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个成语都来源于春秋中期晋国借道虞国,先后灭亡虢国和虞国的故事。
先来看地图,为什么晋国那么恨虢国?中间隔着虞国,晋国却要向虢国连续用兵?
春秋初期列国图
历史上先后有五个虢国。武王灭商后,武王封他的两个叔叔虢仲和虢叔分别做了东虢和西虢的国君,位在公爵。东虢(今河南荥阳)后来被郑国所灭,周平王又封虢仲的后裔虢序于山西平陆,后世称为北虢。但此时北虢国土狭小,仅为子男之国,不得不依附于南虢,所以也有人认为南北二虢实为一虢。下面重点来说说南虢及其前身西虢。
虢国世系
虢国(西虢、南虢)在西周和春秋中叶灭亡以前一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国家,历史很悠久,地位也很高。历代虢君多在周王室担任卿士,辅佐朝政。"卿士,王卿之执政者。"
虢国不是一个小国吗,地位为什么这么高,还是公爵?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首先,首封之君是周文王的两个弟弟,身份显赫;其次,从虢字的本义上来看,虢国就是一个尚武的国家,虢字或可解读为徒手或持械击虎、剥虎皮,继而引申为虎皮或皮革之意。例如朱虢,意即为红色的皮革,在周代的金文铭文中屡有周王赐臣下朱虢的记录,《诗经》中写作“朱鞹”,这个“鞹”从革(皮),属于按造字法新造之字,而虢和郭二字也有很大联系。郭字本为外城或最外层的意思,内为城、外为郭,与虢字皮的含义类同。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先民在造出城郭之后,便按照形状,造出了郭字的左侧部分,后来又在右侧加上了邑(右耳旁),演变为现在的郭字。那读什么呢?又根据其外围之意,想到了虢,于是便读作guo。这也是为什么后来虢氏后来转化为郭氏的原因。再比如棺椁,内为棺,外为槨,也是按照郭字外层之意造的字。正因如此,周王室便分封两个虢国,一西一东,作为屏障,拱卫王室。说到这里,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虢国的地位如此尊贵了。
西虢原本受封于今陕西宝鸡,后来在犬戎的骚扰下东迁三门峡,都上阳。而留在西虢故地的族人,被称为小虢。虢公多次奉周王之命联合其他诸侯讨伐一些不听话的诸侯,被打屁股的就有晋国。按照今天的话说,虢国得到了联合国的授权,率领联合国军多次前去攻打晋国。晋国是一个大国,但是当时在内讧之中(曲沃代晋),所以一旦内部纷争解决了腾出手来,开启复仇模式,虢国便悲剧了。
晋国、虞国和虢国位置关系
晋国想要攻打虢国,必须经过虞国,于是便打算向虞国借道。晋献公问计于大臣荀息,荀息说:“我听说虞君贪财,国君不妨拿屈地产的良马与垂棘产的玉璧贿赂他,他一定会答应我们。”献公有点不舍:“这两样可都是我所喜欢的东西啊!”荀息一脸奸笑地说:“如果借道成功,虞国都是我们的,何况这些宝贝呢?”
果不其然,虞国收下宝物之后竟然真的答应了晋国的请求。公元前658年,晋军借道虞国,灭掉了北虢下阳,面对滔滔黄河,晋国在尚未做好准备的情况下撤军。
假虞灭虢
公元前655年,晋国再次向虞国提出借道的请求。虞国的大夫宫之奇对虞君说:“我们不能答应晋国,否则虞国将会被灭。”虞君说:“晋国和我们是同姓,不会攻打我们的。”宫之奇说:“虞国的先祖太伯、虞仲是周文王的伯父,而虢国的先祖是周文王的弟弟,论血缘他们更近,如果虢国被灭,他会独爱于你吗?更何况虞国能比晋国的曲沃桓叔和曲沃庄伯更亲近吗?他们是近亲,可还不是防止内乱全部被铲除?虞国和虢国,就好像是嘴唇和牙齿的关系,唇亡则齿寒!”以上是《史记·晋世家》中的说法,《左传·僖公五年》在说这件事的时候,意思一样,但是是这样说的:“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这便是这几个成语的出处。
但是虞君根本不听宫之奇的,还是答应了晋国。宫之奇看到大难将至,便举家逃出了虞国。不久,晋国灭掉了虢国,回军途中顺手牵羊,突袭灭掉了虞国。荀息将“屈产之马和垂棘之璧”奉还给了晋献公,晋献公说:“马还是我的马,只可惜老了几岁。”
百里奚举于市
这次战斗中,晋国还俘获了一个虞国大夫,此人后来被晋国作为陪嫁的奴隶送到了秦国,他不堪其辱又从秦国逃走,到楚国边境时被楚军抓获。秦穆公听说他很有才能,派人用五张黑羊皮将他从市井中赎回,让他做了秦国的大夫。他后来辅佐秦穆公称霸诸侯,为秦国未来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便是秦国的一代贤相——百里奚。
虢国灭亡后,子孙四散,诸虢皆以虢氏为姓,因为虢和郭相通,后来逐渐转化为郭姓,现在虽然仍有虢氏,但数量不多。郭姓虽说还有其他的来源,但是北虢虢序(郭序)后裔成为诸虢之中最大和最主要的源流。三门峡则因为是虢国中最出名的一个,成为郭氏的发源地,在三门峡市区有一自然村名“郭氏源头村”,据《陕县县志》记载,这里正是郭氏的源头!
虢国灭亡于春秋中叶,今天三门峡市的虢国路、上阳路、春秋路等都是为了纪念这段历史。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