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刘子琪

爱因斯坦曾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成功从来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所有能成功的人,一定都在背后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和汗水。

在这美好的时光里努力奋斗,青春才会激荡出更加精彩的人生!

闷热的办公室,灰蒙蒙的灯光包围着白色桌子,桌前坐着一个穿着很时尚的少年。

由于我们比较熟悉,也早早地预约了时间,便这次专访省却了很多寒暄。

“林老师,我们开始吧!”我习惯了这么称呼他。

他上一秒还在说笑,下一秒便能迅速整理好表情,回眸间,少年的眼眸,明亮而清澈,恰如熠熠生辉的星辰。

那张漂亮而立体的窄脸,轻笑一声,说“好”

这个20出头的少年就是我今天采访的对象。

他特立独行,在多重身份间游走自如。在采访过程中聊到自己的热爱与专业时滔滔不绝。他心中有火,眼中有光。心中的火,带着热烈和真诚,眼中的光,带着明媚与自信!

林疯狂时期的高光表现(专访林洂天赋决定上限)(1)

比应之问:

林老师你好,有人说会讲故事的人一定是个有故事的人,也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你选择编剧这个行业是什么影响了你,让你选择了这个行业,可以给我们分享下你的经历吗?

林洂:

其实我选择做一个编剧,是我本身对写作这件事情是有天赋的,在很早的时候,我就发现了我自己有这样的天赋, 而且我可以在这个行业里面去发展,对我来说,我觉得是很幸运的一件事。

从小的时候开始,学校或社会会组织一些作文比赛,我都会去参加,到了上大学的时候,我就选择了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我从小就非常喜欢看书,看电影,直到现在我已经看过2000多本书和5000多部电影了。看的多了,就有了很多可以借鉴的东西,我就想自己尝试写书,写剧本。

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在2015年的时候,我当时在上海,因为我外婆是信基督教的,我跟她去教堂,那个时候到教堂已经有点晚了,教堂也没有灯,是非常昏暗的, 只有一束光打了进来,我看到所有人都在祷告,那时候我就在想,为什么有些人会把现实寄托给一个虚无缥缈的符号。 其实对于我来说,我是不相信这些东西的,但是在看了很多书之后,慢慢的就开始理解了,有些东西它是超越现实之外的,它是可以反映我们的现实世界和反映我们的生活。那么电影的最终目的就是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赋予人们一个精神自由。也可以说电影就是现实生活的缩影。

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会在一些地方有困惑,比如,如果自己写作的话,我是向谁表达,有什么意义。但在2013年莫言的作品拿了诺贝尔文学奖,我开始看他的书,之后又接触到夏目漱石和一些诗人的作品。 他们使我茅塞顿开,在和语言漫长的相处过程当中,别人写出来的不仅是成功的,而且能够很清晰完整地表达自我,我相信我自己也可以。后来在很多年以后,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我又去了那个教堂。 在远处看着教堂,我开始有了表达的冲动,我会尝试闭起眼睛,试着让周围更深邃一点, 比如空中会浮现一些文字,还有周围的声音及有光亮的地方, 我会想要捕捉它,然后自己去寻找那个恰当的词。

这是我对自己写作的一个确认,我也更坚定自己可以去从事这个行业,也有超出别人的天赋。对我来说,文字的想象力是非常无限的,小说它是有限的,电影画面也是有限的,虽然在我们这个新的时代,影像的传播往往会比文字来得快,但对我来说,不管是话剧还是电影,我还是最喜欢和享受写剧本本身,也会一直坚持,因为这是我热爱的事情。

比应之问:

听了你讲的,我觉得你的经历很神奇,也很佩服你这么年轻就读过那么多书籍,看过那么多电影,同时也为你感到开心,能在很小的时候就发现自己的天赋,找到自己的热爱。那在你创作剧本的过程中最核心推动你创作的,最能触动你创作的是?

林洂:

其实还是生活,第一,电影本身就是为了反映生活,我本身就吸收了很多电影,前辈们又给了我非常多的经验,使我汇聚到了一些精髓,在构思一个事件的时候,我会结合现实和自己的想象去创作,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因为生活、艺术是紧密联系的。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基础,生活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它会用甘甜的泉水滋润你,离开了它,创作就会枯萎。生活是一个大花园,艺术家要像蜜蜂一样到生活花丛里去采蜜,采百花而后成蜜。创新就从这里起步。

比应之问:

是啊,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也是生活的升华。那林老师,你最自豪的作品是什么?为什么?

林洂:

是我《又见奈良》的剧本,《又见奈良》是由贾樟柯、河濑直美监制,吴彦姝、英泽、国村隼和永濑正敏主演,该片讲述二代遗孤小泽(英泽饰)帮助年近八十的老妇人陈惠明(吴彦姝饰),赴奈良寻找曾经收养的日本战后遗孤的故事。

在2020年的时候,这部电影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新动力电影之夜荣誉推荐,同时也入选了东京国际电影节特别展映单元及入围了上海电影节金爵奖并举行了全球首映。

首先我很开心也很感恩可以跟这么庞大且优秀的团队合作。其次能够提名金鸡奖和收获很多好评也让我感到很惊喜。它是一个跨国的产品,基本上是在日本拍的,它体现的第一个是代际关系,第二个是国际关系,第三个是家庭关系。我觉得这三个很重要,也是我一直想去表达的。它也是我第一部长篇电影的剧本作品,所以我觉得这个作品是我最满意的。

比应之问:

我有看过你说的这部作品,我觉得这部影片聚焦的是被忽视的边缘群体。我当时看之前以为这是一部严肃的文艺片,实则不然,故事开始的动画片真的很可爱,虽然不知道是什么风格,但创新总是能令人耳目一新。电影中加入了许多喜剧元素,从陈奶奶的酱牛肉被海关没收到放生螃蟹、在超市里买羊肉到中国人的家里都有锅,细节伏笔在笑料里,这种表达方式我真的很喜欢。

林老师,你会对自己作品中的人物寄予一种什么样的期望呢,这些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或者现实生活中的一个走向,创作中会有挣扎吗?是应该给予观众希望多一些,还是深刻震撼多一些?

林洂:

其实我写的剧本结局基本上都不太圆满,人物也好,故事也好,多少都会留有遗憾,这也是我写作的习惯,但我不是故意这样去做的,因为我觉得这样对我来说,我的作品会更深刻一些。编剧真的是一个造梦的过程,每个人物的设定都有人物合理的逻辑,虽然很多时候大家都喜欢一个温暖的结尾,中国人也往往都喜欢大团圆的结局,我认为可能很圆满的结局,它可能并不是一个最好的结果。因为,当你笔下的人物在你的心中活了之后,他们的命运也不是编剧能够完全把握的,你要尊重你笔下人物的生活的逻辑,要真实地再现生活中甲乙丙丁的命运。这样的结局就是这个人物本身命运的必然走向。通过这个故事大家可以看到更多生活本身的东西。我希望我自己的人物,即使碰到了磨难挫折,但还是对生活抱有希望的。

我需要让大家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在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去解决,还是再很努力的生存啊!我希望说不管是镜头还是人们的关注,可以更多的去关注一些边缘的人物,他们都是普通人,也是现实中的你我他。我想要给观众传递一种概念:所有故事里的人物遇到的事情,我们都有可能遇到,但是,我希望大家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能保有希望的去生活,保持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坎坷。不要用理想去考察生活,不要把事情想得太圆满,你的过去不值得拖累你的现在,你的未来也不值得牺牲你的现在,活好当下才会有更好的未来。

比应之问:

林老师,国内新生代的编剧或者资深编剧你有特别欣赏的吗,你觉得他们都有什么特质?有你喜欢的作品吗?

林洂:

我非常喜欢李樯和芦苇,李樯是《黄金时代》的编剧,芦苇是《霸王别姬》的编剧。其实我觉得在现在我们整个国家来讲,是不缺好的导演和演员的,但是缺好的编剧,因为要在有限的空间内把故事讲好,我觉得这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一直很相信一句话:“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做东方的骨架,讲好我们中国的故事”。

有很多电影都是改编于比较老的小说,像《满城尽带黄金甲》是改编自曹禺的《雷雨》,包括在国外也是有这种案例,像很多人改编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等。我认为经典的作品它是可以超越时间限制的,所以我觉得现在很重要的一个特质就是创新和传承,他们做的很优秀的地方你要怎样把它放到现在的社会。我觉得能把这个放到现代社会去表达是很重要的。我想一部好的剧本,一个好的编剧,他是有这个能力的。

其实在我们专业的领域里面,做编剧最难的是三点,第一点是故事价值的转换;第二点是人物的通感;第三点是陌生化。就陌生化而言, 其实我们看电影时看到的所有画面,它不是基于编剧创作的故事,而是基于人们自己的一些经验。我打个比方,像小时候你看一些作品,你不懂他表达的意思,是因为你根本没有经历过。但一旦你经历过这件事情,我即使放一两个片段,你就会立马知道这个人物在做什么。接下来他要干什么。陌生化就是说我们要怎么样突破我们的经验。 也就是让观众观看时觉得意想不到,猜不到故事结尾,这个是比较难的。

国产片中,近几年有蛮多我很喜欢的作品,像《爱情神话》、《地久天长》、《春江水暖》、《野马分鬃》我都很喜欢,《雄狮少年》也给我很大的惊喜,这几部都很有我们中国的特色,不仅表达了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都是制作精良、格调高雅的佳作。

比应之问:

你最近有在写什么作品吗?在未来的创作上你会聚焦在哪类人物群体上?

林洂:

最近暂时没有,但是我前段时间刚完成一个作品,它是一部温情喜剧片,也是我第一次尝试写喜剧。有人觉得电影没有好坏之分,但我觉得电影是有好坏之分的,这是毋庸置疑的。 为什么呢?

因为首先在电影的成产和制作方面,会分粗制滥造和精工细作,如果否定了这点,就等于否定了一个行业的标杆。第二点就是一个电影的剧本,在创作的故事性和演绎的技术性方面也会有高下之分,如果你否定了这点,你可能就否定了电影学科。其实这个高下之分是在于一个创作者对生活时代的抒发和表达。 每个创作者内心的敏锐度有深有浅,生活的格局也有大有小, 包括他的视野、角度、预见性和渗透性都是有境界之分的,那他们反映在电影当中,包括反应在任何的艺术作品当中,它都是有高下之分的。

但是每一部电影都能收获到它自己的群体,因为总有些人跟你的境遇是相似或者一样的,他们会懂你想要表达的东西。但是对于我来讲,我写作品的时候,会更大的范围去概括更多的人群,因为其实艺术作品最令人感动到的地方是它的神,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模糊的意味引导,而不是他的形,这个形是什么?是精确的逻辑表达。比如说我们分析一部文学作品,我们会分析作者的生平和他想要表达的情感,如思乡之愁或者思念爱人…… 不管是电影作品还是画作,大多数情况下它们是比较模糊的意味,不会说非常精确的在描述一件事情,所以对我来说,在我接下来作品中这是我需要把控的地方。

很多东西,只要你敢去想,只要你敢去做,你敢跨出那一步,梦想离你就会很近。

请相信,你的未来有无限可能,有一天,你必将大鹏展翅,扶摇万里。到那时,伸手可揽月,乘云可登天

愿少年在征途后,回眸时,眼有星辰大海,胸有丘壑万千,心有繁花似锦。

谢谢你,林老师

给予我宝贵的时间接受我的采访

谢谢!

2022年3月26日上午

【下期预告】

廿载光影织芳华,和风咏诵青春歌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平凡人的奋斗史,一位记忆法传播人的追梦史,

是一曲梦想与激情、希望与汗水、耕耘与守望,交织演绎的铿锵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