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十二生肖中的动物之外,很少有像狐这样的动物被赋予如此多的历史、文化、人文、民俗的含义。

折耳狐和普通狐狸的区别(从仁德祥瑞的神兽到魅惑勾人的妖精)(1)

最近,由邓伦、王丽坤、罗晋等人主演的新版《封神演义》引发热议,有点赞的,也有吐槽的。有人说王丽坤饰演的妲己太清纯,完全没有妖媚魅惑的气质,还不如邓伦饰演的男狐妖到位,有人说咋还整出个“男狐狸精”呢?狐妖不都是女的吗?今天来说一说“狐狸精”的形象变迁史。

一、“狐”与“狸”之分

平常我们经常说的“狐狸”“狐狸精”是个偏义词,特指“狐”,虚指“狸”,重点在狐上,狸只是陪衬。从文化意象上来说,虽然“狐”与“狸”是两个独立个体,但古人经常加以混用,不仔细区分,笼统称为“狐狸”。《左传·襄公十四年》说:“狐狸所居,豺狼所号”。

北齐时刘昼在所著《刘子·审名》中说:“狐狸二兽,因其名便,合而为一。”这说明,古人知道是有区别的,但为了称呼便利的缘故,就不仔细区分了。《西游记》里牛魔王找的“小三”玉面狐(狸)精,在第60回中说是“玉面公主,是万岁狐王的女儿”,到了下一回又成了“原来是个玉面狸精”,作者也没有刻意一致起来。

折耳狐和普通狐狸的区别(从仁德祥瑞的神兽到魅惑勾人的妖精)(2)

折耳狐和普通狐狸的区别(从仁德祥瑞的神兽到魅惑勾人的妖精)(3)

虽然狐狸两字连用,但狐与狸不同,左为狐,右为狸。图源:百度百科

二、早期的“狐”——品德高尚的瑞兽

在早期,至少在晋以前,狐(为称呼便利,此后统称狐狸)还是相当正面的形象。上古时期,狐狸被视为品德高尚,富有灵性的不寻常动物。《礼记·檀弓》说:“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首丘,仁也。”狐狸被视为“仁”的象征。“狐死首丘”已经演化为成语,表达对故乡至死不渝的眷恋之情。

古代狐皮被制作成珍贵的狐裘,有严格的穿着等级限制,其中白色的狐裘皮最珍贵,是天子独享,其他人不得僭越。《礼记》中有“君衣狐白裘”的记载。在高度重视礼制,特别重视事物象征意义的古代,狐裘能够成为天子冠服,说明至少在先秦时代,狐狸是非常正面、积极、向上的形象,还没有后世才有的“狐媚、淫邪”之义。

东汉赵晔在所著《吴越春秋》中记载了“禹娶涂山,白狐显现”的神话故事。大意是说:大禹年过三十未娶妻,担心年级再大点就没有希望了,没有妻室就没有后嗣。他到了涂山这个地方,暗自祷告说,“我要娶妻,必有兆应”。就在这时候,有一九尾白狐出现在禹的面前。禹非常高兴说:“白色是我服饰的颜色,九尾是王者的象征,看来我的婚姻大事有望了”。涂山之地的人高兴的唱起了歌,“绥绥白狐,九尾厐厐,成于家室,我都攸昌”。于是禹就在这里娶了涂山氏之女。

折耳狐和普通狐狸的区别(从仁德祥瑞的神兽到魅惑勾人的妖精)(4)

传说中的大禹之妻—涂山氏之女,以狐为媒。

《山海经》记载:“青邱之国有狐九尾,德至乃来”。狐狸被看做凤凰、麒麟之类的瑞兽,有德之国才会出现。

东汉班固等编纂的《白虎通义》一书在《封禅·符瑞之应》中明确点出“狐”是符瑞之应的一种:“天下太平,符瑞所以来至者……德至鸟兽,则凤凰翔,鸾凤舞,麒麟臻,白虎到,狐九尾,白雉降,白鹿见,白鸟下。”太平之世的祥瑞很多,九尾狐就是其中一种。

“狐”的神威不仅在庙堂高处有地位,在民间也有不小的影响力。《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事先营造舆论。一是在鱼肚子里藏了写有“陈胜王”字样的帛书,二是让人躲在附近丛祠里点起篝火,模仿狐狸的叫声喊道“大楚兴,陈胜王”。可见,当时狐狸是有很大影响力的。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狐”字,总结了狐有三德,即“其色中和,小前大后,死则首丘,谓之三德。” “三德”之说,对狐的“有德瑞兽”形象含义进行了全面的阐述,这也是狐狸形象在道德层面上曾有的最高点,从此之后,狐狸形象开始走下坡路,每况愈下了。

三、两晋之后——走下神坛,开始向妖转变

前述关于“狐”的祥瑞记载,都是符号式的象征性存在,狐仍旧是狐。狐一旦幻化为人形,就离人所称的妖孽不远了。东晋干宝所著《搜神记》卷十八记载,燕昭王墓前有一斑狐,经过多年修炼变成人形。这只狐狸,因为自己才学很高,变化为书生,去见名士张华,与张华高谈阔论,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竟然把当时天下第一的饱学之士张华辩驳得哑口无言。张华觉得此事很奇怪,因为天下没有学问超过自己的人,“此人”定然是“异类”,“若非鬼魅,则是狐狸”。张华先是用狗逼他现形,不成功。后来,取来燕昭王墓前千年古木,狐狸才显出原型。

由此可以看出两点:一是狐狸最初幻化为人,并非后世定型的“狐狸精”那样的女性角色,也有男性。其次,最初狐狸变化为人,并无恶意。在这个故事里,这只狐狸变为书生就是为了跟张华探讨一下学问,并无其他目的,反倒是张华,才不如人(狐),恼羞成怒,想尽办法逼他现出原型,置于死地,有点小家子气了。

折耳狐和普通狐狸的区别(从仁德祥瑞的神兽到魅惑勾人的妖精)(5)

《搜神记》开创了中国神话小说先河

东晋郭璞在《玄中记》中对狐变化为人有一套比较完整的论述;“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或为丈夫,与女人交接。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人迷惑失智。”与前引葛洪观点相比,更加细致、具体,一是狐狸可以变男人,也可以变女人;二是狐狸善于蛊惑、魅惑人。这些观点已经与后世的“狐狸精”观念相当接近了。在南北朝梁代顾野王编纂的字典《玉篇·犬部》中用“媚兽”二字来解释“狐”,所谓“媚”含有“魅惑、勾引”的意思,潜台词中还含有“放浪淫荡”的意思,从此之后,狐狸“淫兽”的形象开始逐渐形成并固定下来,一直延续至今。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指出:“古来以狐为兽中黠而淫之尤,传虚成实,已如铁案。”

在《搜神记》《玄中记》等书中有雄性狐狸变幻为男人勾引妇女的记载,雄狐成为勾引、占有良家妇女的“采花淫狐”。到了六朝时期,发生了较大变化,狐从变成男人勾引妇女转变为变成美女勾引人间男子,狐的雌性化形象开始形成并固化下来。《搜神记》中说:“千岁之狐,起为美女”。同书中还有“狐者,先古之淫妇也,其名为阿紫,化而为狐。故其怪多自称阿紫”的记载。(一说到“阿紫”,很多人会觉得耳熟,这不是金庸小说中《天龙八部》中的女主吗?金庸先生博览群书,对历史典故非常熟悉,将这位阴狠的女主取名为“阿紫”看来是有所凭据的。)

折耳狐和普通狐狸的区别(从仁德祥瑞的神兽到魅惑勾人的妖精)(6)

《天龙八部》中陈好饰演的阿紫

相比于变化为男性,狐狸变化为女性好像更合适一些,狐狸的面庞呈现三角形,非常像一张柔媚的女人脸,而且毛皮光滑,眼睛清澈,很容易让人建立起一种狐狸——美女的心理认同,狐狸化为美女之说迅速流传开来,成为后世狐狸故事传说的主体。

四、唐代之后——魅惑放荡的形象定型

到了唐代,“阿紫”式狐妖,即雌狐化为美女蛊惑男子的故事越来越多。《广异记》中有唐代狐妖化为娼妇卖身的故事,狐狸精变成了那时的“失足妇女”。同书还记载,狐妖还有一种名为“媚珠”的东西,作用是“为天下所爱”,是一种能够迷惑男子心智的媚药。狐精的故事不仅在民间广泛流布,而且开始渗透到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中去。骆宾王非常有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文》中有:“入门见嫉,娥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的语句,直接将武则天比作迷惑了唐高宗李治的狐狸精。

折耳狐和普通狐狸的区别(从仁德祥瑞的神兽到魅惑勾人的妖精)(7)

唐代“女祸”较前朝为烈,武则天首当其冲。

在唐代,传说中以阿紫为代表的魅惑勾人的狐狸精故事占大多数,但同时也有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正面形象——狐女任氏。狐女任氏是唐人沈既济传奇《任氏传》的主人公,身为狐妖但心地善良,品行高洁,遇到男主人公郑六后倾心相许,忠贞不二,最后以身殉情。《任氏传》开辟了此后狐妖真善美的形象模式,下启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一脉。

五、宋代——狐妖与妓女紧密结合

雌狐变化的美女与市井中的青楼女子在性淫和媚人这两点上有相似之处,到了宋代,狐妖的娼妓化比唐代更加明显,狐妖和妓女两种意象的结合就更加紧密。

南宋郭彖《睽车志》卷一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宋徽宗好色,宠爱京师名妓李师师,有一次徽宗与李师师相会,正好被道士林灵素撞见,林灵素就大喊到:“这里怎么有妖气?”拿起殿中炭火炉的火钳子就去打李师师,李师师吓得躲在徽宗身后。林灵素说:“李师师是狐妖所化,如果打死她,她的尸体要是不现出狐狸原形,我甘愿受死。”徽宗笑而不允。李师师当然不是狐狸精变化,林灵素此言是指桑骂槐,意在劝诫徽宗不要被李师师所惑,当心红颜祸水。

折耳狐和普通狐狸的区别(从仁德祥瑞的神兽到魅惑勾人的妖精)(8)

有人认为李师师“红颜祸水”亡了北宋。图为电视剧《水浒传》中的李师师

六、明代——狐妖开始向狐仙转变

唐代狐狸变化人形还停留在“妖”的初级阶段,或变为男子勾引妇女,或变为女子魅惑男人,还没有很明确的目的。到了明代,尤其是嘉靖之后,受到当时崇尚道教的社会风气影响,狐妖开始向“狐仙”转变,目的很明确,狐狸要通过修炼,变得长生不老。

明末墨杘子《狐媚丛谈》有“狐仙”一篇,讲述狐狸修炼成仙的故事。道家修炼的方法有很多,有服气、吐纳、导引、外丹、内丹、房中术等等。明代开始将房中术引入内丹学,倡导所谓“阴阳采补”之说,这本为正统道术所不齿的“邪门歪道”,但在明代却大行其道。

据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邵元节、陶仲文、顾可学、盛端明四人均以向明世宗嘉靖皇帝进献房中术、秘药而飞黄腾达。当明人把道教这种“修炼”理论与狐妖故事相结合,采阳补阴这种淫邪之术与狐精的魅惑勾人实现了完美匹配,狐妖通过化身美女魅惑男子来“采阳补阴”,借此达到“修炼成仙”的目的。

七、清代——狐狸精的定位板上钉钉

到了清代,狐狸精魅惑、勾引男子的说法已经广泛深入人心,成为习用的俗语。《金瓶梅》中吴月娘骂潘金莲是“九条尾的狐狸精”。《红楼梦》中也曾多次提到,第二十回中,李嬷嬷骂袭人“一心只想妆狐媚子勾引宝玉”,骂宝玉“你只护着那起狐狸”;第六十二回,晴雯戏骂芳官说“你就是狐媚子”;第七十七回王夫人骂那些唱戏的伶人说“唱戏的女孩子,自然更是狐狸精了”。

从明代开始流行的狐狸精“采补”之说一直延续至清代,更加剧了狐狸精在人们心目中的“魅惑”和“淫邪”形象。与狐“魅惑勾人”的传统观念截然相反,清代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上承唐代沈既济《任氏传》中正面狐妖的传统,描写了婴宁、小翠、青凤、红玉、舜华等性格各异的狐女形象,她们虽然身为异类,但心地善良、秉性仁厚、聪明伶俐、忠贞如一,和蔼可亲,温柔娴淑,从不害人害命,相反却乐于助人,救人于危难,是真善美的化身,是落入人间的天使。《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长久以来形成的狐狸“魅惑、淫荡”的害人形象。

折耳狐和普通狐狸的区别(从仁德祥瑞的神兽到魅惑勾人的妖精)(9)

《聊斋》中狐女婴宁天真烂漫,心地善良,一改通常狐妖放荡、魅惑的反面形象。

八、天下第一狐狸精——“苏妲己”的形象变迁史

说起狐狸精来,《封神演义》中的苏妲己可谓是天下头一号狐狸精。妲己的传说由来已久,据《中国狐文化》作者李建国考证,至迟在北宋末年,已经有妲己化为九尾狐的传说,且流传至东瀛。明代许仲琳所著《封神演义》中将九尾狐与妲己实现了全面融合,将九尾狐附体于妲己的说法推向了极致。

在《封神演义》出现之前,狐妖魅惑、勾引男子无非是骗取钱财或者贪恋男子风采,或者是吸取男人元阳以利于自己修炼成仙。但是妲己却不同,她施展媚功,勾引殷纣王,造成的破坏前所未有,正所谓“狐狸听旨施妖术,断送成汤六百年”,弄得商朝亡国,纣王身死。长期以来流传的红颜祸水、女色亡国、狐精魅惑的观念都叠加在妲己身上,妲己成为了千古第一狐狸精,永世不得翻身。

折耳狐和普通狐狸的区别(从仁德祥瑞的神兽到魅惑勾人的妖精)(10)

傅艺伟在1990版电视剧《封神演义》中饰演的妲己形象。

除了十二生肖中的动物之外,很少有像狐这样的动物被赋予如此多的历史、文化、人文、民俗的含义,作为生物意义上的狐离人越来越远,形象越来越模糊,而“狐妖”“狐仙”“狐女”“狐狸精”等文化现象牢牢植根于人们的语言、思想和观念中,狐的形象融合了兽性、人性、神性等多种意象,成为文艺作品中永不枯竭的创作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