但也都被践踏和嘲弄。
戏中只有一个角色,太平军苏州城守将,愿以自己的血为祭。相对于只会牺牲别人的庞青云,最终一无所有,社稷也无从建设。
纵观陈可辛之前的作品,即使佳评如潮、为当年97大限而拍的《甜蜜蜜》;或者首部进军好莱坞却失利的《情有千千结》;转型诡异奇情的《三更》;甚或歌声压过人声、歌唱胜过演技的《如果·爱》。
本以为这是个“情意绵绵”的导演,但《投名状》却让人看得热血沸腾,它让人看到了无穷的希望,尤其挥洒两军对峙时的屏息以待、贴身肉搏时的血肉横飞、枪炮弓箭齐发时的血脉贲张,所有的场面调度看不出是一位所谓以文艺小品闻名的导演之作。
如果说1995年的《勇敢的心》都能让反犹太且即将过气的梅尔·吉布森捧回奥斯卡最佳影片并拱上最佳导演的宝座,那么陈可辛的《投名状》没有理由无法循此路线在华人市场发光,更重要的是,请记得,这部华语片没有好莱坞大片厂傲人的银弹攻势,却拍出可媲美好莱坞电影的气势。
庞青云即将就任的“两江总督”是战略要地,也是民脂民膏最丰盛的地区,是湘军(曾国籓一派)垂涎已久的地盘。
而南京城又是洪秀全的大本营,慈禧太后竟然空降庞青云这个不属任何派系的新锐将军赴任两江总督,摆明了就是要给势力太过嚣张的湘军难看,也要庞青云好好彻查传说中洪秀全遗留在南京城的“天王宝藏”。
可想而知,对湘军而言,庞青云这个眼中钉不拔之而不快!所以那名暗杀者大部分可能来自湘军,但如果慈禧太后知道是湘军作乱,暗杀自己派去的新官,势必下令京城的军队前往镇压,如此一来,南京城必定战火再起,搞不好这湘军与皇军之争会蔓延全国。
为了顾全千万苍生,庞青云要姜午阳俯首认罪,背负“刺杀两江总督”的不赦罪。姜午阳在最后一刻明白了,他终于了解“投名状”的深意,这是一种勇气、义气、与为国为民的牺牲。
“大哥是对的”到片尾他都没有再喊出这句话,因为他不需要再藉由这句话来麻醉自己,他已经打从心底认定了这句话。
简单来说,“投名状”就是整个悲剧的中心。
有观众觉得,在《投名状》里头,庞青云和徐静蕾饰演的莲心相遇,关系本就存在有一定的符号。
莲心是一个想要逃离自己、也可以说是贪慕虚荣、小资、不满现实、在现代来说就是嫁错人的女人;她十八岁就嫁错了人,到二十几、三十岁才发觉自己很不快乐。
她在路上跑的时候,突然碰到一个穿将军服的人,这个符号等同今日的大明星,是常人一辈子难能遇到的,而这个人却倒在她怀里哭,基本上,这已够成就一个爱情的着力点,不须更多描述了。
至于庞青云,他战败了从死去的弟兄当中爬出来,宣称自己已经死了,遭遇那么大的挫折再没有任何大男人的尊严,能在一个女人面前稀里哗啦地哭,也就是认定这个女人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处理“性”便是破坏意境了。
在这一点来看,陈可辛是很高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