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红叶书院

致敬李桂芳诗词(学习刘新宗先生诗感悟.)(1)

刘新宗先生画

一 学习刘新宗老师随感诗

李兰芳

致敬李桂芳诗词(学习刘新宗先生诗感悟.)(2)

刘新宗先生画

01 刘新宗先生原诗:

探 梅

崎岖荒草路,野梅在前川。

探梅无远近,爱其清香寒。

梅在哪里?在崎岖荒草路尽头的前川之上?不,在作者的心里。这梅,是客观的前川之上之梅,更是作者心中之梅。“探梅无远近。爱其清香寒”。从这两句可以看出。因为这梅在作者心中,所以说“无远近”,作者不是只爱梅花的美丽,更爱她的风骨,即“清香寒”。短短四句二十字,文字浅显,通俗易懂,但内容深邃,单单写的梅吗?不,是写一种有风骨的知识分子形象。“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是不是气息相通。

致敬李桂芳诗词(学习刘新宗先生诗感悟.)(3)

刘新宗先生画

02 刘新宗先生原诗:

绘画之造型

造型之为造,岂能离自然?

纯从心中出,非呆即狂颠。

造型之为造,活水出心源。

苟无我性情,作画为哪般?

诗画不分家。这首诗讲的是绘画之造型,可是我却觉得句句都说的是写诗的道理。无论写诗还是作画,都要造型(构思),都要自然,不能有生搬硬套的扭曲痕迹。从心里还要有一股清纯之气,有一种亦呆亦癫狂的追求,没有这样一种执着的追求就不能达到艺术的顶峰。另一方面,要有深厚的生活积淀,有自己的风格,是艺术的画廊中独特的“这一个”。如果没有个性,那“作画为哪般?

道理是相通的,写诗岂不是一样,都需要先净化自己,并对艺术有一种近乎疯狂的追求,调动自己丰富的生活积淀和情感积淀,塑造出独一无二的艺术形象,绝不可与人雷同。

致敬李桂芳诗词(学习刘新宗先生诗感悟.)(4)

刘新宗先生画

03 刘新宗先生原诗:

题花卉长卷

昨夜一梦到阆苑,

百花千卉斗奇妍。

花香熏得人技痒,

作画忘却曙鸡唤。

老先生对艺术的追求,正像他自己说的:“非呆即狂颠”,从这首诗里就体现了出来,达到了日思夜梦的地步,“昨夜一梦到阆苑”。“作画忘却曙鸡唤”。对艺术的追求,走火入魔到如此地步,何患而不成!

致敬李桂芳诗词(学习刘新宗先生诗感悟.)(5)

04 刘新宗先生原诗:

读缶翁画

我爱吴缶翁,艺胆超时空。

墨聚金石色,草木皆沉雄。

笔承石鼓意,慷慨思从戎。

款识诗意古,气韵郁葱葱。

05 刘新宗先生原诗:

读石涛《梨花诗》

既知石涛精于画,

又惊苦瓜犹善诗。

“明月梨花浑似水”,

神韵惝恍堪为师。

向古人学习,向前人学习。这是新宗老师诗的另一个侧面。 善于学习,勤于动脑。这两首诗其一是写吴昌硕。(别号缶翁),他是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他与任伯年、赵之谦、虚谷齐名为“清末海派四大家”。小诗寥寥数语就概括出了缶翁画不同凡响的气韵。“艺胆超时空”他创造性地将诗、书、画、印溶冶一炉,真不愧是旧时代最后一位画家,新时代第一位画家。

试问我们读某人的书,或看某人的画,会不会把作者了解得如此透彻?可见新宗老师一板一眼,扎扎实实的治学态度。

读石涛《梨花诗》,也是作者学习探讨之作。短短二十八个字,包括的内容更加丰富。如果没有作者的注释会更费解。第一句明白如话,第二句“苦瓜”作者已作解释:苦瓜,和尚。石涛本为明代王爷之后,清兵入关,两岁即出家为僧。一生艰苦奔波,虽才气横溢,却命运多舛。

作者解释苦瓜,第三句便顺理成章地直引苦瓜诗:“明月梨花浑似水”,梨花清香素雅,形貌俱佳。苦瓜诗之妙,在于写出了梨花的神韵,即“汪洋漫漶,惝恍迷离”。此神韵植根于他一生艰难奔波、惆怅苦恨的精神本源;又蕴含着他对宇宙和社会的深邃思考。所以第四句“神韵惝恍堪为师”便有了依托。

这是一首读石涛《梨花诗》的感悟诗,短短四句,谁承想却有如此丰富的内容。我一支拙笔解释了这么多,也不见得解对了几分。在此,让我见识了新宗老师深厚的文学功底,老师已经不是单纯的画家或诗人,而是画家,诗人,学者,兼而有之。更像是一位哲人和思想者。

致敬李桂芳诗词(学习刘新宗先生诗感悟.)(6)

刘新宗先生画

06 刘新宗先生原诗:

题金菊老少年

金菊开花时,常伴老少年。

暗香散不尽,秋浅不觉寒。

07 双寿图

仙桃大如斗,劝君食一口。

非是为解馋,祈君寿千年。

08 题梅花白头

余7月份入医院手术,8月份出院。

少年艰难苦寒多,

梦中哭醒叹命薄。

而今白头登梅枝,

眼前琼酥福禄多。

09 老伴说

走走道,吃吃药,

打打游戏睡睡觉。

买买菜,做做饭,

儿女高兴我喜欢。

10 题画六鸟图

体衰懒活动,心老愚钝添。独坐斗室中,观心自安闲。摊书忘窗暗,对话古圣贤。史书纸张黄,刀兵现眼前。电视看新闻,喜讯常连连。搦笔书几字,顺口诌两篇。有时来画兴,泼墨任自然。

电脑打游戏,老伴坐膝边。子女来看望,情亲语倒颠。盛夏天酷热,空调当扇搧。严冬朔风吹,暖气驱宵寒。悠游何所似?羲皇上人焉。盛世谁创造?心知不多言。

我之所以把这五首诗集合在一起,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即语言浅显,节奏明快。其中乐天知命,清静无为,若有若无的反映出一种道家理念。抒发了一种对当今幸福生活的满足感。

《题金菊老少年》哲理性强。“金菊开花时”指秋季,并让我们联想到重阳节,“常伴老少年”而开,“少年”而又“老”,足见作者对人生的乐观态度。“暗香散不尽,秋浅不觉寒”。老而弥坚,并没有感觉自己老,进取不止,香散不尽。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生活态度。

《双寿图》《老伴说》语言更加明白如话。俗中透雅,雅中有俗,雅俗共赏,一纸深情,满满的生活气息。

《题梅花白头》是手术后出院,把“少时艰难苦寒多”与“眼前琼酥福禄多”相对比,写出了自己知足常乐、幸福快乐的心态。

《题画六鸟图》更是用新乐府的形式,记录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享受惬意的天伦之乐。“有时来画兴,泼墨任自然”。“盛世谁创造?心知不多言”。随意,洒脱,知足。结尾点题,不明而明,既明确又避免了直白。

与一般文人诗相比,刘老的诗更趋于自然无为的审美取向。刘老的诗更少烟火气,崇尚自然,追求古朴本真,在通俗朴素之中,道出了生活的哲理,看似漫不经心,却和法度。意在言外,劝善惩恶,天人合一。

刘老不刻意写诗,但他是诗人。刘老不单纯写诗,多是书画的题款。他的题款诗写得非常好,全是古诗,或叫古风,不大注意平仄、格律、词汇,但意境写得很深。因为其主要目的,是深化画的境界。画的境界,通过诗加深,反映其文人特质,展现其深厚的学养;同时,也使他的作画意图凸显于多义的画面之上,使作品的主题思想更好地反映社会、人生及时代精神。

刘老的诗,不是一般人写的诗,他集中了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甚至于社会学、心理学等等,是一种综合的产物。刘老的诗讲的是生活的哲理,或说讲的是人生和社会的道理,是生活的美学。读刘老的诗轻松,文字上不深奥。但总是能品出言外之意,发人深思。

(2022.12.19)

致敬李桂芳诗词(学习刘新宗先生诗感悟.)(7)

刘新宗先生画

二 读刘新宗老师鹁鸽诗十八首

李兰芳

看了刘新宗先生鹁鸽诗十八首,又让我开了眼界,长了见识。新宗老师作画,主攻写意花鸟,其形式继承了诗书画印的程式传统。诗画一家,我看老师的题画诗,诗中生动的画面,丰富的知识,令人折服。小小的鹁鸽牵扯到的内容数不胜数。举例如下。

01 刘新宗先生原诗:

胸配祖母绿,颈闪紫英光。

遨游天地间,神仙羡羽裳。

先从外形上直书鹁鸽的美丽。美丽到“神仙羡羽裳”。这是一种怎样的美啊!

02 陶鸽棚

中华养鸽早,谁其知真情?

而今芦山县,出土陶鸽棚。

从汉墓出土文物的鸽棚,推断我国养鸽的历史。

03 鸽 翎

自古称奇珍,鹿角与鸽翎。

依势崔谌索,李绘显风凌。

从《北齐书. 李绘传》的记载,说明当时鸽之佳种已为珍品,得到权贵重视。

04 信 鸽

唐有张九龄,闲暇思亲朋。

鹁鸽传心意,相聚乐融融。

裾《开元天宝遗事》载:唐代,张九龄曽用信鸽与亲友传信。记录我国养信鸽的历史。

05 玉雕鸽

妇好真女杰,珍玩玉雕鸽。

中华爱和平,乾坤奏高歌。

妇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女奴隶主。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带兵打仗的女将军。1976年,殷墟妇好墓出土玉雕鸽,证明我国鸽文化起源久远。

06 鹁鸽

双鸽站井栏,虎贲侍王前。

云散楚兵去,恭问汉王安。

《畿辅通志》载,在楚汉战争中,刘邦曾隐匿鹁鸽井中,躲过项羽的追杀。

小诗生动有趣,站在井栏上的两只小鸽子,竟在“云散楚兵去,恭问楚王安。”小诗记载了这有惊无险的一幕。

07 鸽 经

晚明张万钟,万卷贮于胸。

抗清称名将,涉笔著《鸽经》。

记载晚明时张万钟。文,“万卷贮于胸”,武,“抗清称名将”,并著有《鸽经》一书。短短四句就为张万钟作了个小传。

以上鹁鸽诗均从历史角度写。

08 和平颂

云霄响鸽哨,呜呜转央央。

恍若钧天乐,荡气复回肠。

09 广场鸽

城市广场阔,场内聚群鸽。

别添一风景,瑞气增祥和。

10 和平鸽

一九四零年,匪徒入巴黎。

枉杀米什孙,鹁鸽血成溪。

悲愤毕加索,笔画飞翔鸽。

托意在和平,举世共观摩。

这三首诗从不同角度写出追求和平的人们的美好愿望。

还有其它的鹁鸽诗或以青草,或以湖石,或以水仙,或以秋果,或以翠‘竹等为伍,组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不再举例。

读了这十八首诗,我惊异于刘老知识的渊博,这哪里是画画。简直就是关于鹁鸽知识的专项考古。从历史记载,到出土文物,从生动的历史传说,到追溯养鸽的历史,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可见,想做好一件事,要做多少功课。所以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一幅画,功力不只在画面,拼的是文化,看的是底蕴,品的是格调,最后归结到人品。

那么,我们跟着贾老师学写诗也好,品读刘老师的题画诗也好,也应该全方位地提高自己的学识和修养。学知识,特别是学技巧,学得再好,也只是皮毛。写到这里,不由得又联想到毛主席的《沁园春·雪》,那伟人的气魄不是只学诗就能学得来的。

(2022.12.20)

致敬李桂芳诗词(学习刘新宗先生诗感悟.)(8)

刘新宗先生画

三 人性之光——刘老师紫藤诗心解

李兰芳

读了刘新宗老师题画紫藤诗十一首,心里一动,这是我最喜欢的花卉之一,每年四五月份开花,只要花一开,满架的紫藤像瀑布一样纷纷下垂,加之微风习习,缕缕花香直冲击着我的嗅觉,我便会迷醉在这花香里。

细细品读这十一首诗,再看头条上的艺术配图,我仿佛嗅到了春的味道,尝到了花的甜香,禁不住直咽口水。

读到第二遍,我看到了一种人性之美,如佛光一般,沉静,肃穆,皎洁,崇高,又不乏灵动,令人心生敬畏。选取几首诗抄录并解读如下:

刘新宗先生原诗:

01 紫藤小鸟

清溪到山尽,紫藤青未了。

小鸟只一鸣,人间春色早。

02 藤萝蜂蝶

蝴蝶影凌乱,蜜蜂往来忙。

不是爱游戏,应是惜春光。

山间,溪流,紫藤,小鸟,开篇便是一片世外桃源的景象。看到此,我马上想到的是“空山新雨后……清泉石上流”和“鸟鸣山更幽”的美景。这是多美的人间春色。

在这春色里,蝴蝶翩翩,蜜蜂嗡嗡,你来我往,好不热闹,它们不是在游戏人生,是在辛勤忙碌,趁大好春光,编织美好的生活。

03 藤萝蝴蝶

蝴蝶恋花枝,问花俯就否。

藤花羞于言,低首弄衣袖。

好一幅蝶恋花图!这是一幅绝美的画面。作者赋予蝶、花以人的性格,“俯就”“羞”“低首”“弄衣袖”,把一位纯情少女的娇羞尽展无余。形象地刻画出了藤萝蝴蝶的相恋之情。

致敬李桂芳诗词(学习刘新宗先生诗感悟.)(9)

刘新宗先生画

04 紫藤双鸟三首

一双神仙侣,痴情相依倚。

饮水俯清流,赏花登高枝。

手种紫藤新满架,

绿叶飘洒影深深。

一双情侣来相访,

细语绵蛮意温存。

细雨收尽寒云散,

紫藤花开张翠幔。

当年花底缠绵意,

而今相见更缱绻。

这三首诗是有纵深的三个场景,在我脑海中形成了一部微电影,既有一种静美,又有一种动感。

两只小鸟,一对神仙伴侣,一会儿俯身饮水清流,一会儿登上高枝。互相依偎诉说心曲。

阳光明媚,筛下一地斑驳的花影,淙淙的溪水声,婆娑的花影,一双小鸟的呢喃细语,构成了一幅世外桃源的图画。

第三首诗是一帧空镜头,像电影的蒙太奇,时空转换,“当年花底缠绵意,而今相见更缱绻。”无尽相思尽在不言中。达到了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紫藤双鸟,世外桃源,神仙伴侣。

05 紫藤白头翁

紫藤花开照眼明,

格者鸣啭翠羽声。

风雨同舟到白首,

不尽胸中少年情。

06 题画紫藤白头翁

寒云散尽霖雨收,

紫藤花开帐垂珠。

白云苍狗人间世,

不离不弃到白头。

两首紫藤白头翁,此白头翁即彼白头翁。以鸟喻人。虽然“风雨同舟到白首,”但胸中仍是一腔少年的纯真之情。人间世事,白云苍狗,但我们仍然是不离不弃,坚守到白头。作者借紫藤小鸟图表达出自己对人间真情的理解,歌颂了人性之光,既含蓄又明朗。不唱有声,有光有影。

致敬李桂芳诗词(学习刘新宗先生诗感悟.)(10)

刘新宗先生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