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沼乡柳林庄 长安村落(1)

位于灵沼街道东北侧,距街道办驻地里兆渠0.5公里,傍依沣河西岸中段。7个村民小组,350户,1800人,耕地1900亩。全村有八条东西街道和2两横贯南北的主干街道。20世纪80年代又在村西沣灵路旁建一新村,称柳林新街。

该村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原址位于沣河堰下的一片柳林,后有住户迁入遂名柳林庄。户县草堂寺万历年间所铸铁钟记有柳林庄。清嘉庆《长安县志》亦记为柳林庄。

灵沼乡柳林庄 长安村落(2)

相传远古时候大禹治水,在治理沣河时就把治水和治沙并重。不但领导先民们疏通渠道排水导流,而且植树种草,固沙护沙。后来,沣河之滨就形成了三渠(即里兆渠、张旺渠、严家渠)、三淀,即疏通河道、淀沙定沙,修通船渡码头,为现今的南丰店(淀)、中丰店(淀)、北丰店(斗门普渡村)。三滩即梁家滩、河头滩、韩麻南滩。一河,即今沙河,古为流沙河,或称排沙河。一林,即栽植柳树,固定流沙,盘根结枝,蔚然成林的柳林。柳林地处三渠、三淀、三滩的中间部位。再后来,柳林则依林建村。

早年这里也称柳林滩。当时关中地方栽植有榆、杨、槐、柳树种,称其为关中树种中的“四大金刚”。后来又多了椿树和杨树、桐树等。沣堤榆柳成为沣水两岸有名的风景。明清《咸宁县志》记载,时为十大名胜景区之一。

灵沼乡柳林庄 长安村落(3)

相传柳林村的祖先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搬迁来的,当时,王姓弟兄三人,长门定居在灵沼官道村,并在官道村修有祖宗坟地和祠堂,年节祭祀续谱一直在长门;二门落户长安东大落家庄;三门老三居住在柳林庄。柳林同宗王姓达全村95%以上,其他崔姓、杜姓总计占5%。

灵沼乡柳林庄 长安村落(4)

新中国成立前,水患、沙患困扰,柳林河头到马王南滩,成为沣河中段最大的滩涂湿地,土层很薄,逢雨则涝,水过淤沙,土地瘠贫,粮食产量低,群众生活穷困。水涝逃荒,干旱绝收。有顺口溜:蒿艾杂草长沙丘,沙患庄稼不盈斗,茅檐低矮透星星,老幼抹泪哭菜饼。

人们纷纷组织起来修堰开渠,排涝治沙。在村南的迎水河堤岸边修起拦水坝和“逼水塔”及观音菩萨庙。又在村东边建起无量庙和龙王庙堂。但水患依旧,且一年比一年凶猛。决口的洪水进了村子,村内房倒墙塌,洪水又绕过村子向西北直捣新旺村、曹寨子一带。人们痛苦地回忆说:间半庄子堵半墙,竹杆屋架茅草房;稀汤糠菜半年粮,年年都得逃水荒。套磨要问马的鞍,种地不论湿和干。最后一次发水在1957年6月17日,成为人们悲伤而又难忘的回忆。

随着20世纪50年代兴修水利,沣河改道,水位下降,护堤治沙,河湾过去近500亩的荒草滩、水淹田得以改造,原来流沙、低湾、土层瘠薄的200亩中、低产田成为旱涝保收的丰产田。柳林变了,成为灵沼乡的一面旗帜。是全乡第一个整街修路,第一个将街道和出村道打成水泥路的村子。家家盖起楼房,装上电灯、电话,男女出门都用上了手机。20世纪80年代又给沣灵路上整体搬迁了一个生产队的住户,为现在的柳林新街。

今天的沣河,翠柳绿杨,碧水澄澈,一派江南景象。村里有个体经营的造纸厂、塑料厂、纸箱厂、机械厂、制药厂、养殖场、气焊厂等十多家。另有电器安装,建筑队、土方基础工程队等。

许多从村中走出的仁人志士,不忘桑梓。退休教师王在信为家乡学校捐资一万元。公路勘察第一设计院高工王安会,为家乡的道路建设,不但从技术设计、测量预算上无私援助,而且还多方筹措资金、捐物,使千余米的水泥路于2009年建成。

崔焕文,黄埔七期,曾在西北军任团长,参加过中条山抗日,荣立战功,后投诚当了人民教师。

王朋建,海军总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师职)。

王安会,中国公路勘察第一设计院高工。

,