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解热剧《清平乐》:大唐皇帝称陛下,宋代称官家,元朝叫什么?

清平乐宋朝宰相(史解热剧清平乐)(1)

中国社会经过漫长的封建帝王时代,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始,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在2132年中,前后共有大大小小的皇帝422人。皇帝是一国之君的官称,是始于秦王嬴政。

清平乐宋朝宰相(史解热剧清平乐)(2)

嬴政之前的中国,经历了上古时期(神话传说时期)及夏商周与春秋战国时代,那时的一国之主,其称谓并不统一:上古时代的三皇五帝,如羲皇伏羲、娲皇女娲、黄帝轩辕、炎帝神农等都不是真正帝王,仅为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其“皇”或“帝”号,为后人所追加。夏朝君主称“后”,商朝君主称“帝”,周天子称“王”。周天子的分封之国,其国主为诸侯分“公、侯、伯、子、男”,

清平乐宋朝宰相(史解热剧清平乐)(3)

春秋时期的北方诸侯国,最厉害的是称“公”,而南方的楚国与吴越,则不服周礼,僭越称王,如春秋五霸之的楚庄王熊旅,吴王阖闾、夫差及越王勾践等等,到了战国时期,许多有野心的诸侯大多僭越称王,周天子则被尊为“天王”。其实,此时的“天王”只是窝居王畿(今河南洛阳附近,当时东周的首都),成为诸侯中最没影响力的存在。

清平乐宋朝宰相(史解热剧清平乐)(4)

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所以,秦始皇嬴政是中国首位皇帝,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取代了“帝”与“王”,成为中国两千年多来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呼。

清平乐宋朝宰相(史解热剧清平乐)(5)

除了皇帝这个官称外,还衍生了许多别称,比如被臣民呼为圣上、皇上、陛下、万岁、万岁爷,而皇下则谦称孤家、寡人与朕之类。比如,以“仁宗盛治”为背景的电视剧《清平乐》中,仁宗皇帝被称为“官家”。

而在唐代之前,君臣呼皇帝为陛下。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如《荆轲刺秦王》:“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此进至陛下。”

清平乐宋朝宰相(史解热剧清平乐)(6)

古时帝王的卫士就在陛下两侧进行戒备。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东汉蔡邕的《独断》里了解:"群臣与天子言,因距离远,先呼立陛侧近臣与之言,由彼上达。陛下之称,即由此而来。" "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

清平乐宋朝宰相(史解热剧清平乐)(7)

到了宋代,大臣们则习惯皇帝为“官家”。北宋的建立,是源于一次偶然事件——陈桥兵变。宋太祖赵匡胤靠发动兵变上位,遭到许多人的非议,朝臣为力挺赵匡胤,力证其称帝的正义性和正统性,索性当面称呼他为官家,来证明帝位来得正,治国行得端。

宰相赵普就曾当面批评过赵匡胤:“官家刚才板着脸呵斥这个怒骂那个,不就仅仅因为下点儿小雨扫了您的雅兴吗?百姓可是正盼着这场及时雨呐!”说明,赵匡胤从一当政,就被呼为“官家”,从宋太祖始,两宋皇帝均被称这“官家”。

清平乐宋朝宰相(史解热剧清平乐)(8)

其实,称皇帝为“官家”,并不是宋代人的发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官家”代指皇帝的记载。比如《魏书 元祥传》载:“世宗频幸南第,御其后堂,与高太妃相见,呼为阿母,伏而上酒,礼若家人。临出,高每拜送,举觞祝言:‘愿官家千万岁寿,岁岁一至妾母子舍也。’”

这里的“官家”,应是东汉“国家”的引申。在东汉时期,皇帝除了叫陛下之外,还可以称为“国家”,这一称谓一直延续到了晋朝。晋朝书籍对晋成帝司马衍这样记载:“国家年小,不出胸怀。”国家就是指司马衍。

清平乐宋朝宰相(史解热剧清平乐)(9)

宋代皇帝称“官家”好理解,就是将家天下变为官(民)天下,因而达到了一定的宣传效应。那么,作为外来的民族的元朝统治者,入主中原后,他们的皇帝又称什么呢?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统治者为蒙古孛儿只斤氏。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11帝,从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政权始为162年,从忽必烈定国号元开始历时98年。

清平乐宋朝宰相(史解热剧清平乐)(10)

元朝皇帝除了庙号、谥号外,也有尊号,比如建立蒙古帝国的铁木真,庙号为太祖,谥号为法天启运圣武皇帝,而尊号为“成吉思汗”,这里的“汗”是蒙古语的可汗的简称,又称大汗、合罕、汗王,是古代部分游牧民族首领的尊号,类似于汉字的国王。铁木真征战四方时,其部下称其为可汗。

清平乐宋朝宰相(史解热剧清平乐)(11)

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北京)后,在称谓上,与铁木真相比,又有了些许变化——庙号为世祖,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而尊号则有两个,一为“薛禅汗”,一为“宪天述道仁文义武大光孝皇帝”,这也算是入乡随俗了。所以,元朝正式建立后,皇帝们的正式称号亦如汉民族的帝王一样,称祖称宗,皇帝自称朕,大臣呼皇帝也为陛下,而正式文告中,皇帝则简称为“帝”。《元史·程钜夫传》中的一段记载,就非常明确。

清平乐宋朝宰相(史解热剧清平乐)(12)

程钜夫祖籍郢州京山县(今属湖北),因叔父程飞卿于宋恭宗德祐元年(1275年)任建昌军(今江西南城县)通判,程钜夫随其叔父来南城寄居。德祐二年(1276年),元军将攻南城,程飞卿献城降元,因程钜夫是叔父的嗣子,作为人质进京。因其才华出众,深受元世祖赏识。据《元史·程钜夫传》载:

清平乐宋朝宰相(史解热剧清平乐)(13)

他日,召见,问贾似道何如人,钜夫条对甚悉,帝悦,给笔札书之,乃书二十余幅以进。帝大奇之,谓近臣曰:“朕观此人相貌,已应贵显;听其言论,诚聪明有识者也。可置之翰林。”以其年少,奏为应奉翰林文字。帝曰:“自今国家政事得失,及朝臣邪正,宜皆为朕言之。”钜夫顿首谢曰:“臣本疏远之臣,蒙陛下知遇,敢不竭力以报陛下!”寻进翰林修撰,屡迁集贤直学士,兼秘书少监。

清平乐宋朝宰相(史解热剧清平乐)(14)

上文中的“帝”,就是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与近臣交谈时,自称“朕”;程钜夫与忽必烈交谈时,则尊称其为“陛下”。元蒙帝国虽然强大一时,但是,入主中原后,也得认同中原文化,从一个侧面也印证了一个史实,文化传承的力量,远比铁骑刀剑要强大得多。

(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