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8日是全国高考日,如今的考试条件与古代科举制度相比,真是有天壤之别。如今全国大部分省份一般考四场,两天内就结束。每场考试不超过两个半小时。而古代乡试是连考三场,每场考试的时间长达三天,在这期间是不允许出考场的。
贡院是原来会试的考场,即开科取士的地方。各地举人来此应试,好象向皇帝贡奉名产,故名贡院。贡院最早始于唐朝。现存有江南贡院、北京贡院、定州贡院、川北道贡院等,其中南京江南贡院作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最为出名。
江南贡院始建于宋乾道四年(1168年),经历代修缮扩建,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清同治年间,仅考试号舍就有20644间,可接纳2万多名考生同时考试,加上附属建筑数百间,占地超过30余万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占地之广居中国各省贡院之冠,创中国古代科举考场之最。
从江南贡院落成直至晚清废除科举为国家输送800余名状元、10万余名进士、上百万名举人,仅明清时期全国就有半数以上官员出自江南贡院,被誉为“中国古代官员的摇篮”,明清两代名人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施耐庵、 翁同和、张骞、陈独秀等皆出自于此,金陵文化之昌盛可以想见。
而北京贡院既是明、清两代的全国会试考场,也是顺天府(北京)乡试的地方。乡试三年一次。在秋天,又叫“秋闱”,为九天,农历八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三场,每场三天。会试也是每三年一次,在春天,故叫“春闱”,也为九天,农历二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三场,每场三天。
明清时期,北京贡院里的监考很严,进贡院大门时,要进行严格的搜身,以防考生的身上藏有“夹带”。所谓“夹带”,即是把考试的答案或提纲藏在身上。如有夹带,则送刑部严办。当考生进入考场的考棚后,就要锁门,称为“锁院贡试”,因贡院的外围四周是用荆棘围圈的。所以又叫“锁棘贡试”。考生每人一间考棚、一盆炭火、一支蜡烛。待试题发下来,明远楼上响起鼓声,应试的举子们就苦思冥想做起八股文来。因当时还没有钟表,就以点香为计时。
古代的贡院非常简陋,里面都是高墙院落,然后分割成一个又一个的小隔断,称为号舍。
号舍是科举考场建筑的主体,密密麻麻的号舍规则地排列成行,每一字号内有的号舍多寡不一,约有50-100余间,都向南排成一条长巷,巷宽只有4尺,这样的巷子类似于胡同,因此又被称为“号筒”、“号巷”。巷口有栅门,并配备了号灯及水缸,每一排号舍的末尾有厕所。每一巷内安排了8-10名号军,每名号军服务6名左右考生,专门为考生送茶水、热饭菜等后勤服务。每排号舍用《千字文》编列,在巷口门楣墙上书写“某字号”,比如“天”、“黄”、“宇”等字字号,类似于我们现在用英文字母,或者阿拉伯数字来编号。号舍里面仅能坐下一个人,前面有个挡板,考生进去后,放下挡板,在里面考试。
号舍究竟有多大呢?明清时期,每间号舍宽三尺,深四尺,后墙高八尺,前檐约高六尺,清代每尺相当于31.1厘米,如此算来,则每个号舍的建筑面积只有1.16平方米。明清时期的每个举人、进士都曾在这样的小空间里苦思冥想、奋笔疾书过,这里是他们人生走向辉煌的起点。
1.16平米的空间,连坐着都不舒服,可是考生们还要在里面睡觉,他们又是怎么做到的呢?这里就必须要感叹古人的智慧了。他们在号舍里面两边的砖墙上离地47厘米高和78厘米高的地方分别留了一道砖托,用于搁号板用,号板由两块木板组成,如果将这两块号板都放在下面那一道砖托里面,合起来能够铺满号舍,就变成了一张床。如果考生需要答题写字,就将靠外面的号板挪到上面的砖托上,里面的号板不动,这样就组成了一套桌椅。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的《王子安》中描写秀才应试时,曾经说“及入号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如秋后之冷蜂。”他把密集狭小的号舍比喻成蜂巢,把应试的考生比喻秋天拥挤入巢的蜜蜂,半个身子在里面,半个身子在后面,脚都露在外面,非常形象逼真。
考生进了号舍后,不考完是不允许出来的。明清乡试的时间是八月初九日第一场,而实际上考生需要在初八那天就要进场,初九凌晨开始考试,初十才能交卷出场,也就是说考生第一场考试需要在里面待上三天两晚,三场考试下来,考生在号舍的时间为九天六夜。在这九天时间内,考生吃住都在“号舍”里,吃喝拉撒都在里面,考完才能出来。即便得了急病也不能出来,所以考场出人命的事儿时有发生。贡院里还发生过有的考生因为不会做考题而自杀的事。
考生们一连几天在狭窄的号舍里考试,晚上只能蜷曲着在两块号板拼成的床上睡觉,和露宿差不多。考生们吃的是考试前带进来的饭菜,最多只能请服务的号军帮着热一下,几天下来,饭菜都会有些变质发馊,但上厕所也是件麻烦事。
考生如果需要小便,在每个号舍里有一只马桶,但是这只马桶只能小便,并且使用后要盖严实,以免气味散出,影响到别人。在号舍巷道外面有专门的茅房,茅房是可以大小便的。
但为了防止考生作弊,除非实在没有办法,不然考官是不允许考生在考试时走出考场的,考生如果需要大便,需要报告监考官,再由专人看管该考生试卷,由监考官派人陪同考生上厕所。但是之后,监考官会在考生试卷上盖上一个黑印,当时学生都把它叫做屎戳子。如果盖了黑印的试卷拿到评卷人手里,评卷人一般也不会多看,因为他们都会觉得晦气。这样,考生基本上就落榜了。所以在考试之前,考生们都会急着上厕所,尽量做到在考试时不上厕所。
北京贡院的“锁院贡试”最怕着火,而着火的事件却经常发生,因此院内有很多大缸盛水以备救火。但杯水车薪,实是虚设。贡院着火的事件很多,如在明正统三年(1438年)的秋试,首试的头一天,就着了大火。最严重的一次,是明天顺七年(1463年),春试的第一天夜晚,考场着火,烧死了九十多个考生。明英宗给死者每人一口棺材,埋葬在朝阳门外的空地,并立碑“天下英才之墓”,人们称为举人冢。贡院屡屡失火,不得不改建,明万历年间,张居正为相时,主要把北京贡院改木板房为以砖瓦结构为主的建筑。使防火性能加强。在清乾隆时期,又把贡院修葺一新,竣工时乾隆还亲自去视察。并作诗,诗句中有:“从今不薄读书人”。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康鹏,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