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拍过很多版本,但是大多都是红火一时,比如TVB拍的那些西游记,我过去看觉得很热闹,但是现在大多也没人提了。

比如大胡子张纪中版的《西游记》,无论是人文还是立意还是人物造型,其实都和原著贴近了不少,但是现在重播率也几乎没有,其他像浙版的西游啥的,也都只是凑凑西游的热闹,其人物造型故事都没脱老西游的藩篱。

真正被人记住的《西游记》好像只有86版央视那版,甚至连周星驰从星仔被封为星爷的经典的《大话西游》都没这版西游记魅力大,大话西游很少在电视上看到重播,西游记现在依旧在重播。

86版西游记重播超过了多少次(86版西游记为何会成为经典)(1)

为啥老版《西游记》成了打破吉尼斯纪录,重播三千多次的经典呢?

1,拍摄敬业

86版《西游记》能成为经典,也是天时地利人和,各个方面相结合的结果。

86西游记之所以成为经典,得益于就是那个时代人的敬业精神,这版《西游记》虽然只有25集,但是用了6年时间拍摄,辗转各地实地取景。

《西游记》拍摄进度很慢,一个原因是全剧组只有一个摄像机,一个镜头拍摄,在今天的拍摄环境下不可想象。

虽然拍摄环境艰苦,但是时间充裕,人们可以认真的雕琢每一个镜头

由于经费有限,人员也相对紧张,很多演员都要身兼数职,比如演沙僧的闫怀礼就曾经出演过牛魔王,太上老君,西海龙王,千里眼等数个角色

用6年时间磨一部电视剧,用6年时间沉浸在一个角色中,对这个角色的雕琢和理解肯定和现在三月拍一部戏不一样,现在那些自己都不用到场只需要贡献一张俏脸的巨星们对角色的理解和在那个艰苦环境下坚持下来的演员对角色的理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当年很多电视剧的参演人,由于常年琢磨一个角色,自己和角色甚至都融为了一体。

比如演唐僧的汪粤,虽然只演了三集,演出之前他还去庙里体验了一下和尚们的生活,据说新剃的光头被蚊子叮了好多包。

86版西游记唐僧是仨人演的,最先选定的唐僧就是汪粤,但是他只演到第三集三打白骨精,就向导演提出想去拍电影,用业余时间回来拍电视剧,导演没同意,离开了剧组。

第二个唐僧徐少华,演了九集,他原本应聘的岗位是白龙马,没想到被选中出演唐僧。徐少华接替了汪粤,三打白骨精明明是汪唐僧赶走了孙悟空,这个锅却要徐唐僧来背。徐少华拍摄的最后一集《西游记》是女儿国,那首著名的《女儿情》唱的也是女儿国国王对御弟哥哥的浓浓情谊。

后来徐少华去山东艺术学校上学,杨洁派人和学校协调,徐少华明确表示:自己将以学业为重。所以拍完女儿国,徐唐僧也就下班了,唐僧换成了迟重瑞,最后取得真经的是迟唐僧。

这三个唐僧,汪唐僧有点阴森,他赶上的那三集戏都是唐长老和孙悟空磨合期间,主要是唐长老用紧箍咒磨合孙悟空。在三打白骨精故事中一遍遍念紧箍咒赶孙悟空走的情节是我少年时看的最纠结的一集故事,唐僧的阴暗面的戏都被汪粤赶上了。

徐唐僧长得白白胖胖的,有人说,这版唐僧是看着最好吃的一个,难怪女儿国国王不想他走,大约也是觉得这个唐僧很好吃。

迟唐僧更加宝相庄严一些,演起和女妖怪的感情戏来感觉不如徐唐僧。不过我觉得他更像高僧一些。

前两个唐僧扮演者,当年有很多选择,觉得自己的人生会因为这些选择变得更好些,但是很多年后,他们能广为人知,却是因为唐僧这个角色。

有时候想想人生也真的很奇妙。

86版西游记重播超过了多少次(86版西游记为何会成为经典)(2)

这俩师父的选择都不如六老师,当年选择孙悟空的人选时,六老师不在备选之列,是六老师的父亲老六老师软磨硬泡把六老师推荐给导演杨洁。

六老师一开始演技不行,还高度近视,根本没有孙悟空的灵动。但是进了剧组后六老师一心一意要演好猴子,刻苦训练终于演活了孙悟空,成功让自己成了孙悟空的代名词,甚至将之发展到哲学高度。

其实除了当年人们拍摄电视剧时一心只想打造一个好作品的内因外,当年人们精神贫瘠,娱乐活动能选择的东西少则是成就这部剧的外因。

2,当年人们的选择少

《西游记》播出的时候,正是人们文化生活比较贫瘠的时候,那个年代电视机还没有普及,家里有台彩电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记得马未都说过一个故事,他曾经收过一堂紫檀家具,这户人家卖家具卖的很着急,为啥呢?因为想买一台彩色电视机。这堂老家具和现代气息浓郁的彩电风格格格不入,再一个就是卖家具的钱可以贴补一些买台大点的彩电,毕竟当年彩色电视可是紧俏货。

马未都说,这家人很便宜就把这堂家具卖了,这些紫檀家具的价值搁现在能买一个电视机厂,在那个文化生活很贫瘠的时代,有一台电视绝对是身份的象征,能在亲友圈里炫耀好久。

就像前几年智能手机刚刚流行时,有一台苹果拿在手上绝对是一件很拉风的事情。有的年轻人家里没有紫檀黄花梨的家具可以卖,狠心把自己的肾卖了也要换台苹果手机。

不管是卖紫檀家具还是卖肾,事后看来都是一件很傻的事,现在这些老彩电或者老的苹果手机估计只能换个盆了,但是在当时那个环境了当事人觉得这东西到了非买不可的程度了。

精神贫瘠有时也和肉体上的饥饿一样,不计代价也要吃饱。

西游记播出的八十年代末,人们正是精神极度饥饿时候,《西游记》的播出无异于一顿鲍参翅肚的大宴,能让人吃的饱饱的,还能回味良久,有的人回味了一辈子,我见过一位相声演员把二十五集西游记的回目倒背如流的,并且把这当成了一个绝活。

《西游记》播出的时候,农村彩电比城里还少,有的村只有几户人家有电视机,到了晚上人们早早吃完晚饭,搬着小板凳去有电视的那户人家家里看电视。

因为选择少,看《西游记》几乎成了很多80后对电视剧印象最深的的记忆之一,对很多人来说86版《西游记》就是他们的童年少年时代。

86版西游记重播超过了多少次(86版西游记为何会成为经典)(3)

仅仅有怀旧情怀还不能让《西游记》成为重播了3000多次,破了吉尼斯纪录的神剧,当年很多万人空巷的电视剧,后来都销声匿迹了,只有《西游记》年年重播,百看不厌。

为啥呢?

3,故事有爽点

86版《西游记》之所以成为重播率最高的电视剧之一,一个重要原因是故事有爽点。

长红的那些电视剧比如《还珠格格》《射雕英雄传》,都是故事有爽点,每个时代的人都能在故事中找到共鸣。

《西游记》采用的是一集一个完整故事的形式,类似于古代的章回小说,每一集故事当中遇到妖怪,解决妖怪一气呵成,所以看西游记不必有什么负担,四十分钟就能看完一个完整的故事。

在这四十多分钟里,有紧张刺激,比如大师兄,师父让妖怪抓走了;有轻松搞笑,比如八戒头上被刺了个包,比梁朝伟的香肠嘴还大;偶尔还有香艳故事,比如长老你就从了我吧。

《西游记》故事有自己独特的特色,比如武打设计,西游记的武打设计现在看虽然有很多穿帮,但依旧不很落伍,央视另一部经典电视剧《三国演义》在人物情节都很好,但是武打设计的形式感,有时候让人很出戏。

反倒是《西游记》拍的最早的电视剧,武打设计更流畅一系。

另外《西游记》还新加了一些情节,丰富了故事。

86版西游记重播超过了多少次(86版西游记为何会成为经典)(4)

比如五庄观一节,在原著中孙悟空去四方求取活树的仙方,原著中孙悟空是没有回灵台方寸山的,但是电视剧中却增加了孙悟空去方寸山的情节,他看到满目疮痍的情景悲欣交集,然后菩提祖师出声提醒他去南海找观音就能解决。

这一段更好突出了孙悟空的有情有义,也为当年师徒情断义绝画上一个温情的句号。

西游记的故事有很深的民间基础,这种故事可以常看常新,不像《渴望》那样的电视剧,虽然也曾经万人空巷过,但是由于表达的是特殊年代人们的精神诉求,能爆红却无法穿越时空的长红。

所以六老师可以依靠孙悟空这个大IP吃一辈子,但是刘慧芳就不行,她如今只能卖卖老人鞋,挣点广告费,今天穿她推荐的鞋的老人都是当年为刘慧芳流泪的青年中年人。

======================

文:薛白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