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夜归临皋与定风波的异同(建安别裁梦也无声)(1)

【建安别裁】梦也无声:《登楼赋》之八——浅说节奏与换韵

韵与心音生共鸣,天然节奏自然成。

声之长短因情色,风激空林放任行。

我们写作近体诗的时候,有格律这条枷锁的束缚,这种束缚本身其实不是提高了写作诗词的难度,而是让写作有据可循变得更加简单了,它有一个副作用在现代滥觞,就是给心中无诗而硬要写诗的行为留下了取巧的空间。

在格律诗之前,这种做作矫饰是很难想象的,那时候的诗人,欲作诗必先心中有诗,尤其是建安诗人,郁闷与激情相纠缠,压抑与奋激相撕扯,慷慨苍凉与深刻沉郁相表里,才华横溢与身世飘零相映衬,建功立业与国破家亡相冲突……

他们的诗是不得不吐的胸中块垒,没有形式的限制,没有格局的束缚,写诗是为了排遣忧虑烦闷抒发一己襟怀,把被残酷现实压制的激情和被烽火乱离消磨的进取精神用各种形式各种风调的歌唱出来,这也是缘事而发的乐府传统的发扬光大。

对于建安诗人来说,首先是内容,“世积乱离,风衰俗怨”,造就了“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的汉魏风骨。其次是形式,有着“七子之冠冕”的声誉的王粲,与卓尔不群的陈思王,是建安文人中“骨气奇高,词彩华茂”的典型代表,并称曹王。而流行于这一时期的抒情小赋,也以他二人的成就最高,他俩的小赋,标志着建安时期文学艺术形式之美的最高水平。

小赋以抒情为主,体现风调婉转韵致悠扬的形式在于节奏的掌控和韵部的转换。

什么样的节奏是最柔美谐和的呢?

在格律诗中,这个节奏用格律固定了下来,诗人不必自己去体味搜寻,而在小赋中,这个节奏是要诗人自己凭感觉把握的。

看《登楼赋》第一段,也就是“忧”这个韵脚的部分,为什么在上七下六的句式之间,插入四字句“北弥陶牧,西接昭邱。华实蔽野,黍稷盈畴”?没有人规定在几句之后必须换韵换字数,这个节奏感体现的是王粲内心的自然节奏,是在阅读前人韵文的基础上发现并逐渐掌握的自身内在节奏。

每个人都有个这样的基本节奏,悉心地品读屈原的《哀郢》、蔡文姬的《胡笳》和王璨的《登楼》,就能从他们不同的个体节奏中感受到屈原的情绪之凄厉,蔡文姬之火爆,王粲之深沉。

为什么说陈思王卓尔不群,而王粲却是志深而笔长,这些风格特色,大部分来自于个人自然节奏的基本风调,节奏感是个性特色最基本的外化形式。

要想写出个性鲜明节奏和谐的好诗,必要掌握自身的内在节奏,要品味别人诗作的灵性之美,必要通过诵读(特指出声地朗读)来体味品赏此人的自然节奏,没有阅读就没有欣赏,更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创作。

不读诗的人,从根本上说,是找不到这个基本节奏的,找不到这个基本节奏的人,从本质上说,是不懂诗也写不出诗来的,只是利用格律做填字游戏去“捏诗”而已,于古风而言便一门没有。

品味一下王粲换韵的规律,就会发现——没有规律,这和我们平时写作格律诗的经验有些出入。

王粲的换韵是以内容的长短来决定的,每一个韵部写完一个部分的内容,在古风中,这是一个很自然的现象,就是依据自身的节奏感觉。

这看起来很微妙,但对于大量读诗的人来说,却一点也不神秘,从阅读中找到换韵的基本依据,是唯一的途径。

古风体式很难造假,必是心中有歌心中有韵方能为之。

最近因为网上教诗者大量出现,所以频繁地看见“择韵”这两个字,把“择韵”说的天花乱坠,好像有很多的规律可循,“择韵”固然重要,但是写诗到了必要“择韵”的地步,那诗已经很难真的有“韵味”“韵致”了。

我们说诗有“诗眼”,“诗眼”多半从内容而来,大抵人心融情触景,有了写诗的冲动,必有一定要写的心得、角度,这个就是“诗眼”的所在,把这个“诗眼”的内容化作最早的诗句,韵已在其中,何用“择韵”?这样写出的诗才会有鲜明的内容和贯通的气韵,教诗而强说“择韵”,实在本末倒置。

临江仙夜归临皋与定风波的异同(建安别裁梦也无声)(2)

梦也无声 著名诗人、诗词评论家,中国古典诗歌的爱好者实践者传播者,作家、影视编剧、影视策划人。

临江仙夜归临皋与定风波的异同(建安别裁梦也无声)(3)

作者:梦也无声 编辑:章雪芳

审核:小楼听雨 校对:冯 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